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娛樂之最強大腦> 第310章 《天天向上》特別節目(2)

第310章 《天天向上》特別節目(2)

  錄製廳內。


  李凡迎著在絢爛燈光,抬足登上了舞台,他向觀眾們揮了揮手,「大家好,我是李凡!」


  現場掌聲和歡呼聲瞬間波濤洶湧,熱烈異常。


  李凡來到舞台中間,和天天兄弟以及楊熙語打過招呼后,眾人一起道:


  「大家好,我們是天天兄妹!」


  王翰道:「今天來到《天天向尚》做客的兩位嘉賓呢,有兩個共同的特點,第一個特點呢,就是都是東北『銀』」


  李凡點頭配合:「嗯呢!」


  王翰模仿東北口音,問道:「東北哪疙瘩地?」


  「春城那疙瘩地!」


  「熙語呢?」


  楊熙語笑道:「俺是鐵城人。」


  王翰道:「誒媽呀,大城市啊。」


  楊熙語:「可不咋地。」


  王翰挑眉道:「俺這東北話說地咋樣,老鐵,6不6.」


  李凡笑道:「6是6,您到東北啊,一定能和我爺爺奶奶們聊一塊兒去。」


  「嗯?咋不是年輕人呢?」


  楊熙語笑答:「現如今,東北地區很多東北方言基本上很少用了,日常用語更偏向於普通話,但語音語調還在。」


  王翰道:「哦?是么?」


  李凡道:「是,其實鄉土電視劇或者小品里,有一些是將東北特色放大或者扭曲了,都是不真實的,我們自己也就看個熱鬧而已。」


  王翰:「那好,我們準備了一些東北方言,讓二位給大家介紹一下。」


  有工作人員拿上來一個能翻頁的題板,蔡亦博翻開第一頁后,上面寫著:賊、整、街(gāi)。


  申峰道:「這幾個我都知道,『賊』我知道,賊好,賊貴,特別、非常的意思。整,整兩盅,開始的意思,那個是大街(gāi)。」


  李凡點頭,「前兩個字還相對常用,但街(gāi)這個讀音,基本滅絕了,我不太清楚其他省份啊,在吉森省,這個詞老年人都很少用了,我爺爺奶奶都改口了,現如今都是普通話的街(gāi)。」


  蔡亦博又翻了一頁,出現了幾個詞:噶哈、扒瞎、茅樓。


  李凡問道:「你們知道啥意思么,現場觀眾有知道的么?」


  有觀眾接過話筒,道:「『嘎哈』就是『幹啥呢』,『扒瞎』就是『撒謊』,『茅樓』就是廁所的意思。」


  李凡一愣,「家裡哪的?」


  「春城的。」


  「誒呦,老鄉,難怪。這幾個詞中,現如今,『扒瞎』這個詞極少出現,『嘎哈』也早被『幹啥』取代了,至於『茅樓』,幾十年前老一輩人這麼說,但現在老年人早改口叫『廁所』了。」


  一系列的方言一一展示:埋汰、欠兒蹬、夾生、晃常、膈應、破悶兒、磕磣、狗嗖、藏貓貓、波棱蓋、吐露皮……


  李凡道:「剛剛這些詞啊,我們大多數早都不用了,有些00后的小孩兒可能都不知道!」


  楊熙語也道:「我們省也是。」


  王翰道:「哦,那和我們印象中的還不一樣,那您二位如何看待方言的逐漸消亡呢?」


  李凡:「我認為這是好事兒,華國各地語言普通化大同化的加劇,有利於民族融合,消除溝通障礙。」


  楊熙語也點頭贊同:「像我這種到處拍戲,又喜歡旅遊的人,到了不說普通話的地方,簡直就像去了外國,太不方便了。」


  王翰:「我倒不完全同意二位的想法,方言是一個地區的特色,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方言更是一個地區文化的展示,天下大同了可能也就缺少了味道了。


  您二位覺得,外地人對東北最大的誤解是什麼呢?」


  楊熙語大笑,道:「大金鏈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


  李凡猛點頭,「完全同意!有幾個男的戴金鏈子的?有錢人也很少這麼炫富啊。」


  大野問:「那小燒烤呢?」


  楊熙語道:「一個月一次?主要是和朋友一起去。」


  李凡道:「這個我的確比任何人吃得都多,因為我爸以前是炸串的,沒少在其他店家解饞。」


  王翰道:「李凡,你在說一個。」


  李凡道:「你瞅啥,瞅你咋地!」


  楊熙語開懷大笑,「對對對!這句話太經典了,我就沒看到過誰看誰一眼就打架的,除非你看人家的眼神里有鄙夷不屑。」


  李凡:「這句話啊,偏重於形容東北人脾氣急躁,不擅長打嘴架,也就是能動手盡量別吵吵!我坦白地講,『能動手盡量別吵吵』這句話的確形容得挺準確的,兩個人相互罵幾句后可能就動手幹起來了。


  但是,所有人忽略了另兩個詞,就是『大度』和『寬容』,在東北,小來小去磕磕碰碰很多人都說聲『對不起』一笑而過,基本沒人會斤斤計較。


  如果你到春城市租個小區住個兩年,可能你連一場打架鬥毆都看不到。」


  楊熙語深表同意,「網路上有『地域歧視』或者『地域黑』,他們是看不到光明的,只會往黑角落裡鑽,只會以偏概全,你若真到東北城市裡生活的話,你會發現人和人之間,哪怕是陌生人之間,大家都是非常熱情開朗的。」


  ……


  討論完地域文化后,王翰又道:「李凡和熙語的第二個共同點是,新晉作家。熙語,先介紹一下您的書。」


  有工作人員推上來兩個車子,分別裝著李凡和楊熙語的書。


  楊熙語拿出自己的書道:「我這書,寫的是我從入行開始到現如今在演藝圈中的打拚,書名叫做《快人快語》,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楊熙語將簽名作品依次送到天天兄弟和李凡的手上。


  李凡這一翻,好傢夥,全是圖片,兩三頁一圖,有旅遊照片,有寫真,還有拍戲的,就是沒有多少字。


  再看定價,59.9元!

  「李凡,介紹一下您的作品。」


  李凡合上《快人快語》,道:「我的書啊,裡面的文章有些人看過了,現如今集結成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入手。」


  王翰道:「咱們現在先給李凡推推書,每人用一句話形容李凡這本書,峰哥先來。」


  申峰想了想:「這是每個人的枕邊書。」


  李凡自黑,「的確,可能看我的書大家容易睡覺。」


  申峰忙道:「不是啦,漲學問!大老師來。」


  「我啊,這本書你們粉絲們一定要買,然後一代一代往下傳,以後保准值錢!亦博來。」


  蔡亦博:「我,那個,祝福大賣!」


  王翰笑著解釋:「這是韓國來的朋友,漢語還沒學透。」


  李凡點頭,「哦!你好,思密達!」


  蔡亦博笑道:「思密達!」


  王翰:「那李凡,您對自己作品怎麼評價呢?」


  李凡如實地道:「會比較晦澀難懂,有一點點乏味,可能很多讀者未必看得懂,如果有朋友有需要可以入手——」


  王翰打斷道:「不能這麼說,我要送給讀者朋友們的一句話是,這本《新考據學作品集》,您可能看不太懂,但一定要看一看!因為,這本書是青年一代學者中的旗幟,您看的不是一本書,看的是這個快餐時代中,我們青年學者最後的堅守。」


  嘩!

  現場掌聲四起。


  楊熙語翻著李凡的書,又想了想自己的書,自己的書,那叫書么?


  王翰對觀眾朋友們道:「現場的觀眾朋友們,李凡的這本作品誰想要啊?」


  「我想!」


  「我要!」


  「給我!」


  ……


  「通通送給你們!哪裡的聲音高就送到哪裡!」


  申峰、蔡亦博和大野下去送書,書籍丟到之處,一大群人全都搶瘋了。


  李凡忙道:「注意安全,別急,千萬注意安全!」


  觀眾們得到樣書後,連忙翻看了起來,翻呀翻,卻連一頁圖片都沒找到。


  得書的觀眾們紛紛抬頭:帥李啊,照片呢?沒照片我們看啥啊!


  ……


  台上。


  節目錄製到了第二部分,《鑒寶》。


  王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今天,我們通過古玩,便可一窺我們華國歷史的輝煌,今天,我們請到了潭沙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吳迪先生前來做客,和我們分析古玩,通讀歷史!大家掌聲!」


  吳迪快步上台,他的目光好奇地打量了一下李凡,心道:這小子究竟懂多少?前兩天辨別出了仿汝釉象耳簋式爐,這眼力在收藏界也是一頂一的高啊,究竟是偶然現象還是真有實力,我要好好探探底!

  「你好,李凡。」


  「您好,吳館長。」


  王翰道:「吳館長,都說古玩行業水很深,有自己的行規,這您能給觀眾介紹一下么?」


  吳迪道:「好的,對於一個純新買家的話,首先,逛古玩市場的話,切記,不可跨攤而過。」


  「為什麼呢?」


  「因為,首先不禮貌,其次,一旦磕碰到了古玩,那你就遭殃了,因為古玩都是無價之物,不是價格貴賤,而是沒有統一價值,你說它10塊錢行,說它1萬塊10萬塊也行。


  第二,交易的時候,不能說賣,買家要說『讓給我』或者『勻給我』,這是文明禮教的體現,你要張口就說賣給我,那你是純外行。


  第三,買家和賣家討論價格的時候,他人要自動迴避,而且,在老年間,買賣雙方都不是通過喊價的,而是在袖子里互相伸手。李凡知道這叫什麼么?」


  李凡道:「袖裡乾坤!」


  「對,袖裡乾坤!

  第四呢,概不退換貨,古玩交易最重要的是知識和眼力上面的較量,無論是買家買假了還是賣家賣漏了,均不能退換貨或者找后賬。


  但是,到了今天的法制社會,這一規則有所變通。如果賣家知假販假的話,買家可以以詐騙罪起訴賣家,並且進行相應的退換貨。」


  王翰道:「這種維權容易么?」


  「基本不可能,首先,你如何證明這賣家知假販假?如何證明賣家承諾過你什麼?你根本沒法舉證!只能吃個啞巴虧。」


  王翰挑了挑眉,心道:我做到了。


  吳迪心想:你也不看看你們是誰?

  ……


  簡單介紹了一下古玩行業中的諸多行規后,進行到了鑒寶的環節,後台,早有10多個藏品持有者捧著手裡的藏品等待上場了。


  「下面有請,第一位藏品持有者上台。」


  舞台上,只見一個青年和一個工作人員分別捧著兩個器物來到了台上。


  觀眾們眯著眼睛細看,原來是一個房子的模型。


  「觀眾朋友們好,各位老師好,我叫常遠,這是我家祖傳下來的寶貝,曲尺形雙層陶屋,還請老師指點。」


  台上這幾位圍著桌子仔細觀察,不禁疑惑不解。


  這曲尺形雙層陶屋是上下結構,由一、二樓組裝而成,把二樓拿開,一樓裡面則是一頭養殖的牲口。


  這什麼意思?

  眾人蒙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東西新鮮了,極少見。


  王翰:「這是……」


  吳迪笑道:「你們誰知道這器物?李凡知道么?」


  李凡道:「老師,我覺得,這應該是漢代時期的陪葬品。」


  「哦?」吳迪萬萬沒想到這種華國國內極少見的文物,李凡竟然能一語中的!他道,「那你介紹一下。」


  李凡:「這個雙層陶屋在咱們華國是極少見的,它反應了一個時代的生活起居的一個基本狀態,這是典型的2000多年前的南越文化。


  這個結構,大家注意,第一層是圈養牲口的,第二層是住人的。」


  嘩!

  現場一片嘩然!

  「不能吧,一樓養牲口,二樓住人?」


  「想想好可怕啊!」


  「那不得熏死啊?」


  ……


  李凡道:「大家聽我說,這種建築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非常人性化非常環保的。咱們不能以今天有馬桶的生活,也與古人對比,那是沒有意義的。


  而且,人和動物混居,這種情況直到建國后,還有個別地區是這種情況的。比如說,有一種廁所……呃,電視機前,正吃飯的朋友請迴避一下,或者把飯先咽進肚子里。


  有一種廁所,它下面就是跟豬圈連著的,人上廁所方便的時候,下面一群豬嗷嗷待哺,等著開餐,甚至想一擁而上。


  這是一件很辣眼睛的事情,就說到這兒吧,大家千萬別腦補,別腦補,別腦補!」


  眾人嫌棄臉:「咦!」


  吳迪肯定地點了點頭,心道:你才18,你怎麼知道建國后的事情?


  李凡再道:「再說這個建築,它是曲尺形,它是把著兩個角的,所以,它的通風采光各種問題都解決了,大家看這建築的結構,充分顯示了2000年前古人們的智慧。至於牲口為什麼養在底下,還有個重要原因,是便於看管。


  吳迪鼓了鼓掌,「李凡說得對。我們如今想看漢代的建築,也就只能看看出土的陪葬品了。」


  第二個藏友上台,帶來了一件「銅瓶」。


  吳迪問道:「大家知道這是什麼么?」


  大野:「應該是花瓶!」


  申峰:「我覺得有點兒像燭台!」


  王翰道:「我覺得也是花瓶,李凡認為呢?」


  李凡道:「這是花觚!」


  大野點頭,「哦,原來真是花瓶啊!」


  吳迪問道:「李凡,那你知道這花觚,最早的用途是什麼么?」


  「飲酒的,酒杯。」


  眾人「哇」地一聲,飲酒?這麼大的酒杯,是飲人啊還是飲馬啊?


  吳迪則暗自驚訝,又知道?不愧是青年學者啊!


  可,豈止是又知道?還有你吳迪也不知道的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