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二十三章 直搗盛京
面對建奴的屠城惡行,朱慈炅也恨不得馬上衝到盛京,逮住皇太極,凌遲處死,把所有后金軍隊全部抓起來,讓他們挖個坑,然後把他們通通砍了,推坑裡埋掉。但仗不能這麼打,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因為一時氣憤而中了皇太極的圈套,那後悔都晚了!
拿下海州城以後,朱慈炅將所有參戰的高級將領召集在一起,分析了一下當前的戰局,得出的結論並不樂觀,海州一戰後金的損失並不大,消滅的五萬多敵人中蒙古兵就佔了五萬餘,其中的后金兵都不到五千!
蒙古和后金聯軍之所以棄城而逃,引誘明軍去追擊是一種可能,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皇太極想集中兵力和明軍來場大決戰,要知道現在定遼中左衛和盛京兩個城池間可集中了后金和蒙古聯軍將近五十萬,而明軍這邊參與進攻的就三個軍團,三十萬人。而且要進攻定遼中左衛,海州還必須留下軍隊守城,這樣兵力就更分散了。
朱慈炅與眾將商議了一下,最後採納了孫承宗的建議,調山東守軍駐守金州、復州和蓋州三城,將曹文詔的關寧軍調到海州來守城。
要說山東的守軍現在總共也就一萬五千人了,金州、復州和蓋州三城每座城池都只能安排五千人駐守,是不是有點少了呢?其實不然,現在戰場已經移至遼東北部了,而金州、復州和蓋州位於遼東南部,等於是後方,再說這三城也沒囤積糧草什麼的重要物資,皇太極只要不是抽瘋了就不會分兵去長途奔襲這三座對戰局影響不大的城池。
海州城就不一樣了,如果去進攻定遼中左衛,海州城等於就是明軍主力的退路,如果退路被斷,對軍心士氣的影響就大了,所以海州城必須調大軍駐守。
經過半個多月的調動,軍隊全部到位了,炮彈的儲量也足以攻下定遼中左衛了,朱慈炅一聲令下,天雄軍、秦軍和禁衛軍第一軍團從海州城出發,兵臨定遼中左衛。
為了節省時間,三十萬大軍將海州城下的攻城器械全帶上了,這樣雖然在路上要多耽擱半天,但卻省去了造攻城器械的時間,要知道三十萬大軍的攻城器械,造個五六天都算快的了。
定遼中左衛可以說是盛京的門戶,一旦丟失,盛京南面再無一座城池,后金的都城將直接面對明軍的進攻,按理來說皇太極是應該派得力大將率重兵死守的,但實際情況呢?
大將那絕對是大將,定遼中左衛的守將是皇太極的兄弟,后金之主努爾哈赤和大妃阿巴亥最寵愛的兒子,皇十四子多爾袞,時任正白旗都統領。這個多爾袞就不用多說了吧,後面接連被封和碩睿親王、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他打敗漠南蒙古和李氏朝鮮,而後率軍入關作戰,打敗明軍和農民起義軍主力,定鼎中原,可以說是清朝的奠基人,清初最有名的超級大將,聽說守將是多爾袞,連朱慈炅都嚇了一大跳!
對面可是多爾袞,朱慈炅不得不慎之又慎,實心彈削掉南面城牆上的箭垛,那是必須的;彈幕攻擊,那也是必須的;彈幕之後就是直接猛攻嗎?
朱慈炅表示有點小怕怕,必須先試探一下,所以第一波只派了兩萬人,而且特意交待:盧象升,不準上,祖大弼,也不準上,其他將士,上去是可以,如果敵人太兇猛就先退下來,不要硬拼。
結果,朱慈炅下巴都快驚掉了,兩萬人竟然攻下來了,多爾袞連擋都沒擋一下,明軍還沒爬上城牆,他就率軍逃跑了!這特么是逗我玩的嗎?
不但朱慈炅覺得奇怪,所有將領都覺得奇怪,這叫兵敗如山倒嗎?絕對不可能,建奴可是出了名的戰鬥民族,皇太極也不是一般的小混混,想打的他們望風而逃,那壓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定遼中左衛就這麼莫名其妙的拿下來了,戰況之詭異,連孫承宗都摸不著頭腦,還好,多爾袞並沒有屠城,朱慈炅得以心平氣和的召集一眾將領商討接下來的行動。
盛京就在眼前,打肯定是要打的,但具體怎麼打呢?
后金方面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損傷,除了海州損失的五萬多人,定遼中左衛只是被彈幕轟死了幾百個倒霉鬼,其他,就沒有其他了,也就是說現在後金和蒙古的聯軍還有將近五十萬。
明軍方面,現在集結在定遼中左衛還是三個軍團,三十萬人,並不是說明軍在人數上並不是后金和蒙古聯軍,而是一路打下來的城池太多了,在這種四面都是平原的地方,不派重兵把守還不行。
剛一開始是明軍佔據人數上的優勢,后金占著那麼多城池,這也要守,那也要守,兵力一分散,明軍隨便集結三十萬人馬就能形成局部優勢。現在是反過來了,變成明軍這裡也要守,那裡也要守,兵力不得不分散開,而後金,所有兵力全部都集中在盛京,所以明軍要形成局部兵力優勢很難。
除了兵力的問題還有武器的問題,明軍在火藥武器上的確領先後金很多,但是后金也並不是沒有一點還手之力,起碼他們也會造炮,而且還是五寸的榴彈炮,按理來說,皇太極年前就知道明軍火藥武器的厲害了,這都過了快半年了,他不可能一點對策都沒有。但詭異的是,他好像真的一點對策都想不出來,海州和定遼中左衛都只配備了二十門大炮,而且就那麼擺在城牆上,被明軍一陣猛轟,連箭垛帶大炮全部轟個稀巴爛,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朱慈炅召集一眾將領商討了幾天,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皇太極肯定還有後手,他這樣做的的最終目的就是引誘明軍輕敵冒進,匆匆忙忙的跑到盛京城下去攻城,然後他後手齊出,一舉擊潰明軍主力!
既然有了這樣的結論,那就不能操之過急了,朱慈炅一發狠,開始了又一輪的兵馬大調動,首先讓史可法率領五萬禁衛軍由海路趕到定遼右衛,接替毛文龍,只留五萬禁衛軍駐守京城,而毛文龍則率十萬東江軍趕往定遼中左衛與明軍主力匯合。
然後又下旨讓遵化到京城一線的明軍全部在遵化集結,只留下宣府總兵侯世祿率原來遵化的五萬守軍守遵化,昌平總兵尤世威率本部三萬人馬守山海關,其餘十萬人馬全部調往遼東,讓秦翼明率五萬人馬守海州,秦拱明率領五萬人馬守定遼中左衛,而曹文詔則率十萬關寧軍到定遼中左衛和明軍主力匯合。
這樣一來,遼東之戰明軍的參戰數量達到了恐怖的八十萬餘萬,除了個駐守城池和糧草的近三十萬大軍,定遼中左衛城外集結了天雄軍、秦軍、東江軍、關寧軍和禁衛軍第一軍團總共五十萬大軍,可以明軍所有精銳全部集結到了遼東,大明這是要傾全國之力與后金來一場大決戰!
五十萬大軍集結到一起是多麼的恐怖,光連營就有幾十里,密密麻麻的軍帳一眼都望不到邊際,每天消耗的糧草加起來都是上百萬斤,光運送糧草的隊伍就有十多里長!
不光是軍隊,火炮朱慈炅也做了充足的準備,這兩個多月以來,宋應星雖然一直在全力生產炮彈,但火炮的鑄造並沒有停下來,而且生產的全是六一八式榴彈炮,總共造了三百門,這次也隨集結的大軍一起運到遼東來了。這樣,六一八式榴彈炮就達到了恐怖的五百門,至於炮彈,更是一直不停送過來,現在已經累積了將近二十萬發六寸實心彈和十萬發散彈。
不知不覺間,春天已經過去了,盛夏來臨,天氣慢慢變的火熱,朱慈炅的內心也慢慢變得火熱,決戰的時刻就要到了,大軍已聚集,火炮已到位,那就直搗盛京吧。
當然,五十萬大軍不是說走就走的,你要真敢說走就走,到時候敵軍突然衝過來,光相互踩踏就不知道要踩死多少人。而且這個目的地也要先定好,不是說一大堆人跑過去,隨意駐紮就行了,到時候攻起城來可就麻煩了,五十萬大軍連營可是幾十里,如果攻城的隊伍正好駐紮在最後面,那麼開始攻城的時候他們就要先跑幾十里地,到時候還有力氣爬雲梯嗎?
所以,大軍出發之前,朱慈炅將各軍主將全部召集到一起,商討進軍事宜,在場的將領有:
鎮國公、太傅、薊遼督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
禁衛軍第一軍團主將秦良玉;
天雄軍主將盧象升;
秦軍主將孫傳庭;
關寧軍主將曹文詔;
東江軍主將毛文龍。
這些可以說是歷史上都有名的名將了,對行軍打仗自然是駕輕就熟,商討了一個多時辰之後方案便出來了。
首先是安排攻城部隊,盛京雖然說比海州和定遼中左衛都大,但也大不了太多,城牆也就六里寬左右,也就是說單面的守軍最多也就五六萬,所以只要派兩個軍團主攻就行了,大家商議的結果是秦軍和東江軍主攻,所以這兩個軍團駐紮在最前面,行軍的時候他們前鋒先行,相互掩護。
然後就是防禦的問題了,按盛京的規模,最多也就能駐紮二十多萬人馬,那麼后金和蒙古聯軍最少還有二十萬人馬在城外,這二十萬人馬不得不防,朱慈炅隨禁衛軍第一軍團居中這沒得說,天雄軍和關寧軍在左右防禦這也沒什麼好考慮的,主要是到了盛京城下紮營怎麼扎才保險。
最後商定的結果是扎個器字形的大營,也就是前軍是秦軍和東江軍,分居左右,距盛京城三里遠紮營;禁衛軍第一軍團是中軍,五百門六一八式榴彈炮三百門排在前面,距城也是三里,後面就是中軍大營,另兩百門五百門六一八式榴彈炮則排在中軍大營左右;至於其他六百門三一七式榴彈炮、四一七式榴彈炮、五一八式榴彈炮則分別排在天雄軍和關寧軍的大營里,就排在左右外側,這樣敵人要是來偷營,就要先吃一頓炮彈,然後再面對天雄軍和關寧軍。
一切商議妥當,朱慈炅直接站起來,豪情滿懷的道:「明日辰時,大軍出發,直搗盛京,驅除建奴,全復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