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縣令剿匪記-準備篇(一)
第十八章縣令剿匪記-準備篇(一)
聽到連縣城都被土匪攻破兩次,趙康同學差點嚇尿了。有些心虛的問道:「陳二典,話說咱們這一千多民團士兵是不是少了點。你看萬一那些土匪,比如說那個叫什麼獨眼龍的土匪頭子,帶著幾千土匪來進攻咱們府谷縣城。我們會不會擋不住呢?」
陳二典用不屑的語氣說道:「縣尊大人放心,有民團在,加上警察局的眾人輔助,就算給那些土匪一百個膽子,他們也絕不敢踏進咱們府谷縣城三十里處,更別說進攻縣城了。」
趙康不解的問道:「你不是說他足足了三四千人嗎?咱們就一千多士兵,怎麼跟人家斗?」
陳二典道:「縣尊大人,那些土匪強盜雖然號稱三四千人,不過是連老弱病殘、女人家眷全都算上。真正能戰的人能有三百人頂天了,再說就憑那些土匪手中的菜刀木棍根本沒法與咱們民團相比。如果正面作戰,末將相信一個衝鋒就能殺得他們丟盔棄甲。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佔山為王,如果真的像李賊、張賊之類的大反賊一樣,朝庭哪能讓他們如此逍遙?」
陳二典的話給予了趙大縣令無限的勇氣,對於欺負小朋友這種事,趙康一向認為是非常有趣、非常值得去做的。托著下巴想了想,趙康說道:「咱們士兵的家屬要種地,那些流民們要分配土地,光靠咱們這縣城周圍可遠遠不夠。縣城周圍好一點的土地全都是那些士紳們的,他們有地契,合理合法,咱們也不能去強征。」
陳二典問道:「那縣尊大人的意思是?」
勇氣暴表的趙康用很神聖的語氣說道:「咱們府谷縣說大不算大,但說小也不小了。本人被朝庭委任為府谷縣令,當然要造福一方百姓,怎麼能讓治下的百姓們任由那些土匪反賊們欺凌?所以我們需要救民於水火這中。俗話說得好,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從即日起,陳二典你給我好好的操練民團士兵,下個月咱們開始剿匪,我趙康要讓全府谷縣的百姓們能有一個安全、安定、安祥的生活環境。」
陳二典大聲回答道:「末將遵命!」
其實趙康也很不想去做剿匪這種事,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了解,趙康才發現,府谷縣城周圍凡是好一些的土地,全都是城中那些鄉紳地主的,自己手下民團士兵的家屬根本分配不到好的地,如果分的土地離縣城太遠吧,又非常不安全。這件事情讓趙康焦頭爛額。
不過光去出兵去剿滅這些土匪可不行,據趙康所知,其實這些土匪大多都是良民,在這兵荒馬亂的時節朝庭和邊軍根本就靠不住,如果不找個好的靠山,種地都種不安穩。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這種事情在這個年頭多得數也數不清。無可奈何之下也只能跟隨著大股的土匪們上山避難。所以土匪團伙中,除了少量的人是真正雙手沾滿人民群眾鮮血的劊子手,大多數人並不壞。
無論什麼時代,那種天生就壞到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人總歸是少數。
就在趙康給陳二典下了命令的第二天,在趙康和趙福貴、府谷縣主薄張俊的領導下,整個府谷縣開始了大規模的宣傳活動。考慮到明末這時候基層工作做得非常不到位,趙康直接下令,府谷縣境內所有村長、里長、鎮長全都必須到縣裡參加趙康舉辦的剿匪知識宣傳大會。
並派出了縣衙中幾乎所有的衙役上山下鄉,衙役所到之處,全都召集所有村民宣讀府谷縣縣尊親自頒布的《剿匪令》。
剿匪令其實就四點要求:
第一,要求所有土匪必須於五月份之內主動到府谷縣城無條件投降,接受府谷縣縣令趙康趙大人的整編,逾期不投降的,全部當作反賊處理,將派遣府谷縣民團前去剿滅。
第二,對於資助土匪的村民、士紳,全部以通賊罪名處理,沒收全部家產、土地。同時歡迎大家進行舉報,只要一經查實被舉報的對象確有通賊舉動,則舉報人將獲得通賊村民、士紳的一半家產。
第三,縣衙警察局將在新民、田家寨、武家莊、王家墩、磧楞、孤山、海則廟、木瓜、清水、黃甫、牆頭、麻鎮十二個鄉鎮每地建立一所派出所,平時維護各鄉、鎮、村寨的社會治安,輯捕盜賊,消防安全,紛爭處理。在有土匪、反賊、流民或者蒙古韃子來襲時,各鄉鎮派出所的警察則需要負責組織村民、士紳進行防禦、抵抗或撤退。
第四,在整個府谷縣境內所有顯眼的地方、交通樞鈕要地,無論是圍牆還是城牆,不管是地主家的宅子還是農民家的住房,統統用大刷子刷上大字報。嚴禁所有人擦拭。房子上的字由房子主人負責,縣衙會不定期派人來檢查。如果字跡不清、或者字跡被擦拭掉,則同樣按通賊論處。
府谷縣主薄張俊在會議上發言,要求府谷縣境內所有鄉紳、地主、普通百姓全都必須要團結在縣尊趙康趙大人周圍,認真學習趙大人的四個要求重要思想,「四個要求」是旗幟,是方向,是府谷縣數萬百姓的力量之源;學習「四個要求」,不能只喊口號,還得要付諸實際行動,把「四個要求」貫穿在剿匪的工作中,以趙大人舉行剿匪會議的重要會議精神為核心,積極配合民團和縣衙進行剿匪活動。
一時間府谷縣境內人心惶惶,滿縣全是大字標語:
「一人為賊,全家是賊!」
「一日為賊,終身為賊!」
「百年大計,剿賊為本!」
「開展村民先進性教育活動,實踐趙康大人「四個要求」重要剿匪思想」
「珍愛生命,遠離土匪!」
「炎黃子孫當自強,剿匪滅賊為大明!」
「剿匪靠大家,利民利大家!」
「有匪必剿、有賊必滅,通匪必懲,通賊必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