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唐朝最佳閑王> 第六六九章:瘋狂的設計

第六六九章:瘋狂的設計

  修建一條通往西域的鐵路,這個想法不得不說是非常大膽的,且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單單隻是從長安到玉門關,這一條線路就超過了三千里,而從玉門關,到目前大唐能夠影響到的最遠的俱蘭城,大約又是在四千里以上。


  而新修的這一段,總長超過了七千里,如果加上從長安到海州這一段,這條鐵路妥妥的超過了萬里的長度。


  很多人都在勸,目前為止,沒有必要修建一條通往西域的鐵路。


  雖然與西域通商給大唐帶來了很多的好處,可是相比較起一條七千里以上的鐵路,這點好處又顯的不夠看了。


  與其有這個功夫和資金,還不如將這些投入到境內,儘可能的趁早輻射到更多的人口,給大唐帶來更徹底的改變。


  但是李元吉卻不以為意,經濟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他更看重的,是政治意義。


  這是一條可以讓中原王朝長久控制該地區的鐵路,這是一條無論在經濟,或者政治,亦或者軍事,多個方面都能為大唐提供巨大幫助的鐵路。


  都知道高原鐵路難修,那是全世界的難題,但是華夏依舊還是修了。


  從建國開始,華夏人就在想著修建那條鐵路了,但是各種各樣的問題太多了,沒有足夠的技術去支撐他們修完這條鐵路,所以只能暫時的放棄,等待時機,等待那個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出來。


  後來的一場大戰,明明打贏了,卻因為物資跟不上,而不得不撤軍。


  雖然打了勝仗,但也讓人知道了,華夏沒辦法長久作戰,沒辦法支撐更多的軍隊來這裡。


  於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挑釁行為。


  再接著,華夏曆時半個世紀,耗費了幾代人的心血,終於克服了這些世界性難題,修成了這條高原鐵路。


  於是,當邊境烽火再次燃起的時候,雖然沒有真的開打,但是這一次,退的就不是我們了,而是對手。


  所以,鐵路的意義就在這裡,並不能單純的以經濟角度去考慮問題,特別是站在國家層面上。


  所以,當橋樑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的時候,李元吉再一次的出手了。


  這一次,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


  好吧,其實那是一種難以令人置信的思路。


  弔橋。


  以大唐現在的技術水平,在水面中施工,難度太大,且打下去的橋墩質量也未必有保證,所以只能以加大橋墩的密度,加深橋墩的深度來保證橋樑的安全性。


  但如此一來,阻水面積就會加大,橋樑自身的質量到底如何,這個就很難得到保證了。


  遇到河面寬一些的,那是沒辦法了,但是那種幾十米寬的河面,卻也要平均每隔四五米就打一根橋墩,這個做法在李元吉看來還是比較奢侈的。


  於是,就有了現在擺在眾人面前的這座模型。


  這座模型長五米,寬半米,可以看到下方有河流通過,實物對比的話,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咸陽東邊的那個大橋選址所在的位置。


  整個大橋一共有四根比較大的橋墩,模樣比較奇怪的橋墩,中間的那一部分,則跟正常橋墩沒什麼區別。


  河流從這裡被分為兩段,中間大約有一百米左右的小島,河的兩岸,分別是標註了高五十米的舉行柱子,這一座柱子,最窄的地方也有兩米半的長度,而這還是在最頂端那裡。


  一根手指粗的繩子從橋墩的上方穿過,一邊拉著橋的這一端,一邊拉著另一端,尾部深入地面位置。


  好吧,這座橋其實就是後世到處都能看到的弔橋,李元吉不是什麼工程師,也沒修過橋,但他看過,所以知道一些大概的東西。


  然後就有了現在的這座弔橋,其實弔橋技術難度更高,相關技術儲備不達標的話,還是不要玩弔橋最好。


  李元吉也知道這一點,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唐連在水面上連續打橋墩的技術都達不到,所以除了弔橋以外,似乎也沒什麼更好的選擇了。


  一個黃河大橋,建了四年的時間才勉強可以通車,而這中間的過程有多艱辛,這已經不需要再去多說了,即便如此,火車在經過此處的時候,也只能減速,甚至是限制車身的重量。


  貨車每次只允許通過三節,客車每次只允許通過四節,火車頭與煤水車廂單獨通過,其他的由橋樑站的輕型機車去拖拽。


  這個結果其實還算不錯的,後世清末民初的時候,黃河大橋的通過率更加氣人。


  每次只能通過一節車廂,且通過速度不得超過五公里,往往一列火車想要通過這裡,就需要花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運氣不好的話,半天也很難過去。


  火車排隊等待通行,這已經成為了常態。


  雖然現在也不能整車一次性通過,但架不住李元吉的信心,不能一次通過,那就多造一些擺渡機車,場站內將火車拆分,一列接著一列的走,所以現在通過黃河大橋,只需要大約二十分鐘的時間就足夠了,這個指的是從拆分,到組裝可以自行離開的時間。


  好吧,說回弔橋。


  李元吉的這個模型拿出來的那一刻,就引起了眾多設計人員的圍觀。


  不大一會兒的功夫,便提出了諸多的問題。


  比如說鋼繩無法提供這麼大的拉力,單單隻是撐起這座橋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如果在通過火車的話,他們實在是很擔憂這座橋的安全狀況。


  橋塌了倒是小事,萬一人也跟著下去了,那可就抓瞎了,下面是水,人又在火車裡,一但橋塌了,跑都跑不掉,在隨著火車沉入水底,怕是連屍體都難打撈上來。


  「行不行,試試不就知道了!」對此,李元吉倒是嗤之以鼻。


  「陛下,這可怎麼試呀?萬一橋塌了……」


  「就是,三十多米的距離,其實也不算長,大不了增加橋體的直徑就可以了。」


  李元吉有些無語,這些人的算術簡直都白學了。


  物理課雖然還沒有成為常規科目,但是也有相應的物理知識出現在了課本里。


  「就以這座模型為主,一比一的建造,然後測試其最大的通過重量,測試出結果之後,將標準等比例放大不就好了?」李元吉有些無語道。


  難嗎?不難,難的是思路。


  這麼做實驗準確嗎?未必,但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


  看似小,但所用的標準也小,只要有了結果,那一切不就好說了嗎?

  一根筷子跟兩根筷子,所能承受的壓力是不一樣的,這麼簡單的道理。


  ……


  沒辦法,皇帝下了命令,設計師們只好在工部的院子內做了這麼一個測試。


  橋體長五米,最高的地方兩米左右,其實整個橋面距離地面也就半米的高度,測試嘛,地面距離沒必要那麼精確。


  測試橋的建造速度很快,因為小,在地上挖了個兩米深的基坑,然後開始做橋墩。


  大約不到十天的時間,這座橋便完工了。


  至於測試,這個就更簡單了,用最沉重的鋼鐵,將其放在上面,下面安裝一個小滑輪,用拖拉機在一端拉著行進,然後觀看橋面的變化。


  不斷的測試,半個月後終於有了結果,不過卻是個令人尷尬不已的結果。


  橋沒有塌,固定的鎖繩也沒有斷裂,但這只是半個月的測試結果,且測試環境跟真正使用環境也有不同,所以這個結果只能對橋體的承重能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他的方面,參考意義並不大。


  但即便如此,經過一系列的測試與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在不考慮橋體老化的前提下,這種橋是可以支撐火車正常通過的。


  於是,測試開始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等比例放大,不過同樣是在陸地上,但是位置卻換在了試驗場。


  這一次,橋樑的規模足夠一台火車頭加煤水車廂通過,而且還是雙車道的。


  一個月後,第二座測試橋完工,開始進入了實際測試階段。


  這一次總算是讓人看出了點問題,火車頭剛剛上去的時候,能夠看到橋樑出現了晃動。


  橋還能晃?確定不是橋快塌了?

  然而火車順利的經過了,橋並沒有塌,一番檢測也沒發現什麼問題,然後繼續測試。


  到了後面開始讓火車加速或者減速測試,結果是,火車的速度越快,橋樑晃動的幅度就越大,速度越慢,反之晃動的幅度就越小。


  但是等比例放大以後的橋樑,依舊沒有出現任何的問題。


  於是,工部決定暫時擱淺渭水大橋的建設計劃,讓工程兵先去修別的陸地橋,這座橋他們需要長時間的測試才能確定是否可行。


  對此,李元吉倒是沒有其他的表示。


  橋樑這種問題,能夠謹慎一些還是沒錯的,況且就算大橋修好了又能如何?


  又不能讓全程立即通車,早一天跟晚一天有什麼區別嗎?


  況且咸陽距離長安又不遠,就算這座橋沒有修好,火車到了咸陽以後,在通過卡車運往長安不也一樣嗎?雖然費事點,但總比冒著危險強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