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你服不服?(3更求月票)
大家似乎對於陸學跋這樣的諷刺並沒有太多的興趣,卻終是坐在陳凱之一旁案牘的人有些耐不住性子了,直接取了那稿子來看。
這舉人看著陳凱之所寫的這洋洋洒洒數百字的文字,頓時面色古怪起來,竟是一時有些拿不穩,那稿子隨之脫手而出,他的口裡,像是不自覺的發出了一聲輕呼。
本來陳凱之人出去方便了,私自看人家所寫的東西,本就是一件有失風度之事,只是有人實在按捺不住好奇心罷了,更多人,卻還是坐得住的。
偏偏這人的奇怪實在太反應了,終於使那些還坐得住的人有些坐不住了。
怎麼這人如此反應?
便連王提學見那人模樣,也是不禁微楞了一下,隨即正色道:「取來給老夫看看。」
提學乃是大宗師,等於是所有人的老師,而在這個時代,他便是學生們的大家長,別人不可以偷窺,可他作為大宗師,卻可以冠冕堂皇,你還跟恩師提隱私?抽不死你。
那人才像是如夢初醒,彎腰拾起了文稿,戰戰兢兢地將文稿送上去。
王提學接了文稿,本來面上還保持著他那慣有的矜持笑容,可細細一看,面色也變得古怪起來了。
他顯然精神一震,隨即開始認真看下去,越看,面色越是古怪,甚至有時,他搖頭晃腦地默誦起來,良久之後,他才抬眸,正見許多人皆是錯愕地看著自己。
王提學的面上不露聲色,直接將文稿推到了副使的面前:「文和,你誦讀來給諸生們聽聽。」
張文和也是按耐不住,忙接過了文稿,隨即開始誦讀起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感。」
用筆老辣精鍊,這是議論文體,第一句,便直接貫穿了全文。
許多人已經動容了。
張副使的表情卻是變得複雜了,可這是提學大人的吩咐,他卻還得硬著頭皮去誦讀:「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就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問題卻不向老師學習,拜他為師,怎麼能明事理?所以無論貴賤的人,無論年長或者年幼,只要有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文章四平八穩。
之所以讓人動容,在於這篇文章的開頭,隱含著一股……你可以姑且稱之為正能量。
今日乃是祭拜至聖先師的日子,今日這個飲鄉酒宴,更是大宗師提學都督大人在此,與弟子們歡聚一堂。
一句有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有老師存在的地方,這種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此時卻直接道出來,反而給人一種當頭棒喝之感!
呼……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大家屏住了呼吸。
他們知道,接下來的文章,便是圍繞著前頭的話,開始闡述了。
而所闡述的條理,清晰無比,各種引經據典,文字平白樸實,卻給人一種……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一種原來這毫無修飾的文字,這並不浮華的辭藻里,卻給人發人深省的感覺。
正能量。
這是一篇將尊師貴道的道理推崇到極致的文章。
而尊師,本就是這個時代的至高美德,今日所有人在這裡,祭拜至聖先師,不正是因為聖人乃是先師嗎?
文章繼續念下去。
而裡頭對於今世的批判和諷刺,也開始尖銳起來。
哎,從師聞道的風氣已經失傳很久了啊,想人沒有困惑也很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比之今日,不知超出了多少倍,尚且要拜師,向人求教,而今天的普通人,遠遠低於聖人,卻恥於向老師學習,所以聖人更加聖明,愚昧的人更加愚昧,大概都是因為這樣吧!
此句一出,滿殿嘩然了。
那陸學跋呆了一下,差點打了個趔趄。
打臉啊,這是打臉啊。
聖人厲害不厲害!你陸學跋算是什麼東西?在聖人的面前,連糞土都不如,可是連聖人尚且都要向人學習,拜人為師,不恥下問,你靠著詩書傳家,有家中長輩教誨,學了點皮毛,還沾沾自喜,羞辱別人的恩師,自鳴得意,你……臭不要臉!
這是罵人,這絕對是罵人啊。
偏偏,陸學跋感覺自己就像被人打了一個耳光,臉上火辣辣的疼,可是……他不敢反駁和回嘴。
因為這篇文章,舉的乃是聖人的例子,文章之中,正氣凜然,這是聖人的大道理,高舉了孔聖的旗幟,以尊師為干擼,在儒生看來,這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必殺絕技,陸學跋是什麼東西,什麼世家大族,什麼詩書傳家,什麼家裡有兩個進士出身的官宦,什麼當地名流,什麼狗屁舉人,屁都不是,打你你得立正,罵你你也得跪著叫好。
後殿中,鴉雀無聲,只有張副使的聲音在回蕩,宛如宣讀聖皇諭旨,無論喝醉沒有喝醉的人,都不由正襟危坐,面上不敢露出絲毫的不敬。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后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一篇文章,最終落下了尾聲。
可這最後一句,前句引用孔聖,后句直接旁徵博引,一擊必殺。
陸學跋身子一顫,身前的桌案磕碰了一下,頓時案上的酒壺打翻在地。
哐當……
這流水順勢直接撒了他一身。
他的臉色已是一片煞白。
這……陳凱之幾乎是指著自己鼻子罵人了。
你不是說陳凱之的恩師也未必能作的出愛蓮說嗎?可是……這文章的最後一句,實是點睛之筆:「聖人說,三個人走在一齊,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弟子賢能,懂得道理有先後,學術、技能各有專長,如此而已。
你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