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十五元宵夜(一)
元宵節之稱,始於唐代,宋以後沿用不改,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最晚在唐代已經成為國家的法定節日,節日研究最能發現中國文化淵源流長的特性,探索任何節日的來龍去脈,都會感到源頭如迷霧深鎖。
最早記錄元宵節內容的書籍是《荊楚歲時記》。書中所記正月十五,分白天夜晚兩個時段,所從事的活動不同,白天「祠門戶」,晚上「迎紫姑」。
到了唐初,根據《藝文類聚》的記述,開始出現了夜晚觀燈的內容。為什麼會有「觀燈」?一種說法是來自漢代的「太一」祭祀;另一種說法是來自西域的佛教燃燈。後者,經常引用的經典是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隋煬帝留下一首《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燈火輝煌的夜晚,煙花漫開,月光下的梅影,還有具有佛教意向的**、梵聲、幡旗。隋煬帝的詩是從佛教角度來描寫正月十五觀燈的場景。
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期,在東都洛陽,「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為戲場」,處處張燈結綵,歌舞日夜不休,活動足足持續半個月之久,僅表演者就達三萬人之多。大業六年,同樣在正月十五,又「盛陳百戲,自海內凡有奇伎,無不總萃。崇侈器玩,盛飾衣服,皆用珠翠金銀,錦罽絺綉。其營費巨億萬。……金石匏革之聲,聞數十裡外。彈弦擫管以上,一萬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燭天地,百戲之盛,振古無比。」在隋文帝時期,正月十五就已經熱鬧繁盛得很了。開皇年間,都城和其他一些地方,每到正月十五夜,就會「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一片狂歡景象。寫出了當年元宵節盛極一時的節日景象,不僅有大型的歌舞、百戲、夜遊等活動,張燈的做法也出現了。
到了唐代,國家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社會相對安定,日漸發達的生產力帶來了相對富裕的物質生活,城市大大發展,人們的精神面貌也大為改觀,呈現出蓬勃向上、恢宏自信的大唐氣象。都城長安的元宵節,既是大唐氣象的合理產物,也是大唐氣象的重要表徵。大唐的盛世繁華,正可以通過元宵節窺見一斑。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人李商隱聽說都城正月十五夜張燈,他想象著那裡月光如水,花燈如山,裝飾華麗、散發著香氣的馬車堵塞了寬敞的大道,這樣的盛況自己竟無緣目睹,而只能跟著鄉民參加賽紫姑的活動,不由內心充滿了羞慚與遺憾。李商隱的這首詩的詩名直抒胸臆——《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可見遺憾到了什麼程度!
從秦漢時代起,國家公務人員已有休沐、告寧和節假制度。此後,一直到清代,休假制度都是一項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但普遍地以節日為法定假日,是從唐玄宗開始的;元宵節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也始於唐玄宗。最初休假一日,後來增加為三日。
不僅如此,為了讓大家過好元宵節,唐朝還暫時取消了城市的宵禁規定。所謂宵禁,就是禁止夜間隨便活動。我國長期遵循「明而動,晦而休」也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則,反映在城市管理上就是宵禁制度的實行,這當然也出於城市安全的考慮。
因為元宵節,身在長安的人們擁有了晝夜相連的三天時間,可以在城中自由活動。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夜遊
(唐)沈佺期
今夕重門啟,游春得夜芳。
月華連晝色,燈影雜星光。
南陌青絲騎,東鄰紅粉妝。
管弦遙辨曲,羅綺暗聞香。
人擁行歌路,車攢斗舞場。
經過猶未已,鐘鼓出長楊。
上元夜效小庾體
(唐)崔知賢
今夜啟城闉,結伴戲芳春。
鼓聲撩亂動,風光觸處新。
月下多游騎,燈前饒看人。
歡樂無窮已,歌舞達明晨。
這三首詩充分寫出了取消宵禁的正月十五夜,唐都長安元宵節成流光溢彩、聲色交映的狂歡畫面。
燈是元宵節最重要的節日物品和文化符號,燃燈觀燈則是核心的習俗活動,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貴賤貧富,都被它吸引著,連皇帝也不能免俗。
上元·新正圓月夜
(唐)韋蟾
新正圓月夜,尤重看燈時。累塔嫌沙細,成文訝筆遲。
歸牛疑燧落,過雁誤書遲。生惜蘭膏燼,遠為隔歲期。
舉燭光才起,揮毫勢競分。點時驚墜石,挑處接崩雲。
辭異秦丞相,銘非竇冠軍。唯愁殘焰落,逢玉亦俱焚。
多寶神光動,生金瑞色浮。照人低入郭,伴月夜當樓。
熏穴應無取,焚林固有求。夜闌陪玉帳,不見九枝留。
景龍四年(710)正月十五夜,唐中宗曾經和皇后一起微服出宮觀燈,並且「放宮女數千人看燈,因此多有亡逸者」,第二天他們再次「微行看燈」。唐睿宗也喜歡看燈,先天二年(713)元宵節期間,就曾到宮城南面西門——安福門觀燈。當時門外安裝了高達二十丈的燈輪,「衣以錦綺,飾以金玉」,上面點燃了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十分壯觀。
「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長安的元宵節活動當然不只有燈,引人注目的還有歌聲嘹亮、舞姿綽約,尤其是踏歌人的豪華陣容。
詩人張祜《正月十五夜燈》有詩描寫踏歌盛況:「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長安歷史上還有兩三千人在燈輪下踏歌三日三夜的壯舉:兩千多美麗的妙齡女子,在月色燈光中,手牽著手,肩並著肩,拂袖、傾鬟、低頭、彎腰、轉身,隊形不斷移動變化,「歌響舞分行,艷色動流光」,想一想就令人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