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元何以滅
有句俗語叫:王八看綠豆對眼了。
雖然有些粗俗,但是話糙理不糙,用來形容鄭長生和方克勤此時的心情,那是在合適不過了。
一個是博學鴻儒旁徵博引,一個是稚子頑童博聞強記。
一問一答之下,盡顯國學風流。
方克勤著實驚訝壞了,才多大點的孩子啊。竟然有如此的見地,他都不敢想象,這麼一個小腦袋瓜子怎麼會容下這麼多的東西。
自己的兒子方孝孺十來歲了,又是在自己親身教導之下,可是跟這孩子比起來簡直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那有點誇張,可是真的跟鄭長生沒得比。
尤其是當他問到元何以滅時,鄭長生的回答讓他驚掉了眼球。
其實他是看在儒學方面難不倒鄭長生,這讓他感覺很沒面子,於是就拋出自己當年的得意之作來。
當年他就是憑藉著鄉試一篇文章直指元朝之弊,而一舉成名的。
他出這一問的目的,就是要看鄭長生活學活用的本事,要知道這可不單純的是考校學問了,這事關治國理政,這關乎到個人的修為,關乎到眼界的高低,關乎到一個人是否是真正的人才的問題了。
大多數讀書人只知道,之乎者也,你和他談起來聖人治學,儒家之道,他可以給你侃侃而談三日不休。
可是談到治國理政,談到民生福祉,他絕對會啞口無言。
這就是現狀,這就是目前讀書人的常態。
可是就是這樣,國家的掄才大典還是一如既往的選拔這些人為官。
你說這樣的人,能治理好一地百姓嗎?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嗎?
這也是他所深深厭惡的,朝廷曾徵召他入朝為官,可是說實在的,他真的很不屑於跟這樣的庸人為伍。
今日也借著考校鄭長生的機會,他可以在指點之時直抒胸臆一吐為快。
多年來,他內心的憤懣和憂國憂民的思慮,壓在胸口如同千鈞巨石,使得他喘不過氣來。
本來按照他的設想,鄭長生無論如何也回答不上來的。
這簡單的一句「元何以滅」,裡面包含的內容太多,太多了,絕非一般的學子能言明的。
別說是一個孩子了,就算是國子監里的太學生,也未必能說的清楚。
可是,就這麼一個孩子,才四歲多一點的孩子,竟然侃侃而談,直指元朝時政的利弊,著實的嚇了他一跳。
他現在心中,砰砰的激烈跳動,也幸虧他沒有心臟病,如果是有的話,恐怕已經突然發作,命歸黃泉了。
鄭長生開口太嚇人了,簡直是細思極恐。
就算是八十老翁,飽學大儒也未必能有如此之論調啊!
「元朝之所以短命而亡,主要的問題是在於一個重要的問題上搖擺不定,那就是到底走什麼路線的問題。
元朝的創立者忽必烈,是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所以,在他當政的期間內,政治形勢還算是相對的穩定。
忽必烈是一個蒙古族人,雖然是靠著馬上得天下的,但是他對漢文化極為的推崇,元朝的國號就取自《易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不過他去世之後,元朝的統治者,就在路線的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一派堅持以蒙古為基礎的政策,奉行蒙古族為上,其他種族為劣的觀點,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尤其是壓榨漢人。
另一派則是認為應該延續忽必烈的路線方針,以中國廣大的漢人為基礎,採用儒家治國的策略。
這兩個派系從在朝堂上的爭論不休,發展到了兵戎相見,互相殘殺。
忽必烈去世的短短三十九年的時間內,換了九個皇帝,就可見朝堂爭鬥何其之嚴重。
中央政局的極度不穩定,就為元朝的覆滅埋下了禍端,導致了元朝總體實力的衰落。
後來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呈現星火燎原之勢態,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元朝的統治者,還在為路線的紛爭而內鬥消耗著。
嚴重的內鬥消耗,使得當年不可一世,橫掃天下的蒙元鐵騎已經變的不堪一擊了。」
就算是方克勤自己,當年也只不過是從為政、為民方面去陳訴各種利弊得失,可是鄭長生這孩子,竟然從根本上,從宏觀上發表論述,直擊要害,一語中的。
現在想來,猶自震撼不已,甚至都有點心驚膽戰的意思。
方克勤目瞪口呆,久久的沒說出一句話來,他很想哭,很想大聲疾呼,很想一把摟過這孩子狂談上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知己,這絕對的是自己的知己。
他這一年來不斷的思考著治國馭民之方略,可是總不得窺其門徑,這也是他斷然拒絕朝廷徵召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個為政者,不能為民謀福利,不能為國之建設發觀點,提意見,那還不如不踏入朝堂。
鄭長生的一席話,就如同撥雲見日般的,驚醒夢中之人。
為政者,當從宏觀思維去看待問題,是他最大的收穫。
給他啟發者,給他引路者,面前四歲稚子頑童也!
夫子陸繁手捻須髯是呆立當場,如同石化一般。
這論調也太驚世駭俗了吧?試問當世為政之大儒,治國之能手,誰能有如此宏大之見解?
他和方克勤兩人面面相覷,久不能言。
李秀英雖然聽的一知半解,可是知道兒子今日是著實超長發揮了。
夫子和方先生都啞口無言的,這肯定是被兒子的論調給吸引了,我兒真好樣的!
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鄭長生的想法,既然說了那就說個透徹,省的你們聽不明白。老子這觀點可是後世的史學家歸納總結出來的。
要是還不能驚艷到你們,那老子的史書算是白讀了。
不過現在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他的這個論調觀點是何處得來的?
別說是方克勤和夫子陸繁不相信這是自己悟到的,就連自己都不能相信。
你見過誰家的四歲的孩童,就能一語論述一個王朝的興衰史的?
大明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