第179章 娓娓道來育好馬
司馬駿接著說:「若有一百匹公馬,我司馬駿不是在這裡給兩位大人自說大話,用不上十年,我們就可以培育出自己的品種,而且是集中當世名馬所有優點、既適合作戰,又適合馱物的良馬。」
馬騰道:「今天下午我們看到的那一群馬,我覺得就是很不錯啊!」
司馬駿說:「那就是我們的核心群。」
劉天保問:「核心群是什麼意思?」
司馬駿說:「核心群就是我們這些年來自己培育的最好的馬。
這些年作母本是最好不過的。不過,俗話說,母馬好,好一窩;公馬好,好一坡。沒有好的種公馬,還是枉然。」
劉天保問:「什麼樣的馬算是好的種馬?」
司馬駿說:「種公馬與跑馬的外形特徵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是鬃毛長而密,鬣毛長遮蓋雙眼。二是尾椎粗壯,尾毛長而密。三是身軀高大而雄壯,保護馬駒、馬群不受其他野獸攻擊。
同時具有不受其他種群侵擾,帶領馬群尋找優良的棲息地。
優良的母馬與跑馬的外形特徵基本相同,體態勻稱,腹部圓而大,臀部寬闊圓潤,繁殖季節脂肪囤積迅速。
優良的馬駒已經基本具備了優良跑馬的基本特徵,不同之處在於:
眉骨上部凹陷不明顯,鬃毛短、尾毛短,四肢修長,脛毛稀少,腹部如魚腹,體高比體長要大,第一次套上籠頭拴在飼養處三天直立不卧。
從馬駒的外部特徵看四成像種公馬,六成像母馬。」
劉天保又問:「即使是有了好的種公馬,那麼怎麼才能培育出好的品種呢?」
司馬駿耐心地說:「主要是雜交。
我剛才說過,我們現在現有的馬,是經過多種馬種雜交改良過的,但後來因為種馬不繼,沒有堅持下來,故爾功虧一簣。
若是能有好的種公馬,一般是挑選5歲以上的優良種公馬放在母馬群,母馬群由4歲以上6—7匹母馬組成,10歲以上的優良種公馬可以管理25—30匹母馬。
這樣一群馬雜交出來的後代稱之為雜交一代。
雜交一代四成像種公馬,六成像母馬。
一代出來后,將其集中起來,用另外一匹種公馬與其雜交,雜交出來的後代稱之為雜交二代。
雜交二代則八成像公馬,二成像母馬。
將雜交二代與再另外的一匹種公馬再行雜交,其後代稱之為雜交三代,雜交三代則基本上與種公馬無異了,但它卻集中了種公馬與種母馬的優點。
這時,若再有另外與其沒有血統關係的種公馬相配,則後代更好。
基本上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因此,種母馬很重要,種公馬則更重要。現在我們種母馬已具備了,欠缺的,唯有好的種公馬。唉!」
馬騰看著司馬駿,凝重地說:「會有辦法的。
我們可以通過朝庭與西域有良馬的國家進行交涉,也可以自己通過相關渠道購買,甚至可以兩者雙管齊下。
這事不要急,反正已經等了這麼多年了,也不必急在一時。
好了,剛才人和兄說了這裡的情況,有三喜,也有三憂,真是喜憂參半啊!
不過這兩者相比起來,我更看重的是這三喜。
為什麼這麼說呢?
憂的問題,可以想辦法去解決;喜的事情,就十分難得了。
像人們的精神問題,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人只要精氣神沒丟,一切都好說。
耕地的問題,這是上天所賜啊!
還有更令人可喜的,經過這麼多代人的努力,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母本,所差的,不過是種公馬的問題。
儘管種公馬也非常關鍵,但我覺得這難不倒我們。你說呢,天保大哥?」
劉天保說:「將軍說的對。
剛才人各所說的三點困境,在此之前是一些大問題,但現在格局變了,由我們自己說了算,我倒覺得這都不是問題了,很好辦。
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往後牧師苑的發展阻礙,就不復存在了。
種公馬的事確實是一個難題,但此事須從長計議。
這樣,我們可以想辦法解決目下馬上就能辦的;一時解決不了的,咱們一步一步地來。
具體來說,人和所說的三個困難,第一個上面重視的事,我想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你們看,張掖那邊,新城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將軍全丟下,跑到這裡來,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第二個,管理僵硬的問題,其實說到底就是你們的管理許可權的問題。
以前,主要是上面統得太嚴,你們除了放牧,基本上沒有自主權可言。
我覺得這事我們需要商量一下,在什麼事上可以放,放到什麼程度;什麼事還得緊,緊又緊到什麼程度。
你們也可以商量一個意見,到時候上報將軍議處。
第三個人的問題,我們已有了一個開端,這次人和來不是給了你三百人嗎?
現在再給你人可能有點困難,因為新城建設那邊人手也緊得很,待新城建設有一定規模了,人也就倒下來了。
再說,你們原有一千人,現在又加上三百人,我想可以暫時應付一段時間;如果說確實忙不過來了,也可以從附近村民中招聘一部分臨時的。
這些都是我的淺見,最後還請將軍裁決。」
馬騰點點頭,說道:「天保大哥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就這麼辦。
你們兩個先拿出一個章程來,也不只局限於管理的問題,凡是你們認為需要我們來解決的,可以統統說出來。
我們這次來,一是為了了解情況,二就是看看有啥事需要我們解決。
你們今晚可以議一下,明天我們再商量,能定的馬上定下來;一時定不下來的,來日再議。這樣好不好?」
劉人和、司馬駿二人稱諾,起身退下。劉天保與馬騰說了一陣話,也自回去了。
這正是:
遙想當年少年郎,金戈鐵馬並大荒。
人去樓空面目非,祁連焉支憑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