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告急
時間過的飛快,轉眼已經來到了八月份,旱情依舊在持續著,大地乾裂,從最開始的無水灌溉,到了現如今的吃水都難,百姓民不聊生。
「官倉已經見底,雜餅所剩也不多,眼下的情況來看,怕是難以撐過這個月了。」小議會上,房玄齡深深的嘆了口氣,無奈的說著。
內閣制只是剛剛提了出來,還沒有正式的組建,但這種工作模式卻已經開始進行。
每隔十日,已經被確定為內閣成員的大臣都要來到這裡開會,而在以往,只有宰相才有這個資格。
身份地位是有了,可肩上的擔子也不輕。
各部大佬,紛紛絞盡腦汁的想盡各種辦法,甚至恨不能將自家的糧食拿出來,可那點糧食還不夠塞牙縫呢。
不少人曾勸過李元吉,朝廷的賑災也不是這麼振的。
起碼在這個時間段,這種方式是不合適的。
可李元吉卻是不聽,硬要以這種方式來賑災,要讓百姓每日都能吃到朝廷派發的糧食。
無關乎多與少,重在情意,要讓百姓知道朝廷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也沒有忘記他們。
這麼做的好處是有,不少百姓對於朝廷都沒有任何的怨言。
以往該由皇帝背的鍋,除了儒家的一些不開眼的傢伙嚷嚷著以外,百姓們倒是顯的很淡定,並沒有受到某些人的蠱惑。
名聲是有了,可問題也同樣很嚴重。
幾個月的時間,災民們幾乎耗凈了整個大唐的儲備糧食,民用的,軍用的。
如果這個時候爆發一場戰爭的話,朝廷連出兵的糧食都湊不齊。
「朕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天下蒼生,皆為朕的子民!」李元吉稍顯有些疲憊的說著,的確很累,已經好些日子沒有好好休息了,每天都是不斷的彙報,這裡缺糧,那裡告急,這些大事不是那些所謂的宰相們能處理的,必須要經過自己。
而這一次的旱災,也讓李元吉深刻意識到天災對於古代百姓的影響。
僅僅只是一年的時間,便幾乎令整個國家癱瘓了一半,若是連續來個幾年,怕是一個國家就要完蛋了。
「傳朕旨意,即刻起,宮內每日只食一餐,剩下的全部發放給災民。」
什麼套路、手段之類的李元吉都不懂,但他知道,這個時候皇帝必須要做出表態。
不知道歷史上李世民是如何處置的,但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狼狽。
……
「放糧吧!」涇陽縣的某座村子里,一座豪宅大戶內,頭髮花白,一簇鬍鬚被整理的乾乾淨淨的老者稍顯無奈的朝著面前的幾個兒子吩咐道。
「爹,不能放糧!」大兒子劉措立即站出來制止道。
「就是,爹,絕對不能放糧,咱們家的糧食也不是憑空得來的,憑什麼放給他們?」二兒子劉舉也站出來附和道。
千年等一回,等的就是這個災年,不過有朝廷的介入,那些土包子們雖然日子難過,但也沒到過不下去的地步,很少有來家裡借糧的。
但劉舉也一直派人在縣裡打聽著呢,據說官倉差不多快要空了,過不了多久,他們的春天就要來了。
「大哥,二哥,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想借著這次天災發財的想法,最好還是趁早打消掉的好。」幼子劉善也站出來勸說道。
「我說三弟,你是念書念傻了吧?不想辦法發點財,家裡拿什麼供你讀書?拿什麼供你考舉?」劉措狠狠的瞪了眼自己這小兄弟一眼,倒也沒真的放在心上。
「正是因為讀了書,所以弟才勸二位兄長打消發財的念頭。」劉善也不在意,據理力爭道:「《論語》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陛下刊發的這一套書籍中,幾乎砍掉了所有的儒家經典,卻唯獨保留了這本《中庸》,弟早已將其熟讀數十遍,廖記於心,又觀陛下行事作風,已有一些心得,雖不敢言准,但小心總無大錯。
今日官府帖發了陛下的詔喻,連皇室都開始每日只食一餐,將省下的糧食用於賑災,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是朝廷承認了官倉內已無多餘糧食的事實,大家發財的機會就要來了。
實則不然,在弟看來,這恰恰是一個危險的訊號,敢問二位兄長,五姓七望最近表現的如何?饒是如此龐大家族,依舊不得不在一開始就拿出了數十萬石糧食給朝廷,連他們都不敢發的財,我們敢發嗎?」
劉措和劉舉有些猶豫,劉老爺子則滿是欣慰的縷著鬍鬚,看著自己的幼子。
家有三子,長子與次子都不是讀書的料,且年紀也大了,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幼子年以二十,打小聰明伶俐,上次考舉失敗之後,劉老爺子便託人去長安買了一套齊地的書本,僅僅三個月過後,幼子便自學完了所有的內容。
且熟讀了以往的一些聖旨,對當下的局勢也進行了一番解讀。
對於今年的考舉,劉老爺子倒是比他這個幼子還有信心,所以家裡面的一些事情,幼子的意見反而要比長子與次子更能讓劉老爺子重視。
「家有餘糧數千石,為何不在大家都在等著發財的時候,逆行而上呢?縱然會使我劉家成為萬夫所指,但卻能以此而上達天聽,孰輕孰重,二位兄長必然知曉。」劉善繼續說著。
「善!」劉老爺子腦門一亮,瞬間高興的一拍大腿,活了一輩子,能把家業積攢到這個程度,沒點手段和心機是絕對做不到的,經小兒子這麼一提醒,劉老爺子瞬間意識到了這裡面的好處。
用數千石糧食換得劉家的飛騰黃達,這買賣很值。
縱然沒有成功,家中的田產依舊還在,等過了災年,積攢個十年八年的就能重新回來,但錯過這個機會,劉家可就再也沒崛起的機會了。
「舉兒,你去村中知會老小,令各戶派出一人前來咱家領糧,無論老小,每人兩斗。措兒,你去縣城找閔縣令,就說我劉家聽聞官倉告急,願捐出家中數千石存糧。善兒,你親去召集家丁,點明倉庫,準備放糧與交糧。」劉老爺子立即將任務分派給三個兒子。
長子將來要持家,派他去與縣令打交道,為的是混個臉熟,萬一幼子沒能成功,以後家裡有什麼事,也能有人照應一下。
次子平日風評不怎麼好,讓他去告知鄉親們,也是為了能改善一下彼此之間的關係。
幼子學問好,對數字什麼的更是張口既來,別人要兩三日才能算清楚的數字,到了他這裡不足一個時辰便能算出來。
況且將來又要考舉,承擔放糧的任務最為合適不過。
至於給村民們放糧,劉家就在這個村子里,把糧食捐給了縣裡,將來百姓想再來家中借糧也就沒有了。
劉老爺子也是想通過這一舉動,來增加一下劉家的善名。
數千石糧食說捐就捐了,還在乎這幾十石糧食不成?
……
「老爺,官倉已經見底了,最多只能維持十日,連駐軍都只能保證一日兩餐,每餐吃個半飽。」涇陽縣,官衙內,師爺劉虎眉頭緊皺的說著情況。
「哎!」閔賢眉頭皺的更緊,可卻沒有辦法,只能深深的嘆了口氣,道:「通知官倉那邊,每日熬粥減兩成。」
「老爺,這樣會不會被人盯上?」劉虎有些擔憂的提醒著。
「盯上也沒辦法,不是本縣中飽私囊,而是真的沒有糧食了,能撐一天算一天吧,我寫一封摺子,把這事告訴州府,希望上官能夠諒解。」閔賢有些絕望。
以往的災年,多為朝廷調解,百姓向地主低價借糧,雖然最終依舊是百姓失去了土地,地主以少量的糧食獲取了最大的利益,但朝廷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事情本不該如此,可朝廷就是這麼安排了,這幾個月以來,百姓鮮有道地主家借糧的,完全是依靠並不充足的官倉,和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的魚乾,硬生生支撐了幾個月的時間,他們沒有辦法。
新帝登基,所有人都卯足了勁兒的想要衝一把,而天災正是展示自己的時候,誰的治下撐的久,百姓活下來的多,誰的政績就好,誰就能進入上層的眼界,就有機會得到提拔。
當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閔賢幾乎就已經放棄了自己的將來,各地之間也都相互打聽著呢,到目前為止,告急的縣府倒是有,可主動減粥的,涇陽縣應該是第一個。
所以,自己已經被淘汰了。
閔賢不屑於做那種為了自己,就讓百姓無路可走的事情,生性耿直的他也做不出這樣的事情。
「老爺,駐軍抓到一個違反限足令的人,那人說是要來縣城找您有事相告。」縣衙幾乎不見人影,僅有幾個人在忙碌的來回奔走著,閔賢買的奴婢也不得不充當起了門房的職責。
「找本縣的?人呢?」閔賢愣了下,這幾個月來可是沒有違反限足令的百姓出現,這還是第一個,不禁有些好奇。
「在外面呢,駐軍正押著呢,說若不是有要事找您,駐軍就要把他帶走以違反限足令處置!」
急的如同熱炕上的螞蟻一樣,閔賢已經顧不上更多的了,有人冒著違反限足令的風險找自己,不管是什麼事情,自己都得見一見,就算不是真的,無非也就是多走幾步路而已。
「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