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濟南 南陽 松山
第三百一十八章 濟南 南陽 松山
估計這孫傳庭看從各地送來的邸報和塘報也就這兩天的事情,儘管積攢了快有兩個月,不過內容也是頗為的簡單,無非是官兵追擊賊軍不果,某處陷於敵手而已。
真正讓人注意的,也就是楊嗣昌的自盡。襄王和福王的失陷,並沒有楊嗣昌自盡這件事情更來得轟動。
楊嗣昌入閣的時候,真可以稱得上是權傾朝野,力主議和招撫,結果讓張獻忠、羅汝才恢復元氣,重新大起。他的當初的安內方可攘外,布下的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所謂天羅地網成了四處漏風的破網,三個月內解決中原問題的煌煌大言,實際上也成了個笑話。到現在,除了留下了中原紛亂的戰局,還留下了增兵十四萬,加餉二百八十萬兩這個讓天下反亂之火愈演愈烈的助燃劑,最是離譜的是,本來國策是所謂的「因糧」,也就是富戶多納,他卻改成了「均輸」,把這沉重的加賦全壓在了貧民身上。天下擾攘,說到底還是因為賦稅太過苛刻,而崇禎和楊嗣昌君臣倆,根本不管不顧,所謂的苦幹,強幹,硬幹,快乾,四干精神,變成了連丟襄陽洛陽,變成了兩陽督師。
對外議和,讓所謂總督天下兵馬的盧象升,連半個鎮都督不了。只有在北直隸陷入險地,孤軍奮戰,身被數十創,死於王事。結果死後還被他百般污衊,拚命壓抑,居然連個應有的封贈都得不到。更不用說,受他指使大肆招安,最後卻被他定罪下獄的熊文燦;威震九邊,屢破六口的鄭崇儉,「未失一城、喪一旅,因他人巧卸。遂服上刑。群臣微知其冤,無敢訟言者」;還有各處督撫大將也多被他構陷,這些大明的精英,因為楊嗣昌的胡作非為,都是死的冤枉,死地不值。楊嗣昌見不得有什麼能戰的文臣,看見誰帶兵立下大功,總要想方設法陷害。而他自己不知兵,卻只有拚命討好賄賂左良玉賀人龍之類的武將,卻讓他們的氣焰越發的囂張。
現在,李闖縱橫中原,武將們驕橫跋扈,能軍的文臣卻也次第凋零,三餉的壓迫之下,民怨已經如沸水。不可揚湯止沸了,天下的局勢糜爛,已經是不可制地態勢,這楊嗣昌卻輕輕鬆鬆的一死了之,崇禎皇帝還痛哭流涕。覺得他是天下少有的忠臣能臣純臣,親自撰寫祭文,厚葬美謚,甚至把莫名其妙被下獄的鄭崇儉拖出來棄市。以告慰他的楊愛卿。這般的倒行逆施,也讓臣子們本來已經冷了的心,逐漸的接近了冰點。
在孫傳庭眼中,能收拾眼下這個紛紛擾擾局面地人,無外乎就是洪亨九和自己而已。可現在洪承疇要整軍出關救援錦州,自己卻被軟禁在這山東之地,從這塘報邸報中得到的消息,當真是讓他心念百轉。感慨萬千,每欲起身大呼酣戰,卻發現自己還是只有呆在這斗室之中枯座終日。。
那種無奈和滄桑的感覺,即便是孫傳庭這等見慣風浪,心如鐵石的人也是有些惶然,這才是請李孟過來飲酒。
在膠州營之中,為了保密,除卻李孟和身邊親衛之外。不允許其他人和孫傳庭見面。而且論起身份地位,也就是劉福來和李孟兩人足夠資格和孫傳庭平起平坐。老太監是寧可在內宅看著孫子,也懶得出來見孫傳庭。
他也知道,孫傳庭這種人對太監內官的印象極差,老爺我又不是閑得發慌,自然不去上門討那個沒趣,說來說去,也就是李孟一人而已。
看著孫傳庭地神態,李孟搖搖頭,微笑著坐了下來,卻想起自己在現代時候,身為士官,閑來無事,也是帶著八卦和玩味的心態,時常揣摩著師長、軍長每日間到底在想什麼。沒想到自己也有今日,身處這時代的最高層之中,面對的也是最傑出地人士。
既然是放著兩把酒壺,顯然不需要外人來伺候,雙方也不用客套,自斟自飲即可,孫傳庭或許也有些話不想讓外人聽到。
李孟大概明白對方的意思,也讓隨行的親兵在外面等候,不必入內。好半響,孫傳庭才睜開了眼睛,緩緩的出了口氣,顯然是一時間的激動已經是平復,又是給自己倒上一杯酒,舉了下示意,開口說道:
「聽聞李總兵這次旗開得勝,並且新納妾一名,真可以說是雙喜臨門,老夫先恭賀了。」
李孟也是舉起,雙方都是一飲而盡,膠州營和下面系統的一些雜物的供應都是由靈山商行負責,這孫傳庭居住的宅院,待遇等同於李孟地內宅,用度都是精益求精,孫傳庭這次喝的酒,也是精釀的好酒。
天下間處處飢荒,釀酒需要糧食,在如此的形勢下,極為的不合適,膠州營在山東是實行嚴格的酒類管制,不過給孫傳庭的酒,卻是從京師買來的好酒,專為接待客人而用,孫傳庭這邊要酒,傳達到羅西那邊,就是貴客想要喝酒。
自然把膠州營最好地酒給送了過來,當然,這最好地酒,在濟寧城也就是富豪們日常飲用而已。
酒的度數不低,火辣辣地入喉,李孟頓時感到渾身上下都有些發熱,他酒量並不算好,看對面的孫傳庭整個臉都有些發紅,顯然酒量也是一般,配合上他下頜的長須,還真有些關公的模樣。
酒量不高,兩杯下肚,孫傳庭呵呵的笑了出來,開口對李孟說道:
「李總兵,這次去河南,闖賊斬首不到兩千,官兵你卻殺了六千有餘,李大人還真實忠心為國,勇猛剛烈啊!」
李孟低頭給自己倒酒,沒有出聲,孫傳庭還以為李孟這邊心虛,又是繼續的說了下去,依舊是微笑著說話,不過話裡面的內容卻越來越嚴厲:
「大明天下為什麼如此的糜爛,就是李總兵你這樣的軍將太多。身為朝廷的武將,眼中卻只有一己私利,不想自己的兵馬基業受到一絲地損害,寧願和友軍火併,也不願和流賊死戰。」
李孟把杯中的酒倒滿,抬起頭微笑的看著孫傳庭,對方的這個反應,讓孫傳庭心中的火氣更盛。但語氣依舊是保持的很平靜,繼續說道:
「山東原有兩名總兵,曹州的劉澤清突然遇賊,濟南的丘磊慚愧自盡,現下想想,也都是你李大人弄地手腳吧,老夫不明白,你就算有了山東一地的地盤。又能做得了什麼?若是流賊得了天下,山河傾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這山東一地又能獨存嗎?」
對於軟禁在這個院子里的孫傳庭,膠州營的歷史資料對他基本上是完全開放的。讓孫傳庭了解這個團體,並且逐漸的接受他。看到當年的一些記錄,儘管膠州營也是語焉不詳,但還是能推算出劉澤清和丘磊到底是遇到了什麼事。何況是孫傳庭這等見慣風浪的大佬。
但是,人如果只能用語言來攻擊地時候,往往是最無力的狀態,孫傳庭現在就是如此,他被酒勁一激,那種城府氣度頓時是丟掉了許多,這才不過是兩杯酒而已,他這邊說完之後盯著李孟。卻沒有想到李孟自己斟滿,舉杯和他示意。
「孫先生,李某自從起家以來,極少喝酒,今日先生有這般雅興,李某也就陪著先生喝幾杯,來來,李某敬先生一杯。」
孫傳庭一時間倒也是發不出脾氣來。只得是悶悶的和李孟碰碰杯。這杯酒下肚,李孟只感覺肚子裡面一團火燒了起來。渾身上下都是變的有些燥熱,他緩聲的開口說道:
「孫先生帶兵幾十年,可見過屠城之事嗎?」
孫傳庭一愣,稍微沉思,就搖搖頭,他帶兵征伐都是在大明內陸,不管是官兵還是流賊,總還沒有什麼喪心病狂地舉動,燒殺是有的,屠城卻還真是沒有見到,李孟邊給自己倒酒,邊慢慢的說道:
「李某此次去河南就見到了,蘭陽縣城十成人口,三日內就去了五成,因為什麼,平賊左將軍的六千兵馬駐紮在那裡,孫先生治軍嚴謹,這個李某知道,天下人也知道,可左將軍治兵如何,想必孫先生知道,這天下人也知道吧!」
孫傳庭想要說什麼,卻半天沒有說出來,孫傳庭屬下地兵馬還算是約束的緊,可左良玉、賀人龍帶兵如何,他聽到的傳聞卻也是不少,李孟方才所說的屠城之事,要說是左良玉部兵馬做的,還真是有可信之處。
「李某帶兵入蘭陽城的時候,滿城猶如地獄一般,那流賊破城,不過是擄掠庫藏,拷殺官紳,平民百姓尚能得以保全,可左良玉這官兵入城,對待滿城的大明百姓,就好像對待豬狗一般,無論官民,一概的搶掠燒殺。看見這幅情景,李某若不伸手管一管,就怕對不起自己地良心。」
孫傳庭無言以對,給自己倒了一杯,悶悶的喝了下去,李孟又是說道:
「是不是孫先生還想說,有朝廷,有兵部,有言官,要是約束,也輪不到我這個小小的總兵,可朝廷和那些管事的官員,有誰去管過嗎?有左良玉這般的軍將在,百姓平民寧可去投奔流賊,也不願意應對官兵,李某給他個教訓,讓黎民百姓知道官兵的好處,不再對官兵畏之如虎,這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大明呢?」
李孟這邊侃侃而談,孫傳庭想要說話反駁,卻發現自己找不到什麼理由,孫傳庭不是東林和那些死讀書的腐儒,他要想說服李孟,肯定不會通過什麼君臣大義之類的理論來訓斥,而是要實打實地來。
但思來想去,這大明地兵馬,除卻自己領兵和盧象升練出的那支兵馬,其餘地軍將真可以說是劣跡斑斑,屠城之事倒是未必做得出來,但為了軍功殺平民得首級,這樣的事情都沒有少做。
說話間兩個人已經是連續幹了三杯酒,差不多沒人也有二兩的酒下肚,這兩人平素里軍務繁忙,對酒是儘可能的敬而遠之,這次喝的雖然不多。但都是有些失態了,李孟一直是在外人面前沉穩凝重。
不過幾杯酒下肚,卻有些放得開了,又是喝了一杯,那種火辣辣的感覺反倒不覺得難受,而覺得是享受,放下酒杯,朗聲的說道:
「孫先生你說李某為了一己私利。不惜火併同僚,有這一省之地,又能做地了什麼?崇禎十三年韃虜入寇京畿,孫先生你可曾記得?」
「老夫如何不記得,就是因為入京畿支援,追剿闖賊的大事被耽擱下來,因為秦軍杯留在北直隸戍守,所以流賊愈發不可制。老夫也因為和楊文弱(楊嗣昌)的意見不和,被他參劾入獄……對了,老夫也記得,當年滿天下的大敗潰散,就連盧象升也是戰死沙場。只有你山東兵馬一場大勝,斬首千餘……」
酒喝多了,話也有些絮叨,李孟點點頭。卻從椅子上站起來,邊走邊說,聲音也是高了不少:
「李某也是華夏子民,身為朝廷的武將,也是想要揮舞刀劍,守衛這一方的平安,可李某想這樣做,其他人不想。督師盧象升死在巨鹿,別人不想死,李某率領一支軍隊苦追韃子的大隊,可其他人又如何,高起潛擁兵不出,山東兵馬潰散無蹤,李某的膠州營成了一支孤軍,虧得麾下兒郎勇猛。要不然。今日你我也不能聚在一起飲酒了。」
孫傳庭睜大眼睛聽著,杯中酒已經是有些灑了出來。他完全沒有注意到,莫名地臉上更紅了幾分,這倒不是酒意,而是想起來當年他身為保定總督,也是擁兵不敢出城堵截,任由韃子裹挾擄掠來的人口牲畜,出關而去。
李孟越說越是激動,顯然是這麼多年的憤怒和不平累積在胸中,今日借著這酒勁宣洩出來。
外面的親兵聽見屋中說話的聲音漸漸高昂起來,不過偷眼看了一眼之後,也不敢偷聽,反倒是讓眾人都是離這個屋子遠些。
這樣的大人物失態失語,外面的人總歸是越少知道越好,李孟站在那裡不動,悶聲的喝道:
「敵人如狼似虎,李某盡軍將地本份,死戰就是,可作戰之時,身邊的同僚戰友,若是蠢笨如豬,膽小如鼠,那是李某的災難,韃虜入關之後,這北直隸和山東的兵馬,除卻薊遼總督戰死,督師盧象升壯烈之外,其餘的人連這豬鼠都不如。」
說地有些口渴,拿起桌上的酒杯一飲而盡,狠狠的將酒杯摔在地方,喝道:
「既然靠不上別人,那李某一切自為,到時候神洲傾覆,李某一力當之,天下人不為,李某一人為之!」
這話說完,李孟發現酒杯還握在手上,朝著桌子上一放,用力過大,酒杯居然粉碎,李孟晃了晃腦袋,覺得自己的確是喝地有些多,為將者最不應該出現的就是這種精神狀態,方才說的已經是足夠的多,李孟略有些踉蹌的走到門邊,推開了屋門。
孫傳庭已經是啞口無言,本來他想發泄些怨氣,誰想到卻被李孟一句句的頂了回來,但聽了之後,心中不怒,卻只有驚,眼下大明的局面,還真就是和李孟所說的差不多,為什麼剿賊抗虜屢屢不順,還不是因為,彼此牽制,朝堂上地方上地政爭也被扯到了戰事之中。
盧象升之死,孫傳庭下獄都不是因為戰事,而是因為這內鬥,孫傳庭想了想,終究是沒有想出來反駁的話語,禁不住苦笑了一聲,低聲說道:
「闖賊勢大不可制,若真是有哪一天,你說這些又有何用?」
李孟轉過頭,已經是恢復了幾分冷靜,慢慢的說道:
「若是闖賊坐了天下,不過是朝代更替,終究是我華夏衣冠,怕的是那韃虜入關,多這傳承的國器,到那時候,才真是天下傾覆,人為禽獸之食,那才是人間不如鬼域!」
「韃虜嗎?兵丁至多十萬餘眾,可這流賊現下已近百萬……「
孫傳庭的聲音逐漸的放低,他這句話李孟沒有聽清楚,不過李孟上前一步,雙手抱拳,深深的作揖,開口肅聲說道:
「孫先生。不為這朝廷,不為他一家地傳承,為了這華夏幾千年禮器衣冠,為了這天下間無辜地萬民,讓他們不至於受那天下傾覆之苦難,盡我等之力,儘可能的扭轉乾坤,孫先生。請出來幫我!」
不為這朝廷,不為他一家地傳承,這話在孫傳庭耳中如同雷鳴一般,自己忠君報國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這天下萬民不至於生靈塗炭,過太平日子……,可李孟這話太過不合理禮法倫常,一時間他竟然無法回答。
外面冷風一吹。李孟的酒勁已經散去,深揖的同時,兩眼盯著孫傳庭,等待這位孫先生的答覆。
這次飲酒,本來是孫傳庭想要宣洩自己的怒氣和感慨。誰想到卻是李孟在這裡直抒胸臆,明明說的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可孫傳庭卻發現自己找不到理由來反駁,說話也不那麼理直氣壯。
自從被李孟擄掠到山東來。李孟沒有挑明用意,孫傳庭自然也不會說破,雙方就這麼心照不宣,但今日間李孟突然明說了出來。
孫傳庭知道李孟是要招攬,他也是打算好了如何回應-斬釘截鐵的拒絕就是,誰想到事到臨頭,卻發現自己心中並不是那麼堅持,而今天下間如此地模樣。在詔獄中自然是什麼事情也做不得,在這李孟的山東,反倒是大有可為。
每次改朝換代,都是極為巨大的災難,而這些仇視士子文人的流賊得了天下,肯定是災難,華夏的禮儀詩書,豈不是全要被他們丟棄到一旁。若是韃虜成了氣候呢。那結果更不能想象。
或許……孫傳庭遲疑了半天,才澀聲的開口說道:
「李大人。老夫醉了,難免失禮,今日就不送大人了。」
李孟直起身來,點點頭,淡然說道:
「不著急,今日李某所說的,孫先生在醒酒之後仔細想想,若是對這天下大難降臨袖手旁觀,那不必多說,若是想要做些什麼,不是李某誇口,這天下間也只有山東一處,先生可大展身手,告辭了。」
又是一抱拳,李孟轉身走出了屋門,方才他的語氣雖然是淡然,卻有一種斬釘截鐵地意味在,孫傳庭手中把玩著酒杯,盯著李孟大步走去的背影,嘴裡低聲念叨著:
「何去何從……何去何從……」
李孟走出院子,幾名親兵卻進屋子看了看,發現並沒有什麼異常,這才行禮退下,自有人來收拾這。
方才那些話,李孟也是說的氣血翻湧,激動以及,走出院子的時候這才感覺有些迷糊,顯然是這酒勁並沒有完全的散去,腳步虛浮,身子斜了下,邊上地親兵連忙過來攙扶,李孟卻已經是穩住了,開口低聲說道:
「不妨事,打盆冷水過來,洗洗就好。」
這名得了吩咐的親兵急忙的跑去,李孟站在那裡緩緩的調整呼吸,對身邊地另一名親兵說道:
「記下來,今後凡我批示的文卷文書,除特別註明之外,都抄錄一份給孫先生送來,孫先生若說了什麼,或者是寫了什麼,都記錄下來,轉給周揚和寧乾貴,以及內宅各一份。」
跟著李孟的親兵,除卻提供護衛作戰的精銳戰士之外,也有書辦出身的親隨,這些人類似於武裝參謀,隨時記錄李孟的命令,並且在第一時間內發出去。
方才和孫傳庭的一番對談,李孟心裡有數,最起碼這孫傳庭的態度已經是變了,幾個月前雖然和氣,卻拒人千里,這次雖然是爭吵激動,但卻明顯是態度鬆動。
現在膠州營文武都是缺這種高層地人才,眼下地盤已經是緩慢但很穩定的向外擴張,地盤越來越大,兵馬越來越多,但真正能把事情管起來的人,少之又少,方面之才有幾個,但總領全局的沒有。
劉福來可以算是一個,可年齡不饒人,這時候,當日間老太監下令把孫傳庭從詔獄救出的動作,就顯得特別有遠見。
闖軍幾十萬眾南陽府和汝寧府活動一個多月之後,湖廣和南直隸的兵馬都是準備出動,闖軍反倒是退回了河南府。在洛陽以北的陝州和靈寶山區休整,這個動向在旁人看來是闖軍不敢和官兵交戰。
但在明眼人的眼中,闖軍地舉動卻是比從前理智了很多,在從前地闖軍就是一股勢大地流賊,行動絲毫沒有什麼理性,完全是任性而為,官軍卻可以從容調度,集中力量或者是在闖營疲憊地時候截擊。
可現在。闖營的兵馬一舉一動都頗為的有章法,知道休整,也知道避官兵的鋒銳,眼下的河南府一帶,已經沒有大明的任何官吏和軍隊存在,而且朝廷和河南各衙門也不再朝著這裡派人。
河南府一帶已經完全成了闖營的天下,地主豪強結寨自保,大大小小地流賊到處流竄。
而在湖廣一帶。張、羅聯軍已經是甩開了官兵的圍追堵截,也開始進入南陽府,現在闖王李自成的勢頭正是如日中天,從前李自成就是各路陝西流民的盟主,這次張、羅也是想去和李自成會合。
左良玉屯駐大軍於葉縣、舞陽。保定總督楊文岳率軍駐紮在禹州,而河南巡撫李仙風則是據守開封,陳永福率領嫡系兵馬在汝州一帶布防,布置下這樣的防務。就是為了防止張、羅聯軍和闖軍會合。
張獻忠、羅汝才在南陽府境內的戰事勝多負少,趁著大雨打下沁陽,又是用攻打襄陽差不多的法子打下了南陽府城。
不過前有官軍大部屯駐,張獻忠和羅汝才為是否去和李自成合兵一處發生了矛盾,若說是李自成有天下之志,那張獻忠的野心很早就已經是暴露了出來,他在當年打下鳳陽地時候,就曾經短暫的登基為帝。
眼下。張獻忠和羅汝才加起來不過十萬餘,而李自成的闖軍已經是號稱百萬之眾,這要是投奔過去,誰主誰次,可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李自成在衰頹的時候,幾次和張獻忠相見,張獻忠都要招攬李自成。
這幾次地招攬。李自成即便是只有幾十騎。也依舊要自立山頭,不願意屈居人下。李自成都如此做,張獻忠這等野心極大之人更是如此。
雙方既然有分析,在打下南陽府城之後重新分兵,張獻忠率領的部隊被左良玉率領的軍隊打敗,只得是暫時轉到裕州方向。
張獻忠部的戰鬥力在陝西、河南各處地流民大隊中,儘管名聲僅次於闖王李自成,是響噹噹的八大王,但實際上戰鬥力卻是比較弱的一支,大部分的勝仗都是和羅汝才合兵一處的時候打出來的。
一旦獨立作戰,立刻就是表現的頗為不堪,但河南流民處處,雖然失敗,但退守一地收攏流民,迅速的又可以恢復過來,實力也沒有太大地損失。
七月的時候,在陝州和靈寶山中休整完畢的闖軍傾巢而出,渡過黃河、洛水,進入南陽府。
保定總督楊文岳的兩萬兵馬前往堵截,闖王李自成手下四十餘萬,但在內鄉和鎮平與保定的兵馬第一仗居然是失利。
足見流賊闖軍雖然勢大,卻還是烏合之眾為主,但「曹操」羅汝才部卻已經是近在咫尺了,很快李自成和羅汝才會合。
七月中旬的時候,保定總督楊文岳率領的兩萬多兵馬,儘管是打了個勝仗,可還是龜縮在鄧州不敢出城。
闖軍擅長攻城,而羅汝才部則是流民中少見的擅長野戰,野戰對士兵要求最高,野戰等於是面對面地搏命廝殺,士兵地戰鬥力和團隊意識要求都是極高,羅汝才率領的就是這麼一支流民地軍隊,這也是和他的部下成分有關,大部分都是在陝西流散的邊兵,自然剽悍。
兩軍合一之後,愈發勢大不能制。
左良玉、楊文岳、李仙風、陳永福等督撫大將不敢出戰,只敢堅守城池,但有些奇怪的是,闖軍的行動卻頗有節制,明明機會大好,可是闖軍依舊在河南府、汝州、南陽府三地遊動,逐漸的朝著汝寧府西滲透,卻幅度不大,這就給了河南官軍重新整合的機會,按說以闖營的動向,不應該這麼錯失良機。
廣寧中屯所從來沒有來過這麼多人。它只不過是個千戶所而已,不過遼鎮的軍民還是習慣稱它為松山堡。
現在松山城內城外,差不多足有十一萬人,其中大明兵馬共七萬,清軍差不多四萬餘,但幾十年大小的戰鬥打下來,七萬明軍面對四萬清軍,沒有人會認為明軍佔有優勢。反倒是覺得戰戰兢兢。
在松山堡的城頭,幾十名武將簇擁著幾名文官內臣打扮地人在那裡觀察不遠處的清軍大營,看這些武將的袍服,官職最低的也是游擊,總兵打扮的人也有將近十名,為首的人穿著一品文臣的服色,身材高大,神色威猛。
這人盯著對面森然的清軍大營看了半響。輕輕地拍了下城頭的垛牆,轉頭說道:
「諸位,韃虜大軍不過五萬,我軍七萬,若是全師出擊。勝算極大……」
他這話音還未落,那幾名總兵除了兩三人神色如常之外,剩下的幾位包括站在外圍的那些軍將各個相顧失色,一名靠前的總兵。看他的年紀也就是三十歲左右,左右看看,乾咳了一聲,上前稟報道:
「總督大人,韃虜勇悍,不可力敵啊,末將久在遼東,深知這韃子兵馬的厲害。一人足當我大明勁卒數人,而今我兵馬尚不及敵人倍數,大軍輕出,若是有個閃失萬一,豈不是不美,依末將看,尚有六萬大兵仍在後續,等到前後合兵。對那韃子佔據優勢。再出戰不遲。」
洪承疇眯著眼睛看說話的那名武將,淡然地說道:
「吳總兵。當日你率幾十親兵在萬名韃虜軍中救出你父親,今日你擁眾數萬,怎麼卻怕成這個樣子?」
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當年他父親吳襄是錦州總兵的時候,在和女真人的戰鬥中陷於敵陣,吳三桂率領幾十名親兵殺進上萬名女真的士卒之中,把他父親吳襄救了出來,那時候吳三桂才十幾歲,因為這個事迹,號稱是「勇冠三軍」,也因為這功勞,不到三十歲就坐上了一方總兵地高位。
聽到洪承疇這麼說,吳三桂訕笑了幾聲,聽到身後那些同僚部將,七嘴八舌的贊同自己,不由得又是多了些底氣,笑著回答說道:
「回總督大人的話,當日末將年紀幼小,不知道什麼是謹慎小心,那時末將無職無權,沒什麼牽挂,現在部下兒郎近萬,依附的軍戶農戶十餘萬,不敢再做那孟浪之事了。」
這話回答地頗為無禮,但他身邊的那些總兵和外圈的部將們齊聲的附和,而且和薊鎮兵馬不同,遼東軍戶將門自成體系,洪承疇還真是指揮不太動,吳三桂這麼頂回來,還真是讓人無可奈何的事情。
對面的滿清韃子的軍營隱隱有號角聲和發令聲響起,像是有兵馬正在進行調動,薊遼總督洪承疇卻借著這個由頭轉過身來,觀察著對面的動靜,總算是避免了爭執地尷尬局面,可洪承疇心中卻是有氣,冷聲的說道:
「本督出關前也曾打算步步為營,集中最大的兵力和韃虜決戰,可有人覺得本督拖延,奏明聖上,讓本督火速的來錦州支援,這才有今日的局面,張監軍,你說是不是啊?」
說完之後,轉眼瞥了站在自己邊上的一名文官,這文官也就是四十歲左右的年紀,看著可沒有洪承疇這般高大威猛,完全是個文弱書生的模樣,聽見洪承疇這麼問,滿臉漲地通紅,嚅囁著沒有出聲。
洪承疇表情上雖然依舊是那副鎮定氣派,可心中卻是暗罵:說什麼給督撫自專之權,可不讓太監監軍,卻派了個文官,這還不如內監,完全是胡作非為。
這名監軍是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麒,別看是個五品地文官,可權力大的很,可以直接上奏皇帝,並且兵部尚書陳新甲極為地支持他。洪承疇率領大軍出關,本來的打算是十幾萬兵馬抱成一團,據城而戰,反正已經是有一年的軍糧補給作為支撐,慢慢的和滿清消耗,尋找機會出戰,總歸是有勝算,最起碼也可以消耗清軍的實力。
但張若麒卻以為洪承疇拖延怯戰。不敢向前,幾封密折一上,崇禎皇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催促立刻就到了,接到旨意,無奈之下的洪承疇只得是率領七萬兵馬先行,不過到達松山堡的時候,就被皇太極親率地五萬清軍攔住,對峙不前。
崇禎皇帝對待臣下。要不然就是無條件的信任,要不然就是疑心重重,洪承疇率領大軍出關,他這邊還要給加上種種的限制,生怕對方有異心,並且對洪承疇的行動總是不予信任,在京師不明戰局的情況下亂髮命令。
眼下這個局面,洪承疇也只能是暗自的叫苦。遼東之地,等於是女真韃虜的內線作戰,自己這邊調集兵馬,對面的皇太極同樣是在進行動員,按照雙方軍隊地戰力。不早早出戰,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這時候城下一陣騷動,能聽見有人急匆匆的從下面跑上來,吳三桂那些將官們也都是聽到了這動靜。紛紛的轉頭觀看。
看見一名親兵打扮的人出現在城頭,這人身上血污處處,一見到城頭上的這些文武高官,朝前跑了幾步,猛地跪在地上磕頭,哭著報道:
「大帥,杏……杏山驛,被韃子抄了……」
這句話一說。城頭上方才還鎮定自若的總兵參將們立刻是炸開了,洪承疇聽到這句,只覺的血液上沖,雙眼發黑,身體差點就栽倒在城頭上,身邊地親衛連忙扶住,再看那監軍張若麒已經是臉色慘白,渾身篩糠一樣的顫抖。
杏山驛是這十幾萬大軍的糧草儲存之地。被韃子這麼一抄。十幾萬大軍,人無糧。馬無草,敗局已定了。
若不是張若麒不懂裝懂,崇禎皇帝胡亂指揮,又怎麼會有這樣的局面。
真是李孟那句話,不怕敵人如狼似虎,就怕同伴蠢笨如豬。
這號稱是能使用一年的軍糧都是在杏山驛儲存,是這十幾萬大軍地命根子,洪承疇也是帶兵多年,自然明白這糧草後路的重要,但他明白,下面的軍將執行起來卻未必是實打實的做。
守備後勤輜重倉庫地軍將,以為前面就是松山堡的大軍駐紮,萬事有前面頂著,自己這邊不必擔心太多。
等到滿清的騎兵突然出現在面前的時候,頓時是傻眼了,完全沒有防備的守軍被滿清的輕騎一衝,頓時是全軍潰散。
沒了糧草,軍隊或許能餓著肚子作戰一天兩天,但根本無法長時間的持續,何況對面還有這麼一幫虎狼,任誰都會知道軍心浮動,不能再戰。
對糧道被截斷,糧草被劫掠的這個事情接下來會有什麼動向,洪承疇知道,對面地皇太極同樣也是知道。
三天後,洪承疇決定不再在松山堡和清軍對峙,命令屬下的總兵們分批撤兵,總兵王朴、吳三桂、馬科、李輔明、唐道、白廣恩率領所轄的兵馬先行退卻,可這一撤兵就根本收不住了。
既然是撤退,誰留在後面誰的危險更大,這幾名號稱勇將的總兵誰也不願意留在後面,逃跑時人人爭先。
總兵王朴跑到了最前面,他的兵馬在一出松山地界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顯現亂象,這還不算是最壞的。
皇太極和清軍地將領們也是預料到了這樣地局面,在撤退的各條道路上都是埋伏下了伏兵,就在明軍撤退顯出亂象地時候,清軍的伏兵殺出來了。
王朴、吳三桂等總兵率領的兵馬全盤的崩潰,王朴是一個人,吳三桂帶著幾十名親兵跑回了山海關,其餘的人情況也沒有好到那裡去,差不多一大半的兵馬或者是被殺死,或者是潰散掉。
而薊遼總督洪承疇只得是率領餘下的四位總兵退守松山城中,現在他已經是殘軍,滿清大軍層層的圍住松山城。
十三萬大軍潰散大敗,錦州城依舊是孤城一座,而這些兵馬已經是大明的拼湊出來的最後一點力量。
消息傳入關內,天下皆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