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袁紹外逃
袁紹回到自己的府上,心中驚魂未定,今天好險,假如自己沒有帶兵,沒有堅持帶兵帶劍進入董卓府,恐怕自己早已妥協,那麼自己花費的一百二十億資金購買袁紹這角色就完全打水漂去了。
他前思後想,這京城是待不下去了,已經和董卓撕破臉,只有走人。於是,袁紹收拾行裝,帶上家人,分三路出城,逃離了京城。
袁紹、袁術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是嫡出,袁紹是庶出,但是袁紹作風正派,和善待人,在士人心中更得人心,少年時,連曹操都和他玩得很好。他們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很多官吏都尊敬他們,所以袁紹逃離京城之後,本無一官半職,但是那些官員和士人都願意收留他,甚至是拜他做老大,聽從他的話。
袁紹向東直接外逃到遠離京城洛陽的渤海郡,渤海郡太守聽到袁本初前來,直接衝到城外迎接,進入府內,更是讓上座給袁紹,袁紹儼然是一位師長。
席間,太守說道:「袁公,現在您來到渤海郡,讓下官欣喜不已,以後,郡內事務就由袁公主持吧,下官輔佐您就行了。」
太守此言並非戲言,而是發自內心。首先,袁紹這顆名門望族的大樹來到自己的地盤,自己這顆小樹只能在他之下;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此時的黃巾軍還未平定,四處都有作亂,經常有起義軍攻破郡城,殺死太守的事。渤海郡時常受到起義軍的騷擾,太守不善領軍,如今有袁紹前來他正想讓袁紹幫他抵禦黃巾起義軍。
袁紹是從京城逃出來的,無官無職,能在一個郡治所住下來,那確實是件大好事。自己肯定要起兵反董卓,這渤海郡正好是自己的根據地。所以,他就對太守說道:「多謝太守如此待我,政事我不便多管,如能有機會抵禦黃巾我一定義不容辭。」
太守一聽,簡直很合自己的心意,所以就起身作揖道:「下官謹遵袁公指示,一心管理政事,軍事不是下官所長,全依託袁公了。」
袁紹端起酒杯,和太守對飲一杯,算是笑領此意了。
……
袁紹在渤海郡住下來,所帶來的一千精兵也駐紮在渤海郡,還接管了郡內的三千士兵整天大肆操練,大有大幹一番的氣勢。
很多人聽說袁紹逃離了京城,在渤海郡落腳,大多都慕名而來投靠,想在遍地黃巾軍和遍地亂軍的亂世活下來,有些有點實力的人還想借袁紹這棵大樹實現自己的抱負。特別是一些寒門子弟,或者說是現實世界里的吊絲們,他們沒有錢購買袁紹這種人物,但是自己有懷抱征戰天下的理想,所以就購買了書生,準備前去給袁紹當謀士。
很多人都想改變官渡之戰的結局,畢竟,袁紹在經濟、軍事的實力方面都遠遠超過曹操,打贏是很有可能的事。事先了解了官渡之戰,到時候就和曹操硬拼,慢慢消耗,曹操肯定會失敗。
投奔袁紹的人多了,袁紹的開支就增大了,僅憑自己家中的財產是難以支撐,於是,太守又把財政大權讓給袁紹,讓他任意花錢練兵,任意花錢招募將領和謀士。至此,袁紹完全成了渤海郡的太守,雖然沒有名,但有實。
冀州牧知道袁紹在渤海郡,也不敢對渤海徵收稅收,京城有什麼事情安排下來,都是客客氣氣地交待給渤海郡。渤海郡儼然冀州之下的一個高度自治的自治區。
董卓在袁紹出走之後大發雷霆,曾暗中派一隊高手追趕,但是沿途的官吏都為袁紹遮掩,這隊「特務」無功而返。不多久,董卓聽說袁紹已經在渤海郡駐紮了下來,而且手中已經有上萬兵馬,而且還在不斷地增多。最可恨的是很多士人都去投奔袁紹,這令董卓再次拔出了寶劍,大罵道:「袁紹小兒,我定派十萬大軍取你項上人頭!」面對袁紹這種對他統治造成威脅的人,他肯定欲殺之而後快。
身邊的李儒悄悄對他說:「大將軍,決不可派兵前去!」
董卓問道:「那派什麼前去?」
「派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的官員前去,方可穩住袁紹。」
「為何?」董卓雖然知道歷史上董卓是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但是不知道現在任命有什麼作用。
李儒捋了一下鬍鬚才說道:「袁紹此時待在渤海郡無官無職,毫無約束,要錢郡守給錢,要糧郡守給糧,日子逍遙,無所顧忌。假如讓天子給他一個官職,他便有了約束,想發展壯大也就不那麼快了。」
董卓聽了李儒的想法,覺得是治標不治本,只是暫時限制了袁紹的動作,以袁紹的野心,他一定會繼續發展勢力的,不會局限在一州一郡之上。但是,現在沒有那麼多西涼兵遠征渤海郡,假如叫其他將領或者州牧前去征討,如果指揮不動對方,那麼自己的臉就丟大了,自己好不容易在京城建立的政治優勢瞬間會崩塌。現在只能先穩住局勢再慢慢收集各地的兵權。
董卓雖然掌握了中央的大權,但是他現在面臨的是東漢王朝的爛攤子,要想整治好絕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假如很容易治理,東漢王朝就不會衰敗,自己也沒機會進京掌權了。董卓知道難,但是他有信心。他不知道,東漢的爛攤子是無法處理了,只有革命,只有把哪些腐朽的權勢階層全部摧毀才能重現生機。董卓沒有這樣的認識,他還極力地討好以前的舊臣,想收為己用,他還想沿著東漢此時的朝政繼續運作下去,只是把首領換成自己而已。
董卓點頭同意了李儒的觀點,讓袁紹當渤海太守,又密令冀州牧控制袁紹的發展。但是,此密令如同虛設,根本不起作用,冀州牧怎能有袁紹那麼大的聲望,他針對袁紹的一切不利行動都受到冀州官員和士人的阻礙,毫無進展。
京城內的各位有志之士見到袁氏兄弟外逃,終於找到了離開董卓之後的路子,紛紛逃離京城,或投奔袁氏兄弟,或到地方招兵買馬,名為清繳黃巾,實則壯大自己的實力。曹操就是其中一個。他覺得,時機已到,自己打天下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