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君臨
第649章 君臨
這一年是中華35年,自世界大戰以來,帝國中興、海內昌平、各部井然。這一日,正是御門聽政的時候,雞還未叫,關緒清便由王商陪著,乘龍攆在太和門升坐,屏風、表案一應俱全。天交五鼓之時,午門擊鼓,文武大臣列隊從午門左右掖門而入,並按品級分列於太和門前兩側。
王商擰著公鴨嗓子高叫一聲,太監們鳴響鞭,打得分外有精神。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大臣們行了一跪三叩禮,都抱著兩手侍立著。
關緒清翻了翻案上的摺子,隨口對王商說:「都到齊了嗎?」
「回皇上,大多都已齊了,中樞廷臣里內閣大臣熊希齡告病未來。」
「熊希齡病了?」
「想必是風熱之症,太醫院瞧過了,需靜養幾日。」
「嗯,熊希齡勤於治事,為國勞乏,也著實不易,回頭朕瞧瞧他去。」
「皇上,先宣哪一部的官員奏議?」
「照老規矩吧。」
「喳。」王商立在石階上,掂著腳尖高叫一聲:「宣內閣大臣梁啟超、載灃覲見!」
梁啟超和載灃在平地里聽得真切,對視一眼,邁步走上石階,轉到黃屏風後面,跪地向皇上請安。
「起來吧。」關緒清從手邊展開一個摺子,用硃筆在上面圈點著,也不抬眼便問:「湖南老神童病了?」
兩人莞爾,知道皇上說的是熊希齡,梁啟超笑道:「風熱之疾,前日臣去他府上瞧過了,兩手捧著個冰袋子,正去火降溫呢。」
關緒清把批好的摺子就手遞給王商,笑道:「勤政是好的,但身子骨也要緊,朝散了咱們去看看他,順便賞給他幾斤靈芝,今日都是報喜的摺子,這不,湖南、山東、直隸都稱轄內出了祥瑞,那李長樂的摺子里說,大名府一戶菜農家裡來了只鳳凰,說的有鼻子有眼兒的,還說這老農素有眼疾,吃了一枚鳳凰銜來的金丹,變得耳聰目明。朕問他那老農家裡可有梧桐嗎?李長樂說沒有。朕說沒有梧桐樹哪來的金鳳凰,李長樂便沒詞兒了。」
君臣三人又暢笑了一通。
關緒清又說:「更離譜的是有多一半省份都上了『靈芝折』。」
「哦?怎麼個『靈芝折』。」
「說來也是個笑話,這便是那老學究盛昱起得名字,各省都奏報說發現了千年未有之祥瑞,迂腐者如江寧將軍豐紳,前陣子給內廷進了一隻鍋蓋兒大小的紫紅蘑菇,蟹殼兒似的,還是硬的,偏說這是從自家後院里摘得的,還彙集了一幫文士寫了一篇『靈芝贊』,無非是把朕從頭到腳誇了一通。此事之後,各省的『靈芝折』便絡繹不絕,內廷的庫房烏烏泱泱堆的都是靈芝,回頭朕也賞大臣們一些,雖說都是各地鬧騰的虛文兒,但延年益壽總是有些功效,把身子骨養好了,為朝廷好好賣力是正經。」
梁啟超拱手道:「皇上無須自謙,環顧古今,由秦始皇以降,皇上堪稱千古一帝,此時的中華正處千年未有之盛世,雖說是虛文兒,起碼也能拿來應個景兒,大臣們心思都一樣,願帝國永昌,皇上萬壽無疆。」
關緒清點頭道:「朕還不糊塗,老子說: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此中的道理大了去了。眼下雖說四海昌平,百姓安居樂業,但這麼大一個國家,難免出幾個不肖之徒,偏就過不得太平日子,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任此種歪風滋長,上行下效,遲早亂了朝綱。這歌功頌德之聲亂世有,盛世也有,有的是想升官發財,有的是想出個風頭,倒是出於真心的不多。」
載灃說道:「皇上,依臣弟看來,這事也不能一杆子都打死。祥瑞還是有的。天下興,河圖洛書出;天下亂,山川河湖崩。各地大臣們都是孝廉出身,滿腹詩書,會不懂這個理兒?願意報就讓他們報唄。」
關緒清不以為然的說:「象西安將軍吉和說的『萬蠶同織一繭』,叫他進上來,他說是傳聞;伊犁將軍色楞額說『谷穗九莖同枝』,朕昔年在藩邸見過,其實是一個大癟穗,散分成幾小穗而已。朕在山東曾親自到谷地看,多得很,老百姓管它叫『傻穗』,光長個兒裡頭沒籽兒!這樣的『祥瑞』為人君的敢信么?縱觀史冊,王莽新朝『祥瑞』最多。其實是『中有不足而形之於外』。他自己也要用『祥瑞』哄自己。不過,做皇上的也要體恤下情,只要是實,該報的還是要報。最要緊的是別在此事上較了真兒,勞民傷財,倒違了朕的宗旨了。」
「皇上聖鑒。」
關緒清從王商手裡接過*,放嘴裡嘬了幾口,又說:「百姓足則國家充裕,若想比屋豐盈,必要蠲免錢糧,除其雜派為先。各地都在推行,可結果卻差之千里,此皆由地方有司奉行不善,不能使實惠及民,有些地方把錢糧稅減下來,雜派卻又多起來,百姓的擔子反變得沉重了,此事還需詳查。」
載灃奏道:「各省農商稅務均在查處地方上的錢糧虧空,有些地方上的官員相互勾結,盤根錯節,造假賬抑或拉攏糧道官員,儘管朝廷減免錢糧稅的邸報一封接一封,可地方上陰奉陽違,想方設法知應過去了,虧空照舊,這確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江南常熟警備隊,成立不過三年,便搞得天怒人怨,當地有首童謠里便說:警備隊,盡不對,人家酒食供他醉,人家財產供他賄,人家婦女供他睡,他的婦女陪官睡,強盜土匪他不管,只把有錢的百姓來問罪。可謂刺入骨髓啊。」
關緒清把*丟到一旁,說:「常熟一事,朕在肅政廳的摺子里覽過了,也派人查過,到如今也沒個下文兒,到常熟一經訪查,百姓里一片頌揚之聲,還給警備隊送了萬民傘、萬民旗,令人瞠目,治國在於守成,一味的殺不妥,驕縱了更不妥,中間的分寸最難拿捏,不易啊。此事還需酌商才行,回頭內閣擬個條陳,叫提塘官給各省發邸報再行議處。」
「喳。」
「沒別的事就道乏吧。」
「臣等告退。」
兩人退下后,關緒清翻了翻奏事太監呈上來的印片,「宣湖南省長譚碧理。」
譚碧理奉旨到京呈報興修漕運的事,摺子遞上去兩天也沒接到宮裡的承宣,今日皇上口諭他到太和門聽政侯旨,眼巴巴望著內閣大臣一去就是半個時辰,心裡敲起鼓來。直愣愣瞅著太和門前的那盞白紗燈,一個勁兒起急,忽見一個小太監將白紗燈從石欄上挪到了台階上,便心頭一喜,果然不一會兒,奏事官捧折出來,高呼一聲「湖南省長譚碧理接事」。譚碧理忙接過摺子在燈下翻看,還沒瞧清楚上面的硃批,耳邊有人高叫:「宣湖南省長譚碧理覲見。」
譚碧理搖晃著老態龍鐘的身子,由一個小太監攙著上了東階。到了屏風后,也沒敢抬頭瞅一眼,納頭便拜。
譚碧理按著摺子口奏了興修漕運的事,關緒清聽罷點點頭,又順口問了一句:「湖南是產糧重地,眼下這季稻也快熟了吧?不知收成上如何?」
譚碧理支吾幾聲才說:「皇上明鑒,這個……臣說不出個確數。」
「哦?這是什麼緣故?」
「回皇上話,前任湖南省實報是六百九十萬擔,皇上屢降嚴旨,切責湖南虛報收成。省屬衙門所有司官都下了縣,切實查明,現有實數是三十八萬擔。歷年報數不準,是因為長江和兩湖時時決潰,所轄各地旱澇不定,因而時多時少,求皇上聖鑒。」說罷譚碧理便生出一頭汗來。
關緒清見他緊張得滿頭是汗,笑道:「你這次恐怕是少說了數目,是么?」
譚碧理身子一震,說道:「這是各地衙門匯總來的數目,多報沒有,多報多少萬擔,臣不敢妄言。」
「你起來坐著說話。」關緒清破例讓王商賜了個綉墩,譚碧理受寵若驚,不敢違旨,便用半個屁股擔在綉墩沿兒上,關緒清說道:「朕要告訴你,你們這幾任總督,毛病便在一味揣摩上頭的意思,無論寬嚴,都沒有根據。以前是收了一畝糧,恨不得報兩畝,以為多多益善,明明糟了水澇莊稼不成模樣,還要暴斂錢糧,生恐丟了模範省長的虛名,你如今又來揣摩朕,所以翻了個燒餅,有兩成寧肯報一成。襄樊、江夏、十堰明明豐收,也報了大歉。看似反其道而行,其實心地是一樣。朕屈說你沒有!」
譚碧理瞅著皇上的神色,並沒動怒,完全是勸導臣下的樣子,便放下心來,忙道:「主上沒有冤屈了臣。論起來臣的心思,是窄了些。臣是見以前多報惹龍顏震怒,怕步了後塵,因此嚴令下頭查實地畝,寧少勿多,糧產寧欠勿冒,才得了這麼個數。」
關緒清介面道,「朕訓導你,為的你能體諒朕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做一個好省長。你一把年紀了,還大老遠過來,路途艱難,也著實難為你了。這大清早兒的風露薄涼,朕看你穿得單薄,仔細著身子骨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