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明軍工帝國> 第十六卷 第二十二章 婁東二張

第十六卷 第二十二章 婁東二張

  黃道周舌戰群雄,一經傳出,便成為京城百姓熱議的話題。


  這傢伙猛啊,在皇上的默許下,僅憑一張嘴,幾乎噴翻了京城所有衙門的大佬!

  教育部組建的問題至此就算是差不多了,所有官員一到位,各項工作便可以展開了,朱慈炅也不用去操心了,唯獨這個商業部讓他頭疼。


  他為什麼頭疼呢?因為孫銓不肯應招啊!


  他都拍了幾封電報到孫家洲了,孫銓就是不來,他也沒什麼辦法。


  孫銓為什麼不來呢?倒不是他想抗旨,他實在是不能來,因為他在丁憂。


  丁憂也就是守孝,泛指官員的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去世以後,官員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


  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期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並須離職。


  這種制度,源自漢代,往往用於擁有官吏身份之人,丁憂期間,丁憂的人不準為官,如無特殊原因,國家也不可以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因特殊原因國家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叫做「奪情」。


  守孝三年,貌似有點太蠻不講理了,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丁憂的道理是什麼呢?就是要報父母的恩,因為孩子出生三年內都離不開父母,時時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子女長大以後對父母晚年都要盡心儘力,父母去世了做子女的也要時時感念他們的恩情,至少守孝三年。


  這不但是孝道,更是對人性本善的維護,父母的恩情是最重最大的,如果連父母的恩情都能忘,你讓他愛別人、愛社會、愛國家,那怎麼可能。


  至於奪情,一般皇帝都很少為之,因為這樣有違孝道,就算奪情把人留住,也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像萬曆朝的張居正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當時張居正剛掌握權力不久,各項工作剛剛鋪開,他當然不願意就此回家守孝,再加上年幼的萬曆也十分崇拜他,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奪情!


  這一奪,直接奪得張居正自我膨脹,開始從一個賢相轉變為一個權臣。


  後面萬曆長大以後,發現自己被張居正騙了,從此幾乎不再相信任何官員,以致與文官集團離心離德,甚至創下了幾十年不早朝的記錄。


  研究明朝歷史的,常有「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追根溯源,正是因為張居正在權力與孝道之間的迷惘,造成了萬曆皇帝性格上的扭曲,以致朝政日非,把大明的元氣一點點全消耗光了。


  朱慈炅也不敢隨便讓孫銓奪情,為此,他特意請來了自己的恩師徐光啟和師兄陳子龍,徵求他們的意見。


  這兩人也反對讓孫銓奪情,以孫承宗的威望,孫銓如果奪情,不知道要面對多大的輿論壓力,在世人的口誅筆伐中,他很難專心於工作,還不如找人來替代他。


  找誰呢?朱慈炅心中真的沒有什麼合適的人選了,要說朝廷事務,不管是什麼事,都能找到那麼幾個合適的人選,唯獨商業這塊,還真難找到合適的人,因為在傳統的思想觀念中從商是操持賤業,誰會去研究這個!

  徐光啟和陳子龍在商業這塊倒是有一定的研究,問題這兩個都不能去,徐光啟就不說了,他已經沒這精力了,陳子龍是有精力,但他朱慈炅培養起來接任內閣首輔甚至是接內閣總理大臣的,還負擔著太子的培養,讓他去管商業部,簡直是大材小用。


  還好,陳子龍恰巧認識這樣的人,而且還不止一個,他直接向朱慈炅推薦了兩個。


  這兩個,就是有名的婁東二張,張溥和張采。


  朱慈炅對張溥和張采倒是有那麼一點印象,很多年前,他微服私訪去金陵收拾東林黨那幫貪官污吏的時候就偶遇過這兩人,當時聽說他們組織了什麼復社,而且還頗有點聲勢,他立刻毫不猶豫的把復社的人全部打發到西北災區去了。


  看樣子,陳子龍應該是在西北遇到了這兩人,而且還跟他們比較熟,不然是不會向自己推薦的。


  果然,朱慈炅隨便一問:」你跟他們很熟嗎?「


  陳子龍便脫口道:」回皇上的話,微臣是跟他們很熟,微臣剛到西北的時候,他們還只是汾州的知州和介休的縣令,但是,整個汾州卻在他們治理下商業發達,人興財旺,完全不像是一個災區的樣子。所以,微臣將他們調到了太原府,一個任知府,一個任同知,結果,太原府在他們的治理下很快就有了起色,後面差不多都要趕上奉天府了。所以,微臣斗膽,直接將他們提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的左右布政使,現在整個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繁華程度都快趕上南直隸了!「


  朱慈炅聞言,眉毛一跳,嚴肅的問道:」那他們那個復社呢?他們不會是靠朋黨關係,相互勾連,拆東牆補西牆,將他們的政績提上來,把他們推上去的吧?「


  陳子龍連忙搖頭道:」沒有,沒有,微臣專門跟他聊過,他們早就將復社解散了,用他們的話說,當初成立復社也是因為奸妄當道,朝政日非,所以才把大家聚到一起,商討救國救民之策。後面皇上一番治理之後,政通人和,百廢待興,他們哪裡還有心思去針砭時弊,乾脆直接解散了復社,全力搞起地方建設來。「


  朱慈炅聞言,饒有興緻的問道:」噢,那他們是怎麼把災區治理的人興財旺的呢?「


  陳子龍瞭若指掌的道:」這個微臣也了解過了,山西地方本來就有經商的傳統,他們到任以後不但鼓勵經商,還與商戶一起商討經商的辦法,一開始他們是組織商戶從北直隸等地就近購買糧食,販賣醬醋等地方特產;後面災區的糧食充足了,他們又組織商戶到漠南用糧食、布匹,油鹽醬醋等生活物資,去兌換皮貨,拿回來加工成衣服鞋帽,再販賣到各省,現在山西的加工作坊和商戶簡直多如牛毛,平民百姓只要不懶都能混個溫飽,勤快點的差不多都發家致富了。「


  這麼厲害,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朱慈炅一拍巴掌,興奮的道:」好,他們誰對商業更熟一點?「


  陳子龍想了想,客觀的評價道:」張溥施政能力很強,治理地方是把好手,要說對商業的研究還是張采更強一點。「


  朱慈炅直接拍板道:」那好,先調張采來主管商業部,至於張溥,以後有的是位置,不怕他們能力強,就怕他們結黨營私,不務正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