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下)
「……四爺,我等失職了。」
仍然是銅瓦居對面的客棧裡面,卻換了二樓向街的雅間,兩名軍官躬著身,汗珠大滴落下,已在腳前積出小片潮濕。
「該採集的東西,早就採集回去了,之所以讓你們在這裡盯著……就是為了怕會出這種事情。」
背對兩名軍官的中年人,站在窗口,一邊端詳對面正在忙碌的忤作與捕快們,一邊這樣漠然說道。
儘管鬼谷伏龍西去,大將軍府中也仍然有著不止一位水準以上的謀士,對陰陽劍之死進行分析后,他們認為,當前可能出現的最壞結果,並不是刺客們繼續將刀劍指向大將軍王一脈。
「劉家、孫家……兩位皇子,甚至是禁軍一系,如果下面是這些人開始遇到刺殺,那才是最糟糕的結果。」
大將軍王府中,那怕最底層的家兵,也至少割過三顆人頭,那怕是最年輕的謀士,也至少參加過五次以上的戰鬥,對他們來說,戰友的犧牲根本帶不來恐懼,只會讓他們憤怒又或興奮。
「這是一次慘痛的意外,但也只是意外。」
陰陽劍誠然是大將軍王陣營中的重要人物,但卻不是最重要那層次的人物,而且,多年以來,帝京中的各大勢力各大世家一向都有默契,刀劍上的事情,要在京城以外解決。正如當年,曹家可以悍然在京外水道上劫殺致仕的前任太師,其它勢力皆只坐視,但如果他們敢調動虎豹騎在京中圍攻董府的話,那那怕是董家的對頭勢力,也會插手進來制止。
……九門之內,當有九門之內的規矩!
所以,楊繼之與謀士們討論到天亮才形成的共識,只是一個「忍」字。
「唯今之計,只能先忍。」
以大將軍府的潛力,如果完全伸展開雙臂的話,足可令京城動蕩,但那樣的結果無助於挽回損失,只會令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現在,應該有很多眼睛在看,在等。在等您憤怒的衝出家門,展開報復。」
「……當然,您有這力量,也有這資格。」
「但是,將軍,這地方,是京城啊……」
諸多親信們的進言,使大將軍王的情緒終於得到平復,緩緩坐回自己的書桌之前,一邊從頭端詳新近購入的古畫《登仙圖》。揮揮手,發出命令。讓同樣出身九道軍馬,現在卻已棄了官職,行走王府的幕客汪奇精牽頭,全盤負責這件事情。至於楊繼之,他點選了十數名由影子殺手中的「青天戟」一手訓練出的精銳,領命外出,再沒人曉得去向。
「魍魎隨身總等閑,肩挑龍虎變徒然……」
吩咐軍官們各自去忙,同樣沒有任何官職在身,卻能對這些中層軍官呼來喊去的青天戟面無表情,肚裡卻在琢磨不停。
這兩句詩,他並沒有親眼見到,是大將軍王將楊繼之汪精奇兩人留下單獨交待時,在《登仙圖》上的信手揮毫,事後又由楊汪二人分別告知於他。
「魍魎隨身……哼,不過等閑!」
~~~~~~~~~~~~~~
就算死的是一位伯爵的親弟與管家,對貴胄如雨的九門帝京來說,這也根本是芝麻綠豆都算不上的事情。但詭異的是,在第二起命案之後不過一天時間裡,流言便已四起。
……倒是沒有攀連到什麼影子殺手之類的事情,更根本沒有朝向大將軍王一脈。開始是有些人在咒罵官府無能,任由盜賊橫行京中,再後來,流言慢慢居然攀附向何成革身上,道是背後兇手非為別人,正是這位死者長兄!
「兄弟爭產啊……明白么。知道胡大爺為啥要更名出戶么?至少還能留條命在!」
「那現在怎麼又?」
「還不是因為胡大爺現在勢力大了,就想要複姓歸宗。」
「……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
諸如此類的流言,快速在市井當中散布開來,最後作為結束,一般都會帶著這樣的感嘆,或者乾脆是「這何成革,真不是個東西!」之類的唾罵。
再過兩天,新的流言更在傳播當中不斷生成,諸如說何家豪富,生活奢靡萬端啦,在城外築有石堡,裡面囚禁俊男美女無數,任那何成革肆意取樂啦,到來后,更乾脆有人傳言說他曾在與同為大賈的章姓子弟私下飲宴時,以「太子、格格」互稱,自言皆是帝姓之後,何、章云云,只是母姓而已。
「……如此大逆不道,真是該死的很!」
「沒錯,該死的很!」
面對這樣的流言,何成革那裡還能看得下去笑話?忙忙起身,組織反擊。他倒也心思清明,知道這種東西根本無從自辯,清本誅源才是正道。何家雖非什麼奢遮的百年世家千年世家,但也算是三代官身。他更是正牌兒的一甲進士,座師、同年,多在朝中,過府拜訪了兩次,幾個條——子送將出來,帝京府尹頓時六門大開,衙役蜂湧,「抄拿一干妖言人等」,總算將這波流言平息下去。
「結果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今天上午,大理寺率先有人跳出來發難了。」
「哦?」
不住翻閱案櫝,曹仲德頭也不抬,道:「是誰,怎麼說?」
「不過是個小人物,倒不知背後主使的是誰。不過安排倒是縝密的很,那傢伙發難不過半天,滿京師中訟師、書狀之流的人物,倒有一小半動了起來,同聲大罵。」
臉上帶著很奇怪的笑容,曹文遠道:「指責我們是堵塞言路,要致君以盲,還舉了上古賢相的例子,說那時候啊,民間有很多人任意聚集,隨意議論,儘管中間也有很多是不實之言,但那位賢相卻放任不管……」
他還沒有說完,曹仲德已停下了手,抬起頭來,愕然道:「子產不毀鄉校?」
曹文遠笑道:「正是。」
愣了一時,曹仲德忽地擲筆大笑道:「子產不毀鄉校……一群訟師、書狀聚將起來,指責廟堂諸公不以子產為法……不學無術,當以此為甚了!」
~~~~~~~~~~~~~~
「子產不毀鄉校?」
正聚在一處吃酒的幾人,聽到這條最新的流言時,表情全都古怪非常,互相看著,一時間,最年輕的一位,終於噴地笑將出來。
「子產不毀鄉校……這群無知之輩,畢竟是只知讀律,不學經典……還是想欺天下百姓,不知上古舊事?」
坐在當中的,正是近日來焦頭爛額,東奔西走的何成革,聽到這最新的惡意時,他也居然笑了起來。
「一群搬弄是非的訟訴之輩,居然會質問當朝胡不以子產之法為法……他們看來是真不知道,子產先生最有名的事迹,可不是不毀鄉校,而是誅了鄧析啊!」
何成革聚此一席,座上同列最差的那也是個同進士,皆是飽學之士,紛紛嗤笑,後面伺候的長隨跟班,卻多有聽不懂的,最後還是一個最得何成革寵愛的書童,翻著白眼,為他們解說明白。
「子產這個人呢,是『第一戰國』時期的名相,他當政的時候,國家發展勢頭很好,但也有不滿意的人。當時呢,有人就出錢,請別人來搞自發性的聚會,在會上議論國是,但發展到後來,就往往變成毀罵之辭,可子產不為所動,隨便他們去說。」
「哦哦,原來這樣啊,那後來呢?」
「再後來啊,國中出了一個叫鄧析的人物,精通律法,長於舌戰,朝廷想弄死的人,他就跳出來要保,朝廷想保的人,他就跳出來向死里糟蹋,這傢伙影響力很大的,隨便說一句話,鄉校當中就有很多人會轉述傳播。特別是那些代打官司的人裡面,簡直是當他神一樣啊。」
「再然後呢?」
「再然後?」
書童不屑的看了他們一眼,道:「再然後,子產大人就把鄧析抓起來,殺了。再往後么,鄉校里就什麼聲音都沒有了。」
「……啥?!」
實在沒想到「不毀鄉校」到最後會是這樣的結果,諸人面面相覷,最後,一個年長些的道:「那現在,這些訟師書狀的傢伙罵當朝不行子產之政,這算是……」
「所以喀。」
聳聳肩,書童道:「所以說自己不讀書,光轉述別人說話的都是笨蛋啊,好歹轉述之前自己先看看完整事迹再說嘛……至於現在,我認為么,就是自尋死路!」
~~~~~~~~~~~~~~
「不讀書的人,真是多啊。」
京西白虎觀中,十餘人對面而坐,正在議論近來京中流言。說笑幾句,也無非是譏諷造作此番流言的人當真是不學無言,貽笑大方。倒是正中一人,微微皺起了眉,對面當即就有人注意,道:「子夏,怎麼?」
身為儒門最高級幹部之一的子夏緩聲道:「也沒什麼,只是我想……如果事情發展下去,會當如何?」
……會當如何?
發展到「誅鄧析」的地步?那當然只是一個笑話,是譏笑餘子無學時的話頭,儒門群生無不是學問精深,能得古名者更需洞達人情,熟知政事,下邊發展的趨勢一望便知,誰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示人以弱,亂而後治?」
這八個字說出,有幾人頓時便是一動,看向席尾,端坐那裡的人,氣度儼然,卻是丑怪難言,正是帝牧風陣中大將,「丑進士」宣飛贊,他本就是儒門出身,後來因為有同學譏笑他「天賦異稟,他日必取『子羽』古名。」一時怒發,打將起來,後來才棄學求官,一戰而捷,日後輾轉官場,出入翰林,最後投入帝牧風的麾下,但與儒門間關係仍在,平日里也多有聯繫,此番儒門諸子在京中落腳,便是他代為安排。
「唔,確實象是十三衙門裡那一位的手筆,但……」
沉吟一時,子夏卻換了話題,向宣飛贊笑道:「我當日也只是隨口一說,你倒真能將此地安排下來,誅為不易。」
宣飛贊躬身道:「師有事,弟子當服其勞。」
子夏又看向其它人,道:「諸位可知,今番為何非要落腳此處?」
今番入京者中,自子夏以降,得古名者足有五人之多,但古名當中,也分高下。一方面,子貢、子路、子夏這些名字自古以來,便都是儒門重將,地位僅在文王之下,高出其它同儕,另一方面,現任子夏年紀已逾六旬,得名也有三十餘年,也不知教授過多少學生,德高望重。此時一句話問出,滿座中除了和他同樣是上一時代人物的子張以外,便連子思子賤子羽幾人也一齊拱手道:「請商公示下!」
子夏微微頷首,卻道:「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此地舊事,諸位,當無不知。」
~~~~~~~~~~~~~~
白虎觀。
就和石渠閣一樣,白虎觀,是儒門歷史上最著名的幾個地名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幾個時間節點之一。
一千一百年前,沛上劉家的治世期間,帝明章大會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於白虎觀,議論經典。是會也,儕儕一堂,一時群英。會上,諸家大儒交相駁難,講論經義同異,後由帝明章親自定論,乃定《白虎通德論》,教習天下。
「每隔數百千年,儒門便將有如斯之會,只因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初代夫子身後,儒始分為八,后歸於一,便是如此。」
「道統不可分,天下……」
停頓了一下,子夏掃視諸人,慢慢道:「亦不可分。」
「分則亂,亂則弱,弱必亡。」
「帝位更替,乃天子家事,但若有人想於個中作事,弄自天下分裂,我等,便不可坐視。」
「須知,一道德,方能一天下,一天下,方可一道德!」
沙啞的語聲仍在室內回蕩,諸人逐一起身,告辭退去,子夏一一頷首,間或交待幾句下面的事情,只道:「子羽,你留一下。」
待室中復又安靜下來,子夏閉眼靜靜想了一會,方張目道:「……剛才說的,當然都是胡扯。」
這句話說出來,子羽卻是毫不奇怪,點頭道:「那是自然……白虎觀之會,是我儒門的恥辱,而非相反啊!」
~~~~~~~~~~~~~~
對儒門來說,白虎觀之會所形成的「學術共識」,乃是不折不扣的恥辱,為了把這個地洗乾淨,後世儒者,不知費了幾多辛苦,幾多心血。
只因,在《白虎通德論》中,自有儒門以來第一次,全面承認了「讖緯」這東西的正確性,並將之與儒門經典建立了一一對應的關係,緊密捆綁,對從建立第一天起便堅信「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儒生們來說,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荒天下之大唐!
……但在會場上,他們卻都象忘了論語中那些最簡單最直接的論述一樣,嚴肅的討論著,研究著,把那些晦澀不堪的文字一一解讀,與歷史上的種種變化勾連起來,形成能夠被人認可的解釋。
「……因為,那是皇帝本人的意見啊。」
在儒生們的歷史觀中,帝明章是個很好的皇帝,與民休息,敬重儒學,他在位的三十年,被史官們許之以「治世」,那可是僅次於「盛世」的好名詞兒。
但同時,帝明章也是一個思路清楚,意志堅韌的皇帝,在位的三十年間,他同時完成了對史官與儒生們的征服。他在雲龍門召集南北史官,用著反覆的問答,將自己的思路灌輸給了這些書寫歷史的人,他在白虎觀大會天下諸儒,用著強勢的表態,將一向被儒生們厭惡卻符合皇帝需要的讖緯塞進了儒門的經典。
「但又如何?曾經被強塞進來的東西,終究還是被清洗出去。天下者,非一人能久據,非一家能久據……」
說著危險到了極點的話語,子夏眼中,似乎放著幽幽的光,道:「人心苦不足,天意自有時,豈是掙扎可逆?孰不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子羽微微點頭,道:「澹臺明白了。」
子夏探手入懷,取出一柄分作黑白兩色的短匕,匕柄上嵌了一顆珍珠,卻也竟然是天生成黑白二色,自中而分,涇渭分明,無所偏倚。
「子羽,這把『天地分』是來之前,子貢交給我的。」
「……拿上它,去罷。」
~~~~~~~~~~~~~~
「這地方,原本是擺著一顆珠子的。」
這裡是御書房的後半間,平日里帝少景接見完大臣后,有時會退入此地,獨自兒讀書想事,朝中重臣,宮內皇族們加到一起,進過這裡的大概也不到十個人。
臉色依舊是很不健康的白-——從承京一戰後,他似乎就一直是這種臉色了,帝少景背著手,看著書架上一處已經空了二十多年的托架。
「當時,你祖父想要給我們幾個人一起封王,就安排去採辦南珠,結果,意外得到了一件奇珍。」
按照帝少景的描述,那是一顆中等大小的珍珠,半黑如墨,絕然平分,真是希世之寶。只可惜,之前先有人給它起過了名字。
「……叫『天地分』。」
如此晦氣的名頭,用在皇族內部的分封上,那簡直就是自己在咒自己,所以,這顆珠子最後還是被帝光統留下來自用。
「原來如此。」
依舊只是低聲答應,雖然不是第一次進入這個房間,但束髮以來卻是第一次,帝象先此刻心下忐忑拘謹,豈敢多語多言?
背對著自己的兒子,帝少景續道:「到後來,老文王有一次入宮謁見,你祖父請他在這裡說話,看到了這顆珠子,老文王頗為稱讚,你祖父便說,難得這顆珠子,黑白天成,倒湊了黑暗儒者的名頭,便贈了給老文王。」
以丘以芟的身份地位,那怕是「天子賜」,也無須誠惶誠恐,只是笑著收了下來,至於之後的所謂「謝恩」,聽上去也實在是有些無禮。
「……他說,便以此珠為證,將來總要替陛下殺一個人?」
帝象先終於忍不住開口,因為,這些說話,實在是太過匪夷所思。
「嗯。」
仍不回事,帝少景沉沉點頭道:「他答應了,會幫助皇帝,殺一個帝家的人。」
一句話說出,帝象先立刻就閉緊了嘴,再不敢開口,倒是帝少景依舊在道:「……所以,當年,站在大哥府外時,我也曾頗為緊張,擔心突然就會看到澹臺滅明的劍啊!」說著還呵呵笑了幾聲—那自然是不會有任何應和的。
笑了一會,帝少景終於換了話頭,指向四壁道:「這裡的東西,你小時也都見過,但想來是記不得了。喏,你現下再看看。」
「高戴牙冠翠袖長,錦纏珠絡艷生香。新翻十六天魔舞,閑倚三千月殿妝。曾是宴安懷鴆毒,祇緣秘密失苞桑。翠華零落知何處,月暗塵昏到應昌……」
默默念誦一遍,見詩頭上寫著「戒天魔」三字,又見其餘七幅文字上也皆有類似字樣,是為戒酒池、戒鹿台、戒膠船、戒鮑車、戒迷樓、戒雨鈴、戒艮岳……等,皆各作七律一首,卻不明其義,不覺又抬頭看向帝少景。
「這是當年艾學士作的『天子八戒詩』,意在諷勸,你祖父很是喜歡,所以掛在此處……」
話說一半,帝少景卻忽地又改了話頭,道:「近日京中何成革家事情,你當然知道。」
帝象先暗地裡打點精神,心道:「來啦!」恭聲道:「兒臣知道。」
帝少景仍不轉身,看著書架道:「死的那個,其實是你五叔的心腹,你當然也知道。」帝象先依舊是一句「兒臣知道。」
帝少景嘆道:「但有件事情,你卻不知。」
「……安排流言的,並非仲公公。」
(什麼?)
這句話才真是大出意外,和儒門的判斷相近,帝象先也覺得這一波接著一波的輿論操作很象是仲達在行動,但帝少景既如此說……那會是誰?
(頃刻之間,捲動滿城風雲,這如果不是仲公公的安排……那難道是儒門?……至於其它的勢力……)
正思量間,卻聽帝少景道:「這事情,你去處置罷,誰殺的人,誰煽的風……查得明白,再來報我。」說著已在書架前坐下,抽了一本書出來看……依舊是背對著這邊。
帝象先定定心神,道:「兒臣領旨,兒臣告退。」說著倒退而出,依稀還聽見裡面似乎傳出帝少景的吩咐聲:「……教牧風進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