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全民修鍊在清朝> 第三百八十二章 福地之旅(求訂閱)

第三百八十二章 福地之旅(求訂閱)

  丁拱辰算是這時代的大科學家,至少是清朝這邊的,在鴉片戰爭期間幫助清廷改進火藥配方和製造工藝,使得清國的火藥質量趕上甚至超過英軍的火藥,算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鴉片戰爭時期,他還和丁守存、鄭復光等設計一批輪船模型,繪製了有關的設計圖樣,其中有機具在內的,也有機具在外的。


  此外,他還與工匠們共同設計了一輛蒸汽機車模型,長一尺九寸,闊六寸,載重三十斤,鍋爐和機身都是銅製的,叫「小火輪車」,在廣州展示后在上層圈子裡引起過轟動。


  在場士紳們過了好一會兒才想起來,眼前那個鐵疙瘩只是尺寸大了而已,跟丁拱辰展示的小火輪車幾乎一模一樣,看來是那個真正的火車了。


  這些人驚魂甫定,這才繼續看過去,便發現貨車停的那地方有港口常用的大型起重機,正從貨車後面的車輛中卸下大量貨物,更有很多人上前,把貨物分散到各個地方。


  這些貨物,以柴火為主,還有大量原木,以及很多生肉和熟肉,一些聰明人立即就有些明悟,原來三元觀的這些如山一樣的貨物都是這樣來的。


  李仙和王九玄也無意約束他們,便帶著這些人過去,在近處仔細觀看火車頭,滿足這些人的好奇心。


  這些廣州的體面人物一擁而上,仔細撫摸火車頭和後面掛著的載貨車輛,終於明白這些就是比火輪車大了上百倍的火車實物。


  後面掛著的車輛其實跟平常的平板大車差不了多少,只是做成四四方方的箱子,下面還有軲轆,可以方便地載著貨物在木軌上行駛。


  到得最後,這些士紳們的好奇心得到極大的滿足,新的疑惑又涌了上來,這火車雖然設計巧妙,身形龐大,但總也有跡可循,那這火車原先是藏在哪裡的?

  那石頭建筑前后通透,怎麼都想不明白這麼大的鐵疙瘩本來是在哪裡的。


  來這裡的人中不乏真正傳承悠久的世家大族,對修行界之事有所了解,立即就想到一件事情上去,只是因為這答案太過荒謬,才不敢往那方面想。


  「那些洋人老說這火車了不得,原來是這樣的大物件,真是長了見識了。只是,這火車又是從哪裡出來的,兩位大帥能否告知一二?」終究有個膽大的,大著膽子向李仙和王九玄求教。


  「這事兒倒是說來話長,有幾位見多識廣的肯定已經猜出來了,其他幾位恐怕還得看過實物,才能真正明白。


  各位可否跟我走一趟,進入我三元觀經營數百年的福地去看一看?」王九玄哈哈一笑,做了個請的姿勢,然後就自顧自往那石頭建築走去。


  那位三元觀的大宗師級長老還在維持著藍色光圈,王九玄便抬腳跨過去,後面的士紳們嚇了一跳,但也別無他法,只能跟著進入那光圈。


  等到眾人全部進入,才發現自己到達一個全新的世界,腳下還是兩條木軌一直往前蜿蜒而上,只是眾人所在的已經不是在三元觀里,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了。


  這裡猛一看跟三元觀那邊很像,也是堆積著大量木材和物資,在遠方的空地上還有你火車停靠,正有一堆人往火車后的車廂裝載各種物資。


  只是,三元觀也不過是廣州郊區的道觀,地勢相對平坦,但這裡遠處山勢起伏雄起,大樹蒼鬱,卻不是三元觀能有的景色了。


  眾人突然感到頭上有巨大陰影,嚇了一跳,不由往天空看去,才發現有一條翅膀足有十幾丈的大鳥從天上飛過,投下巨大的陰影。


  然後,人們才發現這裡的天上居然有好幾個太陽,使得天氣炎熱異常。


  遠處有十幾頭長頸龍馱著大量貨物到這貨場走來,頭部到尾巴足有五六丈,粗略一看至少也有數萬斤,堪稱是龐然大物。


  有幾個膽小的士紳,當場就有腿軟要嚇倒的感覺,全靠旁邊的人扶持才勉強站住。


  「在座各位都是見多識廣的,知道我三元觀存續數百年,靠的就是這三元福地。


  只是,聽說過福地的人多,實際來過的人少,恐怕都沒想過福地會是這個樣子吧。


  沒說的,既然來了就是客人,今天就讓我老王做東,好好招待幾位。」王九玄大笑一聲說道。


  李仙微微一笑,卻不說話,當初他第一次進入福地,也受過極大的衝擊,由此就可以明白現場這些士紳們會是什麼心情了。


  在王九玄、李仙以及軍官們的帶領下,這些士紳才勉強鎮定下來,跟著人參觀福地的情況。


  自從清廷禁止運輸物資到廣州一帶以來,廣州城內百姓生活逐漸艱辛,但不管王九玄還是李仙都能沉得住氣,不去急著攻城略地,搶奪各種資源,最大的底氣就在於這三元福地了。


  李仙從很久以前就想好好開發這三元福地,只是這三元福地到主世界的物資運輸有很多礙難,首先就是兩邊的活物不能自由來往。


  也就是說,主世界的馬和牛等動物無法直接進入福地,一進入就生機全無;至於福地里的恐龍和遠古生物也不能出福地,否則也會立即死亡,還找不到任何原因。


  玄正等人對此的解釋是兩邊的大道規則有別,只有人類因為是萬物靈長,可以自由來往,其他生物就不能活著來往了,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以很小的概率發生兩邊活物偶爾能存活下來的,但也沒有什麼規律,純靠運氣。


  兩邊的物資流通不大的時候也還罷了,一旦量上去,只能依靠人力拖運,就會大大限制物資運輸。


  李仙對此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通過歐洲商人購買火車頭,又自製車廂掛上去,這樣運輸物資就不會受到太多限制了。


  不過,以鐵軌每米三十五公斤計算,進出兩條軌道四道鐵軌,一公里就要一百四十噸,以華夏軍現今的鐵料庫存量有些緊湊,便改為硬木所做的木軌。


  只是,這樣一來火車也不能太重,車廂尺寸和載貨量都相應做小,以便減輕木軌的負荷;而且火車用的是木炭,而不是煤炭。


  還好,在李仙的主持下,華夏軍的工業技術能力大幅提高,總算克服多種技術困難,把木軌鋪上去,把火車開動起來,實現主世界和福地之間的大宗物資運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