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悲喜兩重天
熊熊大火,燃燒了足足一個白天,臨近黃昏十分,才漸漸地減弱了下來。
葫蘆谷內,已被大火焚燒成了一片空地,到處都是焦黑的屍體,宛如木炭。
歷史上,史料確實記載著,諸葛亮利用木牛流馬,以糧草為誘餌,把司馬懿困在了上方谷內,一場大火險些要了司馬懿的老命。
就在司馬懿走投無路,坐以待斃的時候,天空中忽然烏雲密布,一場瓢潑大雨澆滅了上方谷中的大火,使得司馬懿重新看到了逃生的希望,而後借著士氣大震之際,率兵成功突圍,破滅了諸葛亮縝密的計劃。
但是歷史的發展,因為馬超的意外穿越,而發生了一些轉折,那場著名的大雨並沒有如期而至,故而,司馬懿變為能如歷史上一樣,逃脫火海,而是在諸葛亮的注視下,變成了一具焦炭。
就連馬超恐怕都沒有想到,有「冢虎」之稱的司馬懿,會這樣死在了諸葛亮的手中。在此之前,馬超可是一直想要親手拿下司馬懿的人頭的,沒想到如今被諸葛亮給輕鬆寫意的收拾掉了。
踏著一具具焦黑的屍體,諸葛亮緩緩走來,在司馬懿的屍體前站定。
「借屍還魂」的事例,古往今來著實不少,遠的不說,就說公孫瓚在神機營密探的幫助下,在袁紹的眼皮子底下瞞天過海,才是多久之前的事情?諸葛亮可不想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哪怕他站在山崖上親眼看到司馬懿已經被活活燒死了,仍要下山來親自檢查一番,以絕後患。
被燒焦的屍體上,隱約可見此人頸骨奇異,頗為符合司馬懿「鷹視狼顧」之姿,且燒焦的衣袍、鎧甲等,亦符合司馬懿的身份。
諸葛亮還是不放心,把倖存下來的所有魏軍將士都聚集到一起,派王平、馬岱分頭仔細檢查,確定倖存者中,並沒有司馬懿的存在。
之後,諸葛亮有命人仔細的搜索了葫蘆谷中各處,幾乎把每一寸的土地,都以地毯搜索的方式掃了一遍,並未找到任何藏匿行跡的人,諸葛亮這才徹徹底底的放下心來,把魏軍將士的焦屍就地埋到谷底深處,這才率部趕往北平關,去和馬超回合。
諸葛亮先行一步,王平率領一萬義勇軍在後,押解司馬懿部下倖存下來的潰兵。
這個時代,人口是很重要的資源,這些魏軍將士已然是走投無路了,是不可能再回到為過去的了。
諸葛亮也不會把他們全部逼死,作戰能力突出,且願意為大梁效力的,日後挑選出來編入義勇軍中,余者帶回大梁充作勞動力也是大有助益的。
無當飛軍開路,諸葛亮帶領五萬義勇軍將士,以最快的速度向北平關進軍。
另外一個方向,同樣有一路兵馬,再向北平關疾馳著,沿途帶起一陣衝天的塵土。為首的大將,正是大梁的幽州牧——公孫瓚。
早在曹操出兵之際,便派出李通率領二十萬魏軍,悄悄來到幽州與冀州交界之處,等待曹操這邊的先鋒部隊與馬超開戰之後,李通便率部趁勢而起,殺入了幽州境內,接連攻城略地,短短半個月,便奪下了幽州南部十多座城池。
駐紮在幽州的義勇軍,就像是消失了一樣,沒有一個人前來阻擋李通的部隊。
李通很奇怪,派出大量的探馬去打探消息,結果卻什麼都沒打探到,只知道公孫瓚正在率眾趕來的路上。
得知公孫瓚沒有準備,倉促起兵,李通這就放心了,肆無忌憚的向幽州腹地進軍,意欲把戰線開闢的更有縱深一些,在幽州的腹地與公孫瓚展開正面戰鬥。
直到李通快要打到幽州治所易京的時候,傳聞中的公孫瓚仍是沒有出現。這就引起了李通的懷疑,畢竟他率部深入腹地,公孫瓚若是派兵切斷他的後路,斷了他的糧道,那他可就危險了。
就在李通猶疑之時,公孫瓚卻忽然出現了。他率領著與李通兵力相同的二十萬大軍,姍姍來遲。李通推算出公孫瓚的可用之兵,也就在二十萬上下,見到公孫瓚把兵力都給帶了過來,李通就認為公孫瓚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去包抄他的後路了,於是便在原地安營紮寨,擺開陣勢,和公孫瓚對攻起來。
交戰之處,李通發現公孫瓚部下將士軍紀散漫,多有陽奉陰違不遵號令者。這一發現,讓李通喜出望外,更加讓李通以為,自己找到了公孫瓚姍姍來遲的原因。帶著這樣的一支部隊,其機動性絕不會強到哪裡去。
這一對峙,便是兩個月之久。
兩個月期間,公孫瓚屢戰屢敗,每日損失的兵馬雖然不多,但幾乎每日都被李通殺的大敗虧輸,丟下軍械糧草不計其數,接連丟棄了七座大營,敗勢似是已無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