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歸來再議土地事
馬騰說:「我為什麼說要把這些土地分給無地的農民呢?
這裡主要有兩點考慮:
一是這些農民目前沒有土地,早晚會成為一個問題。
如果分給他們土地,讓他們有地可種,這樣就緩解了社會矛盾。
二是由這些農民耕種這些土地,官府可以收租。
這樣一來,所收取的租稅比之以前要多得多。
所以說,這樣做是一舉兩得,對雙方都有利。
剛才我們說到土地兼并問題。
這次把土地分給無地農民,雖說可以從客觀上緩解土地兼并問題,但我的初衷並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我覺得對於土地兼并來說,靠官府擋是擋不住的.
只有象大禹治水那樣,不能用堵的方法,那個治標不治本,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是會崩潰的;
只能用疏的辦法,順應歷史潮流,同時官府加以引導。
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還是何奇兄提醒了我。
以前,我對三代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覺得三代的一切都是好的。
就拿井田制來說,好不好?確實好。
這種辦法延續了幾百年、上千年,當時的人們就是靠這種辦法生存下來的。
而且我考慮,這種辦法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遏制了人們心底深處私慾的膨脹。
在臨松薤谷的時候,先生曾多次跟我講起三代的政治。
以前我只是聽聽而已,並沒有往深處想。
現在結合這一點,我琢磨著,三代的政治何以那麼清明?古人的心底何以那樣淳樸?
現在說起來,我覺得與這個井田制有莫大的關係。
你們想一想,大家的財產都是共有的,一起吃,一起干,一起睡,根本就不分彼此你我。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心裡壓根沒有私的概念。
心底無私天地寬嘛!
所以那些政治家們才提出了天下為公的口號。我這樣想對嗎,先生?」
永嘉先生目光含笑,頜首道:「很有點意思,請繼續。」
受到永嘉先生的鼓勵,馬騰放開手腳,說道:
「我覺得世界上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
即使是看上去好象是偶然的,也必然有其深刻的道理在。
作為三代時期重要標誌之一的井田制,為什麼會在三代出現?
而現在,不論人們怎樣提倡,甚至是皇上親自推動,也無論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推行不下去?
這又是為什麼呢?」
聽了馬騰這番話,永嘉先生、閻忠、高何奇都陷入了沉思。
而劉天保,則用一種欽佩的眼光看著馬騰,為他的高談闊論所折服。
馬騰說:「我認為,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當時的客觀情況所決定的。
大家想一想,當時沒有牛耕,沒有鐵犁,人們用什麼來勞作?
靠的是木製的、甚至是石頭製作的工具。
這樣的工具,工作效率能有多高,顯然是可以想像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大家不在一起生產勞動,種植的莊稼怎麼可能養活一家老小?
於是井田制也就應運而生了。
不是人們想這麼做,而是當時的現實逼得人們不得不這麼做!
非不為也,不得已而為之。
這時的人們,沒有私有的概念,一切都是大家的.
不僅是一般性的財產,甚至包括天下,謂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也。
所以當時的統治者大都能做到大公無私,能夠提出天下為公的口號。
這就是當時的統治者能夠自覺自愿地做到禪讓,讓有德行有能力的人來繼續皇位,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或孫子的根本原因。」
永嘉先生擊掌讚歎:「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太守大人見解深刻,獨樹一幟,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一切又圓融順通,不得不令人佩服!」
馬騰驚訝地望著永嘉先生:先生從來沒有這樣誇過自己!
一開始,馬騰還以為是自己聽錯了,抑或是先生嘲弄自己.
但看上去,先生一臉真誠,眼中含笑,而且那種笑是發自己內心的,是欣慰的笑容!
這正是:
紙上得來終覺淺,人云亦云口舌間。
大道無形天有痕,卻看俯拾在何年!
得到先生的肯定,馬騰放心了,覺得這段時間所思所想沒有白費,於是繼續說道:
「先生別這樣說,我會驕傲的。
我這麼說,是想既然井田制這麼好,三代的政治這麼清明,那麼為什麼後來井田制又崩潰了呢?
清明的政治為什麼又會被那種渾濁的政治所替代了呢?
井田制的崩潰,從樂熹先生所講的字裡行間,我體悟到主要是由於後來出現了牛耕鐵犁。
這些工具代替了木製工具和石制工具,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成為可能.
於是人們開始集中精力經營自己的私田,公田就慢慢地荒廢了。
後來當政者允許土地進行買賣,井田制就徹底崩潰了。
出現了新的更好的工具,人們生產效率提高了,生產的糧食也更多了,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從這一點上來說,這應該是好事。
但這種新式的工具的出現,徹底埋藏了井田制,人們的私慾卻不斷膨脹起來,道德品質不斷下降;
統治者不再視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而成了一家一姓之天下:
沒有了禪讓,只有世襲,哪怕你的兒子是一個白痴,到時候也能當上皇上。
先進工具的出現,對社會來講是一種進步;但從人性來說,又是一種淪喪。
那麼綜合來看,那這種進步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以前我讀《道德經》第十九章時,見老子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當時很不理解聖人為何發出這番奇談高論,現在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