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
光和二年,十一月中旬,前後共一月有餘的板楯蠻人內亂,終於在一種略顯和平的方式下得到解決,並未使得板楯蠻人復叛。
這日天氣尚顯溫暖,不時有徐來的秋風帶來不少寒意,一支兩萬餘人的大軍緩緩的向著巴郡郡治江州縣開來。這支軍隊里,大多數人都是裝備著漢軍制式的玄鎧札甲,各軍隊方陣間所使用兵器也是涇渭分明。
然而,卻也有近四成的兵卒,身無甲胄,手持木盾和勁弩,穿著板楯蠻特有的服飾,夾雜在漢軍大軍中間,隨漢軍一路前行。
沒錯,這支軍隊正是從閬中縣城返程回來的漢軍,除了被伏泉帶回來的大部分巴郡郡兵外,剩下的便是經過漢軍嚴格挑選后,募兵中刪選下來的五千三百四十二名板楯蠻人,超過劉宏規定的那三百四十二人,都是沒達到伏泉募兵要求的板楯蠻人。
返程時,伏泉令關羽率三千郡兵留守閬中,雖然此番他已經幾乎抽了板楯蠻最精銳的數千蠻人,但他依舊沒有掉以輕心,還是留下了關羽一部人馬鎮守閬中。考慮到閬中特殊的地理位置,無論發生何種意外,只要守住閬中,保證米倉道和金牛道掌控在漢軍手裡,就掀不起什麼太大的浪花,也不會在出現板楯蠻亂,禍及益州半壁的情況了。
歷史上蜀漢讓張飛鎮守閬中也正是這個原因,畢竟任何人攻佔了閬中縣城,就可以利用米倉道和金牛道,攻略益州。而益州的山地天險,也將會在這兩條古道面前喪失了優勢,所以閬中不僅僅是巴郡的一處要地,更是整個益州的交通樞紐,得到它的話,攻略益州十分容易,不由得伏泉不重視。
軍隊中,那五千餘板楯蠻兵多數一臉憧憬的遙望江州縣方向,幻想著自己日後成為漢軍的樣子。他們個個身強力壯,精神飽滿,一看就是經過嚴格挑選出來的兵卒人選,只要稍加訓練,必是一支強軍無疑。
十日前,伏泉便在板楯蠻渠帥送來第一批應募的板楯蠻人後,正式下令募兵。考慮到板楯蠻人善於山地行走,步戰強悍,控馬無力的特點,伏泉最終和麾下文武商議,給板楯蠻兵定下的募兵指標是披重甲,持大盾刀矛,攜勁弩,帶十日口糧,半日行百里。
其實伏泉的募兵標準是針對板楯蠻人定下的,有點仿造魏武卒的意思,畢竟前來應募的板楯蠻兵很多,若是按照往常漢軍募兵標準,他們之中多數都可以入選。所以才會定下這麼高的標準,畢竟拋開鐵制大盾之外,漢軍的制式札甲,可一點也不輕。這種鐵甲帶有「披膊」和「垂緣」,全甲共有六百多片甲片編成,重達四十餘斤,再加上重盾,他們需要背負五十斤左右的負重,半日之內需急行軍百里,這標準可謂是極其苛刻,和當年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魏武卒所選兵的標準幾乎不遑多讓。
正是因為這苛刻的條件,讓很多自詡為輕鬆應募的板楯蠻兵含恨落選,也讓第一批前來送兵應募的眾位板楯蠻人渠帥目瞪口呆,他們都沒想到伏泉竟然選兵這麼嚴苛。本以為送來一批族人,便可以輕鬆得到漢朝那募兵的費用了,沒想到最後他們卻是來回帶來三批人,才湊齊了募兵合格的五千之數。
這五千人馬里,隨度康出降的板楯人佔了快兩成,不得不佩服這些隨度康逃亡的板楯蠻人的身體素質,竟然半數以上都能通過漢軍挑選。而這裡面除少數板楯蠻兵發牢騷不肯服從命令外,其餘的人都十分高興他們能入漢軍。
原本極度與漢軍搏命的板楯蠻兵,突然會因為要成為漢軍,而十分高興,看似前後矛盾重重,其實不然,因為這些板楯蠻兵看中的是他們被招募后,可以得到的賞賜而已。
在募兵制的大環境下,靠著錢財賞賜來招募兵馬,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前來應募的板楯蠻兵對此習以為常。這些願意應募的蠻兵,家中多數都不富裕,不然也不會誓死跟隨度康反抗,畢竟要不是沒錢,不能滿足原本巴郡官吏索要的稅賦,他們也不一定反。如今,雖然募兵的經費要被渠帥剋扣,但他們到手的錢財依舊可很觀,所以他們才會高興。
至於那幾個出降的板楯蠻渠帥,都被伏泉任命為假軍侯,將他們分插到新組建的蠻兵部隊里任職,畢竟這些人以前也是板楯蠻族的渠帥,將他們招募到軍隊里,不給一個合適的職位,也說不過去。
如此,假軍侯一職正好,軍中職位不低,又是副手,既可以安撫這些蠻人渠帥,又可以避免這些人掌了實權,再起異心。而等到他們轉正,估計就不會再想叛漢了,畢竟在軍中吃夠了皇糧,享受了漢家的花花世界,他再想叛漢就是腦袋被驢踢了。
遠方,熟悉的江州縣城隱隱浮現,幾日行軍的漢軍兵卒紛紛不由自主的高呼起來。對此,各部兵卒的將帥都沒有阻止,伏泉也沒有下令喝斥。如果不是伏泉身為主將,要注意儀容的話,他說不定也會高呼起來,畢竟馬上就要結束了連日的行軍,紮下營地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是個人都會感到興奮的。
行至江州縣城外十里,遠遠的就看到一眾人等在佇立觀望,細細看之,卻是巴郡郡署一眾掾屬官吏,以及江州縣的官吏,他們應是得到伏泉先前派人傳來的消息,知道他今日要回歸江州城,特地前來等候的。
前方人群逐漸清晰,陡然間,伏泉看到了在自己屬下一眾官吏旁,竟然有不少女眷,而領頭的一個女人卻是他熟悉的人,她就是劉堅。
她怎麼來了?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摘選自《荀子·議兵篇》
文中選兵的方式是我自己想的,負重五十斤,半日行百里感覺應該差不多是古代精銳步兵的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