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火鍋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也是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起源於我國古代民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
今日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曆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即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它也許就是火鍋的雛形吧。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曆史悠久。
據考證,東漢時期即有火鍋,唐代白居易的詩《問列十九》:“綠蟻新酷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首詩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吃火鍋的情景。
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
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據說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
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風味獨特;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美譽;成都的麻辣火鍋,色香味美,食而不厭;重慶的毛肚火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此外,還有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別具風味,堪稱寒冬裏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涵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
如東北人招待貴賓時,火鍋裏的菜擺放頗有講究: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禽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放少許。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禽肉類,示意你離去。
台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菜、韭菜、魚、肉,其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如今,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火鍋以其口味豐富,能夠活躍氣氛等優點一直是大家喜歡的一種飲食種類。
蓉城火鍋以麻辣為主,蓉城人特別喜歡吃火鍋,所以,一年四季,蓉城的大部分火鍋廳的生意特別火爆。
晚上六點,王一帆夫婦帶著母親和侄子乘坐一輛出租車,準時來到了森林雨火鍋城,迎賓小姐將他們領進了一間取名為“夢巴黎”的雅間。
一行人剛在餐桌旁的凳子上坐下不久,夏雪的父母親就和妹妹一起走進了雅間,大家急忙站起來,
王一帆向嶽父、嶽母介紹說:“爸媽,這位就是我母親。”
楊醫生上前握住王母的手,熱情地說:“親家母,歡迎裏來到蓉城,我們好不容易把你盼來了,你的身體還好吧?”
王母客氣地說:“多謝親家母,我的身體還好,就是來給你們添麻煩了。”
“大家都是一家人,別客氣!”楊醫生示意王母坐下後,對女婿說:“一帆,你們也坐下吧。”
一家人依次入座後,楊雨對坐在自己身邊的王小波問:
“小朋友,你叫什麽名字?”
“我叫王小波。”
“你多大了?”
“五歲。”
王一帆見小姨子對侄子如此熱情,趕緊大家介紹說:“這位是我弟弟的孩子,我們這次回家也將他帶來了。”
夏建國看著小男孩說:“這個小朋友長得挺可愛的嘛!”
“小波,快叫外公、外婆和小姨。”王一帆分別將他們介紹給了小侄子。
小男孩紅著臉,始終不好意思開口。
王一帆歉疚地說:“小波從小就在鄉下,他還是第一次來城裏,還有點認生,也比較害羞,請大家別介意喲?”
“一帆,看你說到哪裏去了,你爸爸曾經在農村呆過,我和小雨都是在農村長大的,誰不知道農村小孩都比較害羞?”楊醫生責備女婿一句後,對始終站在旁邊的一名女服務員說:“小姐,給我們上菜!”
服務員熱情地說:“請問,你們要什麽樣的火鍋底料?”
“有哪些?”
“有鴛鴦鍋,清湯鍋,紅湯鍋和清紅湯鍋底,請問你們要哪一種?”
楊醫生向王一帆的母親征求道:“親家母,你能吃辣的嗎?”
王母回答說:“沒問他。”
楊醫生對服務員說:“那就給我們要一個清紅湯鍋底吧。”
“好的,請大家點菜!”
服務員拿著菜單交到楊醫生手裏,楊醫生用圓珠筆在菜單上劃了幾個葷菜和幾個素菜後,交到王母手裏問:
“親家母,你看還需要一些什麽?”
王一帆的母親連連點頭說:“夠了,夠了,別點那麽多,點多了吃不完。”
楊雨結果菜單,有再上麵加了兩個菜,交到服務員手裏,說:
“先上這些吧,快點!”
服務員拿著菜單離開後,一家人開始拉起了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