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以漢族人數最多,其他民族人數相對較少,習慣上稱之為「少數民族」。根據史籍記載,中國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個,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鮮卑、羌、鐵勒、柔然、回紇、突厥、沙陀、黨項、契丹、女真等族,極大多數不在現存的五十六族之中。這些古代著名的少數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統一漠北,都曾叱吒風雲,而今安在?他們是消失在曆史中,還是到那裏去了呢?讓我們來探究一下他們的下落。


  一【匈奴】


  匈奴,是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國家,存在年代約在前09年至48年,其後分裂為北匈奴(48年—9年)和南匈奴(48年—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紀又陸續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漢趙、北涼、胡夏、高昌北涼政權。


  在東漢末年,南匈奴逐漸恢複獨立地位。西晉時,因八王之亂,南匈奴單於劉淵趁機獨立,建立王朝,開啟五胡十六國時期。在此後,突厥在中亞草原崛起,取代匈奴的地位。匈奴這個名稱,在此後於曆史上消失。


  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紮爾人融合,構成今的匈牙利人。


  二【東胡】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遊牧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00年。東胡語言屬阿爾泰語係。“東胡”一名最早見於成書年代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山戎戎菽”,在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發掘的東胡人墓葬被認為是對上述法的旁證。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擊敗,餘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曆史上消失。


  三【烏桓】


  秦末漢初(前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於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山即現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烏桓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歲向烏桓征收牲畜、皮革。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漢獻帝建安十年(05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餘勢力。建安十二年(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五胡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各族雜居,形成“雜胡”。烏桓和匈奴的混血後代“鐵弗”人赫連勃勃立國胡夏。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是烏桓後人所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後烏桓融入其他民族。


  四【鮮卑】


  鮮卑祖先是古代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東胡(一山戎)部落。世紀時鮮卑占據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鮮卑陸續在今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曆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穀渾汗國則維持到66年為吐蕃所滅。

  部分被其他民族同化,部分演化為柔然。


  五【柔然】


  柔然,鮮卑人的一支。


  鮮卑人拓跋部創立的北魏政權曾多次與柔然互相征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柔然牟汗紇升蓋可汗,肅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勢力後,認為柔然人智力低下,像隻會蠕動的蟲子一樣,下令改稱柔然為蠕蠕。


  一部柔然西遷中亞,後同當地一些嚈噠部落為逃避突厥追殺進入歐洲,稱阿瓦爾人,占領了中歐潘諾尼亞一帶。568年,巴顏可汗建立了阿瓦爾王國,後阿瓦爾人又攜同其統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爾幹半島,60年,攻打拜占庭不克。這些軍事行動使得整個巴爾幹半島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紀初,阿瓦爾王國被查理曼大帝擊潰,阿瓦爾人定居下來,成為現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還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一帶,融入當地室韋民族。室韋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據一些曆史學家考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六【契丹】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镔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征契丹人頑強的意誌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曆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後建立遼朝。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七【蒙古】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鄂溫克族(萬7千人)和土族(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舊唐書》有“蒙兀室韋”,“蒙兀”與“蒙古”是同名異譯,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恒的火焰”。


  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係後裔。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係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


  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八【突厥】


  突厥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係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遊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製,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0年)攻滅東突厥,在武則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

  九【回鶻】


  回紇,中國古代民族名,亦稱“烏護”、“烏紇”、“韋紇”、“回鶻”。


  唐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遊牧為主。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立國後,回紇因曆史的關係與唐朝的關係一直很好。


  但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三路西遷:


  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

  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


  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


  其中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的維吾爾族人。


  十【女真】


  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000多年前的“肅慎”,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州,並於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


  十一【黨項】


  黨項是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是羌族的一支,又稱作黨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黨項族原居住在四川鬆藩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唐朝中期時,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寧夏、甘肅、陝西交界一帶,原居地的黨項族人則受吐蕃貴族役使,被稱作弭藥人。北移的黨項則分為八部,唐末,其中較強的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李。


  至宋初,首領李繼捧歸降宋,但族人擁立李繼遷叛宋自立,李繼遷之孫李元昊稱帝,成立了西夏,統治西北地區達約00年之久,西夏為蒙古滅亡後,黨項族被蒙古人稱作“唐兀”,屬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時還有部分甚為活躍,但其後逐漸與其他各族融合,黨項之名逐漸消失於中國曆史上。


  據近年來人類學家的查訪,在四川地區尚有黨項族人的後代,可能是西夏滅亡後南移的黨項人與弭藥人融合而成,此外在安徽、河南等地也有黨項人的後裔存在。


  十二【羌】


  羌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現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和汶川縣。現有人口06萬人(000年)。羌族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


  族曆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聚居於中國西北,秦國曾與羌族展開過戰鬥,至漢朝未止。三國時羌族開始遷居中原,分布於中國中部的山部地區。五胡十六國期間,84年羌人姚萇利用前秦苻堅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之際,自稱萬年秦王。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建立後秦。


  北宋到南宋時,108年至17年期間,羌族的一支,黨項族曾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建立了大夏政權,史稱西夏。

  十三【氐】


  古代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曆來法不一。一氐族與羌族同源。曾有法,指屬於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馬藏人。春秋戰國時始以氐為族名,居於中國西北部。漢朝至三國期間,氐族曾兩度大遷徙,至關中一帶居住。其時還有如羌族的少數民族遷入關中。十六國時晉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隨著長居於中國日久,在唐朝時代,一部分氐族人與吐蕃人相融合,而其餘氐族則與其他民族相融合。


  十四【吐蕃】


  今的藏族,吐蕃王朝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鬆讚幹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曆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按照藏族曆史的傳統,鬆讚幹布是第任吐蕃國王。846年,達磨讚普被殺,吐蕃分裂為貴族領主割據的局麵。元朝後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


  十五【羯】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於月氏,曾附屬於匈奴,故又稱“匈奴別部”。匈奴衰亡後,南匈奴及一些原附於匈奴的部眾,於魏晉時代散居上穀郡與漢人雜居。他們以農耕為主,信奉“胡”(祆教)。晉時,羯人石勒建立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後漸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部分舊史解釋羯胡主要散居於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


  時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陝西渭水北諸山間也多有此族。他們與漢族雜處,主要從事農業,相貌特征為深目、高鼻、多須,通常用火葬,信仰“胡”(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


  十六【丁零】


  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於原始遊牧部落,又稱赤勒、鐵勒、釘靈、高車、丁零、狄曆、阿至羅。敕勒是古代赤狄的後裔,匈奴人稱其為丁零,鮮卑人稱其為敕勒,因其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又稱之為高車,據《史記》記載丁零最初遊牧於貝加爾湖以東、南附近,據《魏略》記載公元世紀開始擴至葉尼塞河上遊,與古堅昆雜居,這些部落稱之為西丁零。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高車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


  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人大都已鮮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似穹廬,籠蓋四野。


  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境內的雅庫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後裔。


  十七【沙陀】。


  沙陀,又名處月,以朱邪為氏。原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其祖為北匈奴,後為悅般,居烏孫故地熱海附近,遊牧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今巴裏坤)一帶,隸屬輪台,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沙陀曾建立了後唐(沙陀第一王朝)、後晉(沙陀第二王朝)、後漢(沙陀第三王朝)、北漢(沙陀第四王朝)四個政權。


  北漢之後沙陀便和漢族、契丹等民族融合,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遼代,遊牧於陰山長城的黑車子室韋與元代汪古一帶是沙陀後裔,奉晉王李克用為先祖,後逐漸融入蒙古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