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二章 南洋明商
把軍艦開到南洋去操練,順便把大明的商人帶到果阿去開拓海外市場,這些當然都是我們的崇正皇帝朱慈炅的主意。有人要問了,軍艦都造出來了還練什麼練,還做什麼生意,還不趕緊開到寶島去把荷蘭人收拾了!
打自然是要打,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並不是腦子一熱,說開打就開打,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可以說關乎著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當然要考慮周全再開打,不說別的,有一個事情就必須搞清楚:
鄭芝龍歸附大明之前可是兵強馬壯,比後面鄭成功繼承的那點人馬強了一倍都不止,大明水師都不是他的對手,只能一再安撫,他為什麼不去佔據寶島當土皇帝,反而要跑回來依附大明呢?
還有,鄭成功在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就在小金門起兵抗清了,為什麼一直到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才跑去收復寶島呢?
這個問題朱慈炅一直覺得很奇怪,他在過年那次就試探過鄭芝龍,結果鄭芝龍在喝的迷迷糊糊,自得不已之際都只說了句:「在東南沿海荷蘭人都要懼他三分。」
這句話的意思要看怎麼理解,腦袋發熱,癲狂無比的人會理解為,荷蘭人算個鳥啊,連鄭芝龍都怕,這會兒超級戰列艦都造出來了,收拾他們不是輕鬆無比。
如果思慮周全一點的人就會想,鄭芝龍都在吹牛逼了還只敢說在東南沿海荷蘭人都要懼他三分,三分是多少,那只是客氣的說法,說白了就是人家不會主動來招惹他,但人家也不怕他,在東南沿海都這樣了,那麼在海外呢,在南洋呢,荷蘭人到底有多強大!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現在連荷蘭人什麼情況都沒搞清楚,朱慈炅自然不敢貿貿然跑上去跟人家開戰,其實他這次把軍艦開到南洋去操練,帶大明的商人去開拓海外市場只是附帶的,主要還是想去查探一下,荷蘭人在南洋地區到底有多大的實力。
荷蘭人在這個時期到底有多強大呢?說他們有海船上萬艘那並不是在誇張,準確的說應該是:荷蘭人現在有戰艦和商船一萬五千多艘!而大明崇禎年間,正是荷蘭人最強盛的時候,這會南洋地區什麼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甚至是英國人都被他打得屁股尿流。
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對這段時間的南洋爭奪戰鬥都沒有詳細的記載,只是簡單的某年某年荷蘭打敗西班牙海軍,佔領某地;某年某年荷蘭打敗葡萄牙海軍,佔領某地;某年某年荷蘭打敗英國海軍,佔領某地。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沒有詳細記載可以理解,被人打的屁滾尿流,丑啊!
但作為勝利方的荷蘭人也沒有詳細記載就有點令人費解了,如果結合後面的英荷大戰和法荷大戰大概能猜出一點端倪,相對於那兩場大戰,這邊的小規模戰鬥簡直不值一灑,可能荷蘭人覺得這點小事不值一提,所以就懶得記錄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英荷大戰和法荷大戰才是真正決定海上霸權的關鍵戰役,在南洋,純粹是荷蘭在欺負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而已!
鄭成功為什麼能在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收復寶島?因為那個時候荷蘭幾乎所有的戰艦都回去跟英國還有法國爭奪海上霸權去了。
從1652年道1780年,荷蘭和英國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足足打了一百多年,期間歷經了四次英荷大戰,而且第三次英荷大戰的時候法國也參戰了,與英國一起,海陸夾擊荷蘭,但那次獲勝的竟然還是荷蘭!
要知道英國1652年就有超級戰列艦120艘了,其他戰艦、武裝商船更是無算荷蘭竟然能跟他們打一百多年,而且中間還有法國在一旁虎視眈眈,時不時撲上來咬荷蘭幾口,荷蘭等於是以一國之力硬抗了兩大列強一百多年,實力之強可見一斑。
1580年到1670年這段時間被稱為荷蘭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大明崇禎年間(公元1627年到1644年),荷蘭是當時世界公認的海上霸主,這個時候要與荷蘭開戰,還真的瞅準時機,一個不好,就會引來荷蘭的無敵艦隊,到那時,大明就算打贏了,估計海軍力量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海外殖民地就不用想了,海上霸主更不用想了,英法崛起的速度絕對會遠超大明。
其實,朱慈炅並不知道荷蘭有這麼兇猛,他只是抱著謹慎的心態,小心行事而已,畢竟能被稱之為海上霸主那肯定不是一般角色,看都不看一眼就直接開打,那是二貨行徑,作為一個思維正常的人,朱慈炅自然不會犯二。
他不犯二,荷蘭人會犯二嗎?
五百多艘大船在南洋一帶穿梭,荷蘭人自然不可能看不見,但是他們同樣也不想輕啟與大明的戰爭,一言不合就開打在國與國之間是不存在的,更何況雙方現在還沒有一言不合呢,在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之前,他們也只是觀望而已,並沒有採取什麼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大明南洋艦隊所有遠洋大船順利抵達果阿,侯世祿和羅四維自然是喜出望外,就連孔德德和施維拉也親自跑到果阿,前來迎接。
孔德德和施維拉為什麼這麼積極呢?施維拉積極還說的過去一點,畢竟他的家族還代理著大明的奢侈品貿易呢,只要是大明的高官他都想巴結一下。
孔德德這麼積極就有點奇怪了,他堂堂印度總督,現在治下的殖民地更是達到了將近一百萬平方公里,可以說已經是葡萄牙最大的幾個封疆大吏之一,一個盟國的艦隊來了,他有必要這麼積極嗎?
其實他也是沒辦法,他所佔領的地方是大,但是基本上都是落後的土著和剛起步的封建王朝,工業可以說是一片空白,他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種地和挖礦。
挖礦沒什麼好說的,金礦挖出來直接就是金子,不用去賣,已經是錢了;鐵礦那玩意要不是施維拉要還賬,他挖都懶得挖。
所以,現在他的殖民地能賣錢的也就糧食和香料了,香料好說,直接賣到歐洲去就行了,緊俏的很。糧食就麻煩了,歐洲列強到處都是殖民地,誰會缺糧食啊,運到歐洲去也沒人要,怎麼辦?
他好像聽說大明帝國是比較缺糧食的,這會兒大明的艦隊來了,他自然是趕緊跑過來看有機會把堆積如山的糧食賣出去不。
施維拉雖然不是印度總督,對打下的土地沒有所有權,但畢竟他是出了一大半力的,所以這塊殖民地的收入也有他的一半,他自然是更積極了。
施維拉親自擔任翻譯和接待負責人,和大明的商人中好一陣交流之後,他算是搞明白了,這些商人主要不是來買東西的,而是來賣東西的,不過他們賣的東西好啊,都是這邊缺乏的生活用品,而且價格特便宜,只要盤下來,不愁賺不到錢。
都是好東西啊,要知道在這邊一匹布零賣出去能賣將近一兩銀子,而且還是這邊產的粗布,大明的布那叫一個柔軟光滑啊,絕對能賣出更高的價錢,甚至他還可以組織商隊販賣道莫卧兒帝國去,那樣利潤就更高了。
還有像什麼瓷器、刀具在這邊都是緊俏物資,根本就不愁銷路。但問題盤下來需要的錢太多了,那可是將近五百船的貨物,就算每條大船隻裝幾十噸貨那也是上萬噸,最少要幾百萬兩銀子,讓他一下掏出這麼多銀子自然是不可能的,他相信孔德德也捨不得花這麼多錢來囤貨。
怎麼辦呢?他試探性的提出了以糧食換商品的建議,沒想到大部分商人都欣然應允,大明那是真的缺糧食,像大米,京城裡是規定一兩銀子一石,但稍微往西邊一點,到了山西就漲到二兩了,再往西去價更高,只要他們不怕死。
交易就這樣達成了,差不多是一匹布換一石米,孔德德和施維拉笑的合不攏嘴,大明來的商人也笑的合不攏嘴,到底誰賺的多那就不知道了,反正利潤都不止一倍。
胡顯宗算是長見識了,他沒想到大明在海外還有這麼大的威望,船一靠岸,兩個盟國的總督就親自跑來迎接了,那可是總督啊,在大明總督可是超一品的大官,相信這盟國總督的職位也低不到哪裡去。
更誇張的事情還在後面呢,兩個盟國總督中竟然有一個人會說漢語,而且還說的賊溜,甚至還親自跑過來跟他們談生意。跟總督談生意,這種事情真是,真是.……太有面子了。
他原本想著一萬匹布還要到處找買家,一個月能銷出去就不錯了,結果人家總督大人一口氣把所有人的貨全包了,雖說最後商定是用糧食來交換,但那利潤,其實比用現銀交換還翻了一倍!
望著一車車的糧食被裝上船,他這心裡別提多激動了,在大明只能賣兩千五百兩銀子的貨,在這邊一轉手直接就變成了一萬石糧食,那可是一萬兩銀子啊,他老父親忙碌了一輩子都沒賺到這麼多錢,他一次就賺到了!
這南洋的生意簡直太好做了,胡顯宗決定以後要經常來,等跑熟了直接來這邊開個廠,只要賺個十來年他老胡家就發達了!
這次可以說是大明壟斷南洋貿易的起點,南洋明商就是從這次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的,幾十年後他們中間出了無數富可敵國的大人物,大明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他們居功至偉。當然,這些都是后話,這裡暫且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