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八章 講這個作甚!
「為什麼?」蔣慕淵面露訝異,「甄大人在摺子上說關侍郎不顧軍資緊張、一意孤行,難道就不想弄明白前線如今存儲能撐多久,戶部若是支持戰事、能再給將士們多少時間,戶部後續何時能得補充,若我們暫且不能進軍、又要等到何時才能再戰孫璧……這些問題甄大人都不想知道?」
甄議的嘴角抖了抖。
這些問題,的確是今日殿上朝臣們最關心的內容。
先分打與不打,再分如何打、打多久,若不打,後續如何處理孫璧。
這都必須有一個章程,而不是簡單的做個往左往後的選擇,選了之後就站在路口不動了,不管前頭是泥濘還是山石。
要真是那麼省事兒,各部衙門不是吵個這麼多時日還沒個定數。
為了讓朝臣們心裡都有一番思考,孫祈剛剛講得很周全,可落在甄議耳朵里,他並沒有聽明白。
一來沒有地圖在前,孫祈講的那些地名、地形,甄議對不上號,二來他聽不太懂排兵布陣上的東西,那麼多的內容,也就只聽了個皮毛,來不及參透。
當然,摸不清頭腦的肯定不是甄議一人,卻是只有他站在殿中,被蔣慕淵問到了腦袋上。
可再是聽得雲里霧裡,還是有一部分明白了的。
甄議故作鎮定,綳著臉,道:「小公爺問的這些問題,剛剛大殿下與幾位大人不是都說了嗎?」
既然都說了,他當然沒有問題要問了。
「是講了些,甄大人都領會了嗎?」蔣慕淵頓了頓,道,「大人怎知現有的國庫積攢就收復不了南陵?」
甄議被問得后脖頸直冒汗。
他怎麼知道?他不都是聽戶部官員成天在那兒嚷嚷的嘛!
明明都是那麼說的,大伙兒各個都認同,怎的蔣慕淵一開口,言之鑿鑿的,就彷彿他們所有人都錯了一樣?
這是哪門子的道理?
甄議握緊了手中笏板,道:「小公爺若有高見,不妨直說。」
蔣慕淵擺了擺手:「我就是想知道,對於南陵局勢、朝中儲備、後續布置,甄大人是否真的心中有數?若不然,甄大人怎知道關侍郎力主進攻就是置朝廷安危於不顧呢?」
從頭到尾,角度雖有變化,但蔣慕淵問的都是一個問題,而且他態度坦然又自信,叫原本還胸有成竹的甄議一遍又一遍地自我懷疑。
甄議有些焦躁了,他很不習慣這種感覺,一次接一次被逼迫在原地打轉,他置氣一般道:「這不是戶部說的嘛!」
「就是道聽途說了,」蔣慕淵道,「明明戶部的幾位大人剛才都不敢一言斷之,還在多番探討。」
甄議氣得直笑。
戶部昨兒多果斷吶,今兒突然認慫,這不是不敢斷言,是迫於壓力吧。
蔣慕淵微微仰頭,看了看站在殿內殿外的朝臣,突然道:「我前日回京,當夜,我與我媳婦兒一夜未眠。」
話一出口,眾人皆是一愣,好幾處都冒出了難忍的咳嗽聲。
前一刻還在講軍務,怎麼下一瞬,就講到了夫妻事情了?
這彎拐得也太大了吧?猛得來那麼一下,人都被晃暈了。
再說了,誰願意聽你說這個?
講這個作甚!
蔣慕淵才不管他們是個什麼表情,繼續道:「她是向我請教南陵之事,從地形地勢、排兵布陣,之前雨季對戰局的影響,依照歷年變化、之後南陵的氣候又會如何變化,她不止是聽,還提了很多問題,結合她自己讀過的那些兵書,都頗有一番見解。」
這麼一說,倒是有不少人品過味道來了。
有些先前想提問又沒有尋到合適問題的,不免臉上露了懊惱之情,天氣雨水這一點,他們忽略了。
甄議還聽出了另一層意思,當即臉上青一塊白一塊的。
蔣慕淵是罵他還不如一個后宅女子。
紹方德弓著腰,恨不得把臉都埋到笏板後頭去,他知蔣慕淵性情,體會自然更深,小公爺嘴裡不饒人,貶甄議就貶嘛,作甚還不忘誇一誇媳婦兒?
自己這麼一個「老實人」,為了在大朝會上不失態,忍得可是很辛苦的!
怕蔣慕淵接下去又說出什麼「駭人聽聞」的話來,紹方德趕緊開口打圓場:「小公爺夫人將門出身,從小耳濡目染,也經歷過戰事,自是有本事的。」
紹方德也不管這麼說話像不像一個馬屁精,總歸蔣慕淵要吹,他先幫著吹了,好話吹盡,總不會再叫蔣慕淵給晃暈了吧?
豁出去他一人,造福無數人,沒聽著剛剛傅太師都咳嗽著清嗓子了嘛。
蔣慕淵卻好似全然不知道紹方德的苦心,道:「我在給我媳婦兒講解的時候,她的丫鬟就在邊上豎著耳朵聽,態度端正、一心向上,我昨夜回府,還聽見那丫鬟與另一個講戰事,說得也是頭頭是道,不說全領會了,起碼也明白了七八成。」
好嘛!
這是說甄議不好學,連個丫鬟都比不上了。
紹方德嘴唇囁囁,幾次想開口都接不上,只能自暴自棄地退到一旁。
他本事不夠,攔不住蔣慕淵。
甄議一張臉黑成了炭,奇恥大辱、真真是奇恥大辱。
這些人,怎麼一個個不按規矩出牌?他再是準備充分,也不可能準備到蔣慕淵這野路子。
蔣慕淵這才朝聖上行了一禮,仔細講起了他對南陵戰局的看法,他依舊無法給個准信,可偏偏他說得坦蕩自若、一副成竹在胸模樣,其他人便是還有質疑……
主戰的全當沒聽出來,戶部這樣揣摩了聖上心意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餘下的不少人是被蔣慕淵的自信給糊弄住了,便是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也沒有站出來說話。
甄議這個前車之鑒還在殿內,他們若是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豈不是也成了比不過丫鬟的人了嘛。
有人想「效仿」紹方德拍馬屁,說了句「小公爺夫人有見識」。
蔣慕淵聽見了,順著聲兒尋了尋,張口卻道:「她也就是多翻了翻書,還是紙上談兵,真論打仗,遠不及遠在宣平軍中的將士,他們與南陵來回了數月,最有心得體會,知道該如何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