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受冠禮成
不其侯府里,無數人目視正堂,在那裡,今天又會有一個少年人就此成年,並且以後他的名字必定會響徹大漢,在場之人除了來意不明者,幾乎都會感到與有榮焉。
行冠禮有著一套規定繁瑣的儀式,即要先加進賢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這三種冠都是先秦古冠,漢朝時已經發展出了好幾十種新式冠,但在冠禮上還是以這三種古冠為主,在男子未成年之前,他們是沒有資格穿戴這三種正式衣冠,進出任何場合與人結交的。
漢代人講究「衣冠一體」,即每一種冠都要配相應的服飾:爵弁配爵弁服,皮弁配緇麻衣,緇布冠配玄端服,不能混用,否則就是「非禮」。
伏泉與眾位賓客行禮后,入側室換上玄端服,披髮而出,穩穩跪坐蒲席之上,由伏泉的老熟人,隨蔡邕前來的其侄蔡睦為伏泉梳頭,並將頭髮盤在頭上,同時用專門束髮的帛帶固定好。
隨後,蔡邕捧著黑麻布製作的帽子,其名曰「緇布冠」。此帽樸實無華,起初是一塊黑布,相傳太古時代以白布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為「緇布冠」,前高后矮,形制最為簡單,地位也最低,而此番為伏泉戴冠的蔡邕曾經卻又形象的稱其為「委貌冠」。
後來自周代開始用周禮進行禮儀規範后,便令成年加冠者戴此帽子,希望其人尚質重古,永不忘本。當然,此時士人已不帶緇布冠,只在冠禮戴一下擺擺樣子罷了,他們多帶經過改良的「進賢冠」而已。
緇布冠戴上,蔡邕站在伏泉面前,致祝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大意是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
說罷,蔡邕為伏泉加冠於頭上,伏泉起身恭謝,轉身入側室更衣,這一次換上的是緇麻衣,回來后坐回原位,蔡睦為他去了緇布冠,重新梳理頭髮。
梳理完畢,蔡睦接過婢女遞來的皮弁,皮弁類似後代的瓜皮帽,用鹿皮做成皮塊相接處鑲著五彩玉石。因皮弁最結實,常用于軍事狩獵活動,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宗教高于軍事,軍事又高於政治、法律、經濟等日常工作,所以此冠寓意極為明顯,這種冠通常是臣子上朝時所戴,其目的是希望受冠者以後能事君、勤政、恤民。
之後再加冠的儀式與首加略同,只是蔡邕所唱祝詞稍變。
「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接著伏泉再謝,復入側室,再更絲制爵弁服,換衣之後,復返。
隨後又是如法炮製,取爵弁,其又稱冕,是在普通的冠上裝一塊長木板,但是與帝王和高官貴族戴的冕旒不同,沒有用玉珠串做成的旒,地位比其它種類的冠尊貴,而此冠多是上古祭祀時所用,在於讓受冠者能敬事神明。
「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
伏泉三拜,他早年因入太學,又少年出仕,所以已經取字,便又簡化了「及冠取表字」的這一道程序。衣服以換,隨後伏泉走到正堂上座,因伏泉父母皆亡,又省略了一道拜見父母的程序,直接面朝北方見宗族長輩,以伯父伏完和伯母劉華為首的一眾宗族長輩,得到親人的認可。
當然了,此番能按時從琅琊趕來的伏氏宗族長輩,多以和伏完年紀差不多的青年為主,粗略數數有十餘人,他們都是快馬加鞭趕來,保證伏泉的冠禮起碼不會顯得宗族勢力很寒酸。至於宗族裡,那些白髮蒼蒼的爺爺輩人物,此番因為時間較緊,加之年紀大了,言語舟車勞頓不便,便都未來。其實,以伏泉估計,如果不是他現在是伏氏這一代閃閃升起的將星,估計那些輩分比伏泉大的中年人都不會在接到伏完信件,匆忙趕來的。
一切族內禮節,經過一番簡化,就此結束,最後伏泉換上玄色禮帽禮服,帶著府中早就準備好的禮物去見賓客,目的為的是取得社會的認可,所謂「二十而冠,始學禮」,由此成也。
伏泉手持耳杯苦笑著四處敬酒,本來喝酒吃肉乃是男人人生一大快事,可是今天卻讓伏泉高興不起來。蓋因此番來不其侯府觀禮的親友實在太多,伏泉即使控制酒量,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喝,但也架不住人多,連喝了幾杯一口菜都沒來得及吃,就會被身旁其他賓客主力轟炸,很快便喝了快半石,可是卻根本沒來得及吃幾口菜,壓一壓他肚子里翻騰的酒意。
還好,伏泉的大父車騎將軍宋酆見伏泉臉色,自然知道其為何如此,心中也是對那些不斷敬酒的人心裡所想明白不已。雖然看這個履立戰功的外孫吃癟很有趣,但宋酆也不敢真讓他遭罪太多,誰知道會不會因此出了亂子,畢竟雒陽城內盛傳的北征一事,若是外戚勢力少了伏泉,那可就是一大損失了。
因此,宋酆直接將伏泉留於身邊,只與他小酌幾口,然後便與伏泉暢談諸事,任由他在自己身邊夾菜吃,也不趕他走,伏泉見宋酆如此,哪能不知道他的意思,索性就呆在宋酆身旁好好賴一賴了,反正也沒人敢過來拉他。
畢竟宋酆是車騎將軍,當朝皇后的生父,權勢威重,除非那些前來勸酒的人想要得罪宋酆,不然除非是伏泉自己離開,否則他們也只能幹瞪眼卻不敢真的來勸伏泉一起喝酒。
觥籌交錯,酒足飯飽,一場冠禮也是就此落下了帷幕,從此他將戴冠成年,不再年少,於此同時,一騎從涼州邊地而來,快馬入京,將戰報送於皇宮之內。
「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摘選自《後漢書·輿服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