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304章 複雜的宗教和地方政權

第304章 複雜的宗教和地方政權

  沐起元讓劉飛宇解放漢人奴隸,駐守在察隅,接應後續的補給隊伍,自引十九軍經過墨脫,指工布(今林芝)。△頂點小說,


  一路上見到的零星藏人,都被明軍殺盡了,但十九軍卻沒見到什麼城堡。


  先鋒劉臻羽很奇怪,藏人與游牧民族不同,他們已經進入農耕時代,怎麼會沒有城堡呢?


  他不知道,烏斯藏作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剛剛經歷過一系列的動蕩與戰亂,但這些戰亂與漢人無關,而是烏斯藏複雜的宗教流派與地方政權的一次重新洗牌。


  佛教自傳入烏斯藏以來,對藏人的影響非常之大,藏人幾乎全民信教,只是教派不同。


  藏傳佛教在烏斯藏的土地上,主要有四大流派:


  一、寧瑪派,俗稱紅教。


  寧瑪派立教最早,大約在北宋初年達到鼎盛,後來逐漸衰微,到大明崇禎年間,只有位於貢噶縣雅魯藏布江北岸山腳的名吉扎寺的存在,勉強維持著寧瑪派,對烏斯藏的地方教派與政權,已經沒有什麼影響了。


  二、薩迦派,俗稱花教。


  由昆氏家族於北宋年間創立,薩迦派的法王也都是昆氏家族的人,一直以日喀則附近為其主要勢力範圍,寺廟幾乎遍布烏斯藏與朵甘,祖寺是薩迦城內的薩迦寺,位於日喀則西南。


  大明成祖年間,曾經賜封教中高僧袞噶扎西為「大乘法王」,地位僅次於白教的「大寶法王」;還曾賜封另一高僧南喀需必堅贊為「輔教王」,有世襲的領地,由此可見花教在烏斯藏的影響之大。


  三、噶舉派,俗稱白教。


  白教內部也有許多流派,但教義相似,傳入烏斯藏之前就是同源,因此內部衝突不大,以拉薩西北的粗卜寺作為祖寺,主要勢力範圍在拉薩、工布及朵甘的玉樹一帶,大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成祖賜封粗卜寺主為「大寶法王」,是當時地位最高的全藏法王,在所有的藏人區都有寺廟。


  噶舉派首創了活佛轉世制度,可見白教在烏斯藏的超然地位。


  四、格魯派,俗稱黃教。


  由宗喀巴於大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創立,雖然立教最晚,但影響卻是最大,格魯派一出現,就立即傳遍藏人區,迅速在藏人心目中最為重要的前後藏居於統治地位。


  格魯派有六大名寺,其中在烏斯藏的就有位於拉薩的三大寺和位於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


  拉薩的三大寺包括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


  甘丹寺位於拉薩城東北的卓旦沃切山,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所建,是格魯派的祖寺,寺中主持稱「甘丹赤巴」,是唯一由選舉而不是轉世而來的,地位僅次於達#賴與班禪。


  哲蚌寺位於拉薩城西部的格培烏孜山,格魯派最有影響的達#賴就是在這裡修行,寺主稱「哲蚌赤巴」,一般由達#賴所兼任,著名的布達拉宮就位於哲蚌寺。


  色拉寺位於拉薩城北郊的色拉烏孜山,寺主稱「色拉赤巴」,有時也是由達#賴兼任,色拉寺是培養武僧的基地,進入中原地區的佛教黃派武林高手,多半出自色拉寺。


  而扎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西郊,是班禪的修行地,當然此時還沒有班禪的封號,「班禪」是大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由順治賜封的。


  但扎什倫布寺的寺主地位極高,甚至高於甘丹寺的甘丹赤巴,每逢達#賴去世后,尋找轉世靈童、處理政務工作時,他都臨時主政,地位可見一斑。


  但由於日喀則地區人口遠遠少於拉薩,經濟收入不如拉薩地區的寺廟,所以班禪在黃教中地位屈居達#賴之後。


  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四大教派雖然各有自己的傳統領地,但都在整個藏人區廣建寺廟,因此,格流派的寺廟往往混雜在一起,給各流派的紛爭埋下種子。


  烏斯藏是大明土地上少有的政教合一的地區,其宗教糾紛也與地方政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蒙元開始,統治烏斯藏的首領是來自山南地區桑日縣的帕木竹家族,首領被賜封為「大司徒」,大明建國后,洪武帝賜封為「蘭花王」。


  後來政權被當地的朗氏家族繼承,以乃東縣為統治中心,主要活動在前藏地區,也就是拉薩。


  隨著帕木竹政權逐漸**,各地方首腦漸漸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成尾大不掉之勢,這些地方首腦的職務,淪為終身制,後來又稱為世襲制。


  後來,帕木竹政權的外戚格氏家族逐漸取得對地方的控制,建立了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實質上的政權,藏人稱之為「仁布巴」,大明朝廷也予以認可,嘉慶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仁布巴的家臣辛廈巴才旦起兵反叛,辛廈巴家族控制了烏斯藏地方政權,首領稱「第斯藏巴汗」。


  大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3年),繼任者彭措南嘉控制了阿里地區,這一地區的許多小國都被佔領,除古格王朝外,整個烏斯藏基本上為辛夏巴家族所控制。


  但辛廈巴家族崇尚噶舉派(白教),極端仇視格魯派(黃教),仇視格魯派給藏傳佛教帶來的革命性大洗牌,因此,常常武力威脅格魯派。


  大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8年),彭措南嘉武力佔領色拉寺和哲蚌寺,屠殺、驅趕寺中格魯派僧人,破壞廟宇、建築,並隨後正式建立以日喀則為中心的烏斯藏地方政權,成為繼帕木竹巴、仁布巴之後又一世俗的烏斯藏貴族政權,彭措南嘉自稱藏巴汗。


  大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丹迥旺波繼任藏巴汗,依然仇視格魯派,達#賴四世去世后,丹迥旺波不讓他轉世,企圖消滅哲蚌寺。


  大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格魯派在蒙古和碩特部的幫助下,企圖收複色拉寺與哲蚌寺,雙方經過激烈的武裝鬥爭,最終丹迥旺波獲勝,但為了防止敵人依據城堡與自己繼續戰鬥,他下令,在他的統治區,除日喀則等十四城外,拆毀所有的大小城堡。


  辛廈巴家族武力建立烏斯藏地方政權,統一了烏斯藏,統一了度量衡,促進了烏斯藏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戰爭本身,又使烏斯藏本來就稀缺的人口急劇減少,到沐啟元進軍烏斯藏的時候,整個烏斯藏人口中藏民還不到五十萬。


  丹迥旺波毀城后,將人口集中到有限的十四個城堡中,促進了藏人、蒙人和漢人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但漢人勤勞簡樸、勤于思考、善於經營的個性,使他們能迅速聚斂財物,這就遭到占人口絕對多數的藏人與蒙人嫉妒與眼紅,這也是烏斯藏、朵甘地區發生針對漢人暴亂的直接導火#索。


  但是丹迥旺波的毀城行為,也為明軍迅速取得軍事上的勝利,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如果藏民分散在各地,在高山與大河密布的烏斯藏,明軍就是追著打,也是費時頗多。


  劉臻羽的五十五師行軍速度並不快,雅魯藏布江和雅魯藏布大峽谷就阻在行軍的路上,若是旅遊到此,這些絕美的素材,就是拍出圖片,也能吸引一大批驢友的眼球。


  劉臻羽作為先鋒,面對高山、大河、峽谷,他根本無法承擔遇山開道、遇水搭橋的重任,他只能盡量拓寬行軍路線,尋找能穿過這塊土地的路徑。


  好在烏斯藏早就進入農耕社會,藏人在這些高山、大河、峽谷上修建了鐵索橋,大約兩百年前,白教就有一位名叫湯東傑布的高僧,以善於修建鐵索橋聞名,大概相當於橋樑設計師。


  行軍速度慢,大軍又無法隱蔽,劉臻羽也沒辦法,他只能命令士兵,將遇到的零星藏民全部殺掉,盡量封鎖大軍入藏的訊息,至於能做到什麼程度,他就沒法控制了。


  工布城在烏斯藏的東南,雅魯藏布江的北岸,背靠雅魯藏布江,平均海拔只有三千米,比雲南也高不了多少,由於水源充足,海拔相對較低,十分適合農業生產,被稱為「烏斯藏的江南」。


  劉臻羽到達工布城的時候,在距離東城門的地方駐紮下來。最為前軍,他既承擔為後軍開路的責任,又有攻城的實力,畢竟一萬多全部配備燧發槍的士兵,在藏人區絕不是一支可以忽略的軍事力量。


  根據偵訊的回報,烏斯藏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一是丹迥旺波親自訓練的八支精銳部隊,每支軍隊約有三千人,由丹迥旺波親自指揮;二是在各地守城的地方軍,戰鬥力相對要弱得多;三是蒙古和碩特部的軍隊,數量不詳。


  蒙古人亦民亦兵,隨時可以將壯丁武裝起來,戰鬥力不亞於正規軍,但他們剛剛敗給了丹迥旺波,想來戰鬥力也不會強到那裡去,這裡畢竟不是可以縱馬奔騰的大草原,高山與河流將烏斯藏切分成無數的小塊,蒙古騎兵根本無法發揮速度優勢。


  劉臻羽本來打算等沐起元大軍到達之後,才開始攻城,畢竟他的士兵人數少,只有萬餘士兵,難以完成圍城的戰略目標,但工布的藏兵卻沒有給他等待的機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