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馬踏三國> 第四百三十三章 孫仲謀

第四百三十三章 孫仲謀

  建安五年,江東猛虎孫策死於刺客之手,十九歲的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以少年之姿執掌江東。


  孫權繼位之初,資歷、威望。年齡,均不足以服眾,廬江太守李術公然反叛,煽動剛剛臣服與江東集團的山越人,糾合人馬,欲自立為王。許多對孫權並不信任的太守、縣令們,紛紛起兵響應,爭相效仿者,不在少數。


  在江東孫氏的宗族內部,廬陵太守孫輔,更是聯合幾位孫家的人,暗通曹操,背離孫權,導致江東之地,陷入一片內憂外患之中。


  各地的叛亂,以迅雷之勢,迅速波及了小半個江東,丹陽、豫章、會稽等地,亂象叢生,孫權剛剛接過兄長孫策的基業,登上了吳侯之位,就面臨著這樣一場浩劫。


  危機時刻,不滿二十歲的孫權,的確有些惶恐,六神無主的樣子,令一眾忠於他的文武將官們,頗為憂心。好在,孫策主掌江東時,挖掘出了一大批的能人,正是他留下的這些骨幹,用實際行動,安撫下了孫權茫然的心。


  江東老臣張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他主張用雷霆手段,鎮壓那些叛亂之地,震懾江東內部搖擺不定的人心。他的這個建議,得到了孫權的認可,孫權放棄了和談的打算,任命程普為主將,魯肅為參軍,率軍進攻最先叛亂的廬江太守李術。


  程普和魯肅,沒有辜負孫策在臨終前的重託,亦沒有讓新君孫權失望。他們二人一文一武,配合默契,歷時三個月,便平定了廬江之亂,斬殺了李術,收復了他部下的三萬士卒,在這些士卒中,二人又精挑細選出了一萬漢人與山越人,混編成一支新軍,進攻丹陽。


  丹陽,自古民風彪悍,以盛產精銳出名。


  原先鎮守在丹陽的,也是孫家的宗親——孫翊,在和叛亂的戰鬥中,孫翊不幸戰死,丹陽便成了叛亂者的聚集之地。


  程普和魯肅趕到丹陽后,立刻收攏孫翊的殘部,得丹陽兵三千,依靠著這三千名對地形熟悉的丹陽兵,兩人分進合擊,三戰三捷,在平定丹陽的同時,還拉起了一支以丹陽兵為主力的部隊,人數在兩萬左右,這支部隊戰鬥力強悍,在丹陽之戰中表現出色,得到了孫權的信任,賜予了他們專屬的番號,號為「丹陽軍」。


  在屢戰屢勝中,孫權的腰板也慢慢重新挺直了起來,最初的慌亂之態,再也不復存在,上位者的氣度,開始在他的身上顯現出來。


  而後,丹陽軍在程普和魯肅的帶領下,接連收復失地,先後平定了數個郡的亂象,經過一年的戰鬥,終於在無數次的戰鬥中,令江東的局勢初步穩定了下來,程普和魯肅的名聲,以及強悍的丹陽軍,由此名聲大噪。


  江東少主孫權,更是藉此奠定了自己的權柄,成為了江東名副其實的主人。


  大戰之後,各種戰後的善後事宜,刻不容緩。孫權一面忍辱負重,向曹操上表稱臣,一面招募人手,對江東進行有力的治理。在治理江東的過程中,少年孫權展現出了他超人的智慧,借著剿除叛賊餘孽為借口,孫權把江東各大家族的勢力,重新梳理了一遍,那些在戰亂時,沒有站到他這一邊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被孫權削弱了勢力,有一些家族,甚至遭受了滅門之災,曾經顯赫一時的家族,就此成為歷史的塵埃。


  踩著各大家族的肩膀,和無數的白骨,孫權一步一個腳印的,無比堅實的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孫策在臨終之前曾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軍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句話,體現出了孫權在治政方面的過人之處。


  事實上,孫策說的並沒有錯。初步穩定了江東之後,孫權通過各種方法,招募到了一大批的人才。嚴峻、諸葛瑾、顧雍、陸遜等能人異士,先後投效到孫權的麾下,組成了一批新的班底。


  孫策留下來的班底,雖然忠貞可靠,但是孫權明白,他必須要建立起一批新的班底來,抹除孫策此前留下的印記,把新、老兩套班底,都使用的如臂使指,進而捏合成一團,才能真正的做到一呼百應,穩坐江東。


  這是一件需要時間,方能水乳交融的事情,絕非一兩年便能捏合成型的。但是至少,孫權能意識到這一點,足以證明他的能力和遠見卓識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