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錢兮錢兮悠悠哉
粱輔接著說:「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因此,這些所謂的黃金和五銖錢,充其量不過是以前的那些貝殼、羽毛、石頭罷了。
現在人們對這些東西趨之若鶩,不知以前那些曾被人當作錢使用過的貝殼、羽毛、石頭看了以後,會作何感想。
象曹無傷、趙捐之流,擁有滿屋子的黃金和五銖錢,跟以前擁有滿屋子的貝殼、羽毛、石頭究其本質上並無差別。
若是現在的人們看到以前的人們擁有滿屋子的貝殼、羽毛、石頭,也許會嗤笑古人;
同樣,古人若是看到現在的人們擁有滿屋的黃金和五銖錢,他們也會笑你不正常,道理都是一樣的。
錢這玩意兒,有陰陽兩面。
陽的一面,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
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死生無命,富貴在錢;
官尊名顯,皆錢所至,有錢可使鬼,況於人乎?
錢這東西,只這麼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白顛倒,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俗話說的好:人是英雄錢是膽。
而陰的一面呢?
錢又是禍胎、禍根、禍由、禍苗!
自古來,君不見多少人為金錢賣身亡命、忘義負恩、毀譽折節、苟活終身、人格喪失、身敗名裂!
但人們一般只看到了陽的一面,對其陰的一面則視而不見,或者是熟視無睹。
錢有如一味葯,葯能治病,亦可致病,服之得法,才能避災去禍,長壽健康,有益身心。
對於錢來說,一積一散之道,不以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使無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人不妨己謂之智。
以道、德、義、禮、仁、信、智駕馭金錢,並取之有道,享用適度,積散有序,造福民眾,方是對待金錢最理性的態度。
古代聖賢對金錢寶貴曾有過精闢的論述。
孔子曾稱讚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又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我們都是孔夫子的門徒,都是孔孟之道的忠實支持者、擁護者,理應踐行聖人的教誨。
我們讀書做官為的是什麼?
有人說,千里為官只為財,這是極其荒謬的。
我們這些人,飽讀詩書,為的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難道就象趙捐這種讀書人中的敗類一樣,整日里挖空心思地搜刮民脂民膏,積攢這些無用的阿堵物?
朝庭給的俸祿,雖然還說不上是多麼富足,但應付一家老小的開支應該說是足夠敷用的了,再象他們這樣到處伸手,天理難容!
俗話說的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你們看看,曹無傷倒是積累了這麼多的黃金,可他現在人在哪裡?早已化作了一杯黃土!
不但這些錢財無福消受,而且是身敗名裂,讓祖宗蒙羞,讓子孫為恥!
趙捐呢?在那樣一個小小的縣域里,為了搜刮這些錢財,弄得民怨沸騰,差點激起民變,又換來了什麼?
昔日座上客,今日階下囚,聖人的書白讀了不說,連累得妻兒老小也藉官為奴。
這些錢對他又有什麼益處?
曹無傷、趙捐的例子,足以為後者戒,還請諸位且思且省,自重自律,萬勿再蹈前人之轍!
好了,咱們再換一下地方。」
眾人離開郡倉,幾經曲折之後,又來到了郡獄。
今天來到這裡的各位縣地長官,斷訟決獄乃是其份內的職責,平日里少不了跟形形色色的犯人打交道,但真正踏足到監獄牢房裡的,可謂是廖廖無幾。
今日作為一個旁觀者,而不是自己地盤上的主人或管理者的身份,來到郡獄大門口。
看到高聳沉重的大門,厚實堅固的圍牆,全副武裝的守衛,心理上都有了一絲微妙的變化,甚至於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忐忑。
隨著嘩啦啦的聲音,獄吏打開了一排牢房的大門。
眾人甫一進入,一股霉臭、腐朽的氣息撲面而來,有幾個人不由自主地捂住了鼻子;
然當他們看到馬騰、梁輔等人若無其事的樣子,又不得不再放下手,盡量屏息靜氣,沐浴在這人間地獄的各種難聞的氣息之中。
走在昏暗和略顯潮濕的中間過道上,兩旁一間間牢房內付出一陣陣的呻吟聲、哀嚎聲;
透過牢門,可以清晰地看到橫七豎八地躺在雜草上、破爛不堪的被褥上的各色犯人;
伴隨著他們的叫聲從牢門中傳出的,還有令人作嘔的惡臭。
行不多遠,前面的隊伍停了下來,待後面的人都跟上后,只聽得前面領路的獄吏高聲喝道:「李廉!李廉!」
眾人看去,只見一間單人牢房裡,有一個犯人面牆而卧,背對著眾人,沒有一絲聲響,也不知是在酣睡還是在閉目養神。
獄吏連叫三聲后,犯人方懵懵懂懂地驚醒,唔唔啊啊地急忙爬起身來,手腳上的鐵鏈鐐銬嘩啦啦作響。
犯人抬起頭來的時候,眾人看去,只見他蓬頭垢面,衣衫破縷,眼神散亂,驚慌無措。
「您是在叫我?」犯人低低地問道。
「不叫你叫誰?快點過來!」獄吏又喝道。
李廉爬到牢門口,手扶著牢牆慢慢站起身來,一雙獃滯的眼睛慢慢地轉了兩轉,看清獄吏面龐后,嘶啞著問:「大老爺,您有什麼吩咐?」
馬騰簡直不敢相信,眼前之人就是一個多月前在日勒縣高邑里見到的那個飛揚跋扈、八面玲瓏、頤指氣使的堂堂縣丞!
一旁的縣、地長官們,都知道縣丞乃是一縣之貳,是縣衙中的二把手;
縣令若是有事外出時,都是可代縣令行職之人,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平日里那些獄吏見到縣丞大老爺,都是畢恭畢敬的,絲毫不敢怠慢。
但現在,看到昔日的日勒縣丞,曾經風光無限的人物,對著一個原來他理都不理的無名獄卒如此陪著小心,心裡都有些凄涼,有些悸動、有些不忍:反差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