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女帝師四(69)
[209]《漢書·雋疏於薛平彭傳第四十一·於定國傳》:「始,定國父於公,其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於公謂曰:『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至定國為丞相,永為御史大夫,封侯傳世雲。」
[210]《周易·繫辭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211]《後漢書·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丁鴻傳》:「夫壞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雲蔽日之木,起於蔥青。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
[212]《說苑·修文》:「(天子)入其境,土地辟除,敬老尊賢,則有慶,益其地﹔入其境,土地荒穢,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削其地。」
[213]《孟子·滕文公下》:「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214]《說苑·談叢》
[215]《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二·許敬宗傳》:「謚者,飾終之稱也,得失一朝,榮辱千載。若使嫌隙是實,即合據法推繩﹔如其不虧直道,義不可奪,官不可侵。二三其德,何以言禮?」
[216]《說苑·反質》:「孔子曰:『賁非正色也,是以嘆之。吾思夫質素,白當正白,黑當正黑。夫質又何也?吾亦聞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寶珠不飾,何也?質有餘者,不受飾也。』」
[217]《後漢書·吳蓋陳臧列傳第八·臧宮傳》:「福不再來,時或易失,豈宜固守文德而墮武事乎?」
[218]《孔子家語·卷五·困誓第二十二》:「孔子曰:『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失之者其不在此乎?士慎此三者,則無累於身矣。』」
[219]《詩經·國風·邶風·雄雉》:「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雄雉于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雲遠,曷雲能來?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220]《荀子·修身篇第二》:「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221]《隋書·列傳第四十九》:「然事無恆規,權無定勢,親疏因其強弱,服叛在其盛衰。」
[222]《舊唐書·穆宗本紀》:「觀夫孱主,可謂痛心,不知創業之艱難,不恤黎元之疾苦。謂威權在手,可以力制萬方﹔謂旒冕在躬,可以坐馳九有。曾不知聚則萬乘,散則獨夫,朝作股肱,暮為仇敵。」
[223]《魏書·列傳第五十·李彪傳》:「《書》稱『無曠庶官』,《詩》有『職思其憂』﹔臣雖今非所司,然昔忝斯任,故不以草茅自疏,敢言及於此。語曰『患為之者不必知,知之者不得為』,臣誠不知,強欲為之耳。」
[224]《舊唐書·列傳第七·裴寂傳》
[225]《論語·堯曰第二十》:「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226]《漢書·張陳王周傳第十·周勃傳》:「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平謝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上稱善。」
[227]《漢書·翟方進傳第五十四》:「傳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欲退君位,尚未忍。君其孰念詳計,塞絕奸原,憂國如家,務便百姓以輔朕。朕既已改,君其自思,強食慎職。使尚書令賜君上尊酒十石,養牛一,君審處焉。」
[228]《道德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229]《後漢書·馬援列傳第十四·馬援傳》:「臣聞王德聖政,不忘人之功,采其一美,不求備於眾。故高祖赦蒯通而以王禮葬田橫,大臣曠然,咸不自疑。夫大將在外,讒言在內,微過輒記,大功不計,誠為國之所慎也。故章邯畏口而奔楚,燕將據聊而不下。豈其甘心末規哉,悼巧言之傷類也。」
[230]《資治通鑒》:「臣光曰:君子之於正道,不可少頃離也,不可跬步失也。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愛,一染嫌疑之跡,身以憂死,罪及后昆,求吉得凶,不可湔滌,可不戒哉!是以詭誕之士,奇邪之術,君子遠之。」
[231]《列子·楊朱》:「且臣聞之:吞舟之魚,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汙池。何則?其極遠也。黃鐘大呂,不可從煩奏之舞,何則?其音疏也。」
[232]《宋史·列傳第七十二·富弼傳》:「(富)弼知帝果於有為,對曰:『人主好惡,不可令人窺測﹔可測,則奸人得以傅會。當如天之監人,善惡皆所自取,然後誅賞隨之,則功罪無不得其實矣。』」
[233]《舊唐書·列傳第十七·李績傳》:「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於李績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為疊州都督。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令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是歲,冊拜尚書左僕射。」
[234]唐代宗李豫為皇子時,封廣平王,唐肅宗封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帶領」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平定安史之亂,立為皇太子。唐德宗李適為皇子時,封雍王,唐代宗封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平史朝義,收復東都洛陽。
[235]東漢順帝封自己的乳母為野王君。北魏君主因做太子時生母就被殺死,因此即位后尊奉保母,甚至尊位太后,曰保太后,入后妃傳。
[236]《韓非子·難勢第四十》:「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
[237]《後漢書·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霍諝傳》:「諝聞《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故許止雖弒君而不罪,趙盾以縱賊而見書。此仲尼所以垂王法,漢世所宜遵前修也。」
[238]《韓非子·說疑第四十四》:「孽有擬之子,配有擬妻之妾,廷有擬相之臣,臣有擬主之寵,此四者國之所危也。故曰:『內寵並后,外寵貳政,枝子配,大臣擬主,亂之道也。』」
[239]《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八·徐有功傳》
[240]《春秋左傳·文公元年至十八年》:「介人之寵,非勇也。損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釋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241]《後漢書·馮岑賈列傳第七·馮異傳》:「苟令長安尚可扶助,延期歲月,疏不間親,遠不逾近,季文豈能居一隅哉?」
[242]《墨子·所染》:「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詩曰『必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
[243]《道德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44]《韓非子·說林上》:「慧子曰:『狂者東走,逐者亦東走。其東走則同,其所以東走之為則異。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審察也。』」
[245]《說苑·談叢》:「士不以利移,不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雖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誨不厭,所以治人也。所以貴虛無者,得以應變而合時也。冠雖故,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上下有分,不可相倍。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曰:正而心又少而言。」
[246]《魏書·列傳第四十·劉昞傳》:「臣聞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言。死而不朽,前哲所尚﹔思人愛樹,自古稱美。」
[247]《後漢書·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鍾離意傳》:「(鍾離意)對曰:『臣聞孔子忍渴於盜泉之水,曾參回車於勝母之閭,惡其名也。此臧穢之寶,誠不敢拜。』」
[248]《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249]《說苑·立節》:「詩云:『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後可與濟難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眾也。」
[250]宋庭芬有五女,曰若莘、若昭、若倫、若憲、若荀,皆警慧,善屬文;而若昭、若憲成就更高些。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都被召入宮廷,稱為女學士。若昭於唐穆宗(821—824 年在位)時拜為尚宮,歷經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呼先生,後進封梁國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