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太平記> 第三十七節 夷人浦壽庚(一)

第三十七節 夷人浦壽庚(一)

  「不行,不行,那有這種道理!」


  不由分說,浦壽庚強行扯住張元空,表示說現在三更半夜的,浦家雖然是夷人,但待客的規矩也還是懂的,怎麼也沒有這種時候讓人趕夜路穿過小半個武榮的道理。


  「浦公太客氣啦,沒有幾步路的。」


  「不行,總之就是不行!」


  爭執到最後,張元空還是卻不過浦壽庚,被強迫著答應留宿一晚,明天早上再走,對此,浦壽庚高興的拍著手,吩咐下人備酒、備菜。


  「難得貴客登門,今天晚上,我要陪著大真人,一醉方休!」


  ~~~~~~~~~~~~~~~~~

  「久聞浦公之富,但到現在,才算是親身感受到了。」


  手中酒盞觸手生寒,乃是一次燒成的整塊頗黎,杯中酒漿顏色有若崖蜜,香味醇甘,顯然是最上品的好酒,放眼望去,周圍儘是雕縷金碧,華麗莫可名狀……這些也還都罷了,再向遠看時,腳下是通流環繞,船如葉,馬如犬,對面寶塔矗立,正是武榮城中的著名地標建築「開元雙塔」。


  這裡,便是「共展樓」,初建於浦家初代祖浦壽成的手中,取的是他詩作中「佛誕明朝是,然香共展眉」的意境,當初,這裡只是極平常的三層小樓,但數百年來,歷代浦家家主不斷的改建、增建,如今,這裡已是去地百餘尺的凌雲高樓,便與開元雙塔比起來,也毫無遜色。


  「大真人說笑了,您們每日修得是神仙事,這些人間富庶,也只是過眼雲煙罷了。」


  大聲的笑著,浦壽庚炫耀說,這樓須不只是高,也須不只是金碧氣象。


  「當中另有無數的機巧哩。」


  比如二人腳下一層,剛才走上來時,張元空只注意到使用了大量的金屬來裝飾,但浦壽庚說,這當中其實有用風車從地面一直提到一百多尺處高的大量儲水,而只要扳開一個開關,讓這些水再流回地面的話,水力就會激活樓中機簧,讓某些事先設置好的設施開始運轉。


  「就象這樣。」


  邊說,浦壽庚邊在身邊某個地方扳了一下,頓時就聽見嘩嘩水流之聲,隨後,又聽得蕭管奏響,鐘磬齊鳴,居然是一段「賀太平」,雖然呆平死板全無變化,卻也實屬難得。


  樂聲漸響,張元空臉上的笑意也漸漸消失,當連續的打擊聲自腳下不斷傳出時,他已經把酒杯放回桌上,盯著浦壽庚。


  「浦公,請細說罷。」


  同樣已經沒了那種特別專業的專門用來應酬的笑容,浦壽庚臉色沉重,道:「剛才,我已經派人去喚那兀納來,理由是商量應對今晚林真人的說話……一會兒,還要請大真人搭一把手。」


  ~~~~~~~~~~~~~~~~~

  今天晚上,浦壽庚是突然起意,幾乎是在聽到林靈素當眾羞辱阿羅本的同時,他已經下了決心,要立刻就把那兀納,和夷商們最後這點兵力給主動放棄掉。


  「我本想全他性命,幫他作個富家翁……但,他和阿羅本蘇魯支他們,走的太近了。」


  多謀,更善斷,下定決心之後,浦壽庚便借辭行的機會,將自己的意圖轉述給韓沙,他相信,這位和自己翻翻覆覆鬥了七八年的老對手,一定能夠明白自己心意,也一定能夠作出準確到位的應對。


  「我那弟弟是個極無用的人……這種事情,靠他作中間是一定要出事的。」


  「……韓大人也許明白了,但我還沒明白。」


  坦率發問,張元空想知道,為什麼林靈素對阿羅本的一席話,就會讓浦壽庚下決心,要把那兀納放棄掉。


  當初,正是三張兄弟作中人,幫那兀納搭上了「反正」的線,那當中,他們也親身感受到了浦壽庚對那兀納的巨大影響力……或者,乾脆說是「控制力」,特別是現在,賽甫丁和阿迷里丁已死,浦壽庚通過那兀納所能掌握的力量,已是現在武榮地區唯一能夠對抗陳安國的力量,那怕是出於平衡的需要,韓沙、乃至朝廷也會給他們以一定的,甚至可能是比過去更大的空間,為什麼,浦壽庚卻要在這種時候主動放棄那兀納?

  對張元空直言不諱的發問,浦壽庚沉默了一會後,說,有一些海外的事情,倒想說給張元空知道。


  揚帆出海,一路西行,歷鯨波萬里后,有面積廣大的陸地,那裡,也正是浦壽庚的祖先們所出發的地方。


  「那裡窮,很窮。」


  雖然地方廣大,但三分之二以上都被黃沙覆蓋,氣候乾熱,難以生存,只有少數地區依託水源,才能建設成為可以居人的綠洲。


  「但綠洲大小皆有定數,能夠出產的東西,再用心,也就是那麼多,只要連續幾年多生了幾個娃娃,糧食便不夠大家吃了,要麼出去搶劫,要麼就是向遠處移居。」


  雖然從來沒有親眼見到過那塊陸地,但顯然對與之相關的事情非常熟悉,浦壽庚敲擊著桌子,用抑揚頓挫的聲調,為張元空唱了一首當地的民歌。


  「……我們是天生的強盜,我們搶劫遠來的客商,要是沒有人供我們搶劫,我們就搶劫自己的兄弟!」


  「這,這還真是……」


  「一切都是為了活命啊。」


  神色淡淡的,浦壽庚說,如果地里能夠種出足夠多的莊稼,誰也不想冒險出門,但形勢逼人,沒有辦法。


  在那片大沙漠上,幾乎所有的傳說都與「遠方的樂土」有關,各種宗教都向信徒們承諾,說在遠方有著流奶與蜜的地方,是神應許之地,只要移居過去,便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真有這樣的好事?」


  張元空不以為然,表示說這種宣傳簡直可笑,這世上當然有很多肥沃的土地,但無主的肥沃之地那就很罕見了,流奶與蜜之地?真有這樣的地方,早就該有百姓在那裡定居建設了吧。


  「人離鄉賤啊,那裡有這麼好開拓的。」


  「是啊。」


  笑著,浦壽庚說,張元空說的一點都沒錯,但無論多辛苦,也比留在大沙漠里等餓死強,是不是?


  「從大沙漠繼續向西,又是大海,再行數千里,又有陸地,面積不次大夏。」


  對那塊陸地的情況,張元空倒是有所了解:那正是卡門的家鄉,據說,那裡現在分裂為數十國家,相互攻戰,國界線每天都在變化,卻也始終沒有什麼致命的變化。


  「是啊。」


  在浦家先祖與卡門的家鄉那裡,移民,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有為了生存去尋找食物和土地的,也有為了發展去尋找更好環境的。


  「……類似,類似於大夏的『戰國』時期吧。」


  浦壽庚說,在他看來,依據到了新國家后如何自我定位,可以把「移民」區分為兩種類型。


  「前一種呢,是入鄉隨俗,到那裡,便安心作那裡人。」


  介紹說,類似大夏的象戲,在遠方異國也很流行,同樣有車馬王相,只是細節上有所不同。


  「我知道,有這樣一個人,他本是羅剎國人,是當時國中最頂尖的象戲天才,無人能敵。」


  後來,羅剎國中生變,那人出奔到了佛國,輕輕易易便把當時佛國棋手全部打到抬頭不能,之後,他便入了佛國的籍,每日里依舊只是下棋,中間佛國與羅剎國曾經兵戎相見,他也渾不在意,還曾捐資朝廷,襄助軍用。


  「再後來,那佛國與旁邊的黑森國相爭,被打的大敗虧輸,國都也丟了,國王大臣流亡在外。」


  那人當時已是佛國的名流士紳,這時,又出來,歸化入了黑森國的籍,依舊下棋,也作些事情,助那黑森國安靖地方。當時,黑森國攻破佛國都城,屠城十日,屍枕狼籍,那人也不以為意,還曾與幾名黑森國的棋士一併去勞軍。


  「再後來,佛國人反攻回來,復了國土。」


  那人因勞軍、安靖諸事,無法容身,便又辭國它去,但因為之前朝秦暮楚的事情,惡了諸國,皆不許他參加厚賞棋戰,也不許他過去般出入王庭,是以晚景潦倒。死後,葬在佛國,有人為他立了一塊牌,極口稱讚他的無雙棋藝,其它事情,則是揭過不提。


  「入一方土,為一方人么?」


  在張元空看來,這人的人品確實不敢恭維,但每新入一國,便立刻以之為家,全不在乎自己出身事情,倒也是個放得下的人物。


  「是啊。」


  補充說,那人尤其難得的一點是,羅剎、佛國、黑森三國的國教各各不同,那人每至一地方,便改一次宗,換一次神,總之就是一條原則:入鄉隨俗,絕不自外。


  「至於另一種類型么。」


  在細講之前,浦壽庚介紹說,自己剛才說到那人改宗拜神的事情,張元空似乎還沒搞清其中的重要性。


  「在那些國家裡,沒有儒門的,教門就相當於儒門的地位,甚至還要高,教宗的地位,凌駕於大多數國王上面。」


  在這種情況下,那位棋手能夠毫不在意的不斷改換門庭,就更顯得刺眼無比,實際上,多數移民的表現,是固守自己原來的信仰與風俗,拒絕被新的環境同化。


  「『入鄉隨俗』,和『關門鎖戶』的區別嗎?那,浦公覺得,這兩種類型,那種更好?」


  「我們浦家入大夏已五百年了。」


  對張元空帶一點挑釁的提問,浦壽庚並沒有生氣,而是坦率表示說,五百年來,浦家其實一直是兩條腿走路。


  「自從當年壽成、壽庚兩位祖先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每代子弟都有分工,有人要讀四書五經,學琴棋書畫,有人要守祖宗規矩,作蕃方模樣。」


  自嘲的笑著,說當年開創浦家文脈的,是浦壽成,他的詩文,得到了當時天下最頂尖文士的認可,既玩佛訪道,又精於儒術,最終作到大州知州,相當於今天韓沙的位子。而同時,擔任了市舶使的浦壽庚卻一直到死的時候,都還連夏話也說不好,筷子也用不好,每天交遊往來,皆是夷商,對夷教始終虔誠禮拜,定期供奉,甚至還干過在公開場合脫到赤條條的,親手捅死一隻小山羊,然後用火燒了獻神這樣的事情,雖然是公認「精明干煉」的理財聖手,卻也是公認「粗鄙無文」的不學蠻子。


  「但我若說,壽庚祖先的詩作,雖然比不上壽成祖先,卻也沒差多少……大真人,您可相信?」


  「正如浦公你們兄弟今天一樣吧。」


  微微點頭,張元空並不意外,這種分頭下注的手法,在大夏世家中並不稀奇,他見過也不是一起兩起。


  「幾百年來,浦家一直是這樣作的,既努力保留自己在夷人、海商中的獨特影響力,也努力保證自己在大夏士人當中有所位置……兩主當中,左右騰挪。」


  在大多數浦家的人看來,這樣的思路就很好,保證了浦家的數百年富貴,但,近年來,浦壽庚卻一直在考慮。


  「……該有個決定了。」


  腳踏兩隻船的人,遲早會有落水的一天,早在成為家主之前,浦壽庚就一直在考慮,要不要把持續了幾百年的左右搖擺的家策變成一邊倒,而最近幾個月來發生的事情,以及今天晚上林靈素對阿羅本毫不留情的壓制與羞辱,則幫助他下定了決心。


  「浦家,是時候『入鄉隨俗』了。」


  對浦壽庚的決定,張元空表示了禮貌的祝福,隨後,他繼續發問,浦壽庚的這個決心,和他打算放棄那兀納的決定,之間,到底有何關係?


  「大真人啊。」


  浦壽庚早已下了決心,無論今天晚上韓沙派誰過來,有的事情,都要說清,說透。


  「關於亦思巴奚兵變的那件事情……到底源頭在那裡,您,知道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