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5章 天心民心
煉製天心丹,秦朗將在青城派獲取的那一個特殊的丹爐都給“請”了出來。如今這個丹爐,經過秦朗的多次“燒丹”溫養之後,這一個丹爐已經比以前有了很多的提升,丹爐的靈性已經逐漸地才顯現出來了。
所謂“燒丹”就是秦朗故意一些靈丹放入丹爐中回爐,讓丹爐吸收靈丹的靈氣,從而讓丹爐本身的材質得到淨化和提升。
秦朗知道這個丹爐非同一般,畢竟這可是煉製過仙丹的丹爐,雖然有些損傷,但畢竟是相當不錯的丹爐,如果加以培養的話,指不定以後還能指望著靠它來煉製一些仙丹呢。
至於這丹爐的真正來曆,秦朗反而不在意了,反正這東西已經屬於他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煉製天心丹的材料,現在已經齊全了。
不過大概也隻有丹靈小和尚知道這天心丹的配方和煉製方法了,另外縱然是佛宗、道教的人知道了天心丹的配方,也根本沒辦法煉製出天心丹的,因為除了有高超的煉丹術之外,還需要有“功德之力”,如果沒有功德之力,就沒有辦法采集到天地間的浩然正氣,自然也就不可能煉製出天心丹來。
煉製天心丹本身的過程並不是很複雜,秦朗借助紅蓮業火,很快就將幾種材料的藥性提煉出來了,讓其形成了非常精純的丹液,而雜質卻被秦朗用紅蓮業火完全燒掉了。
形成了丹液之後,就是最關鍵的一步了——成丹!
丹藥要成丹,就如同是畫龍點睛一樣,這是最最關鍵的一步。
煉製天心丹的點睛之筆,就是功德之力,很多人連所謂的功德之力是什麽都不知道,自然是不知道如何利用功德之力煉丹了。秦朗已經達到了武魂境巔峰,精神力修為冠絕同境界,他自然也感應到了自己精神世界中的功德之力,於是他將一點功德之力注入到丹爐之中。
嗤嗤!~
頓時,丹爐的火焰轉為耀眼的青色,秦朗的功德之力似乎引發了天地間的浩然正氣,霎那間丹爐四周正氣逼人,無數的浩然正氣從天地四周注入到丹爐之中,尤其是秦朗敏銳的察覺到從華南聯大中傳來了無數的浩然正氣,還有一些浩然正氣來自學校中的孔夫子塑像上麵。
浩然天地,正氣長存!
霎那間,秦朗明白了這八個字的含義,也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判斷錯誤了,儒教並未真正的消失,儒教之士也沒有滅絕。隻要這天地間的浩然正氣還在,儒者就一定會誕生的。
雖然暫時在官場上見不到真正儒者的蹤跡了,然而在學府之中,依然有憂國憂民的儒教學子存在,依然有滿腔正氣的學子籌劃著如何為社稷建功,如何為黎民謀取福利……雖然這些人日後踏上社會後,再也無法保持一腔的正氣,但是至少儒教的種子還在,終究有一天,這個社會會再度回歸正軌,不再以追求金錢為上,而開始回歸華夏民族真正的價值觀:
講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天心即為民心,這一刻秦朗體驗到了華夏神州的天心,也體驗到了這一片天地的浩然正氣,心中有正氣,浩然長存,這些浩然正氣最後聚集在丹爐之中,跟丹爐中的丹液融和,化為一枚一枚地丹藥。
秦朗的精神力清楚地感應到每一枚丹藥的形成,同時精準地調整著火候,當這天心丹開始出爐的時候,秦朗甚至聽到了儒家的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
那正氣歌的聲音不是一個人發出的,而是無數人誦讀的聲音。
儒教學子,果然就是浩然正氣的來源,難怪自古相傳,邪不勝正,唯一可以建在亂葬崗上而不會受影響的建築,那必然就是學府了。學府中的學子,絕大部分都是心懷正氣的人,誦讀的書籍也是充滿了正義和正氣的華章,自然是可以壓製住任何地邪祟。
誦讀之聲消失,天心丹也就成了。
不過,丹成了,秦朗的部分功德之力也隨之消失了。
打開丹爐。
如同白玉一樣的天心丹就顯現在秦朗麵前了,丹爐裏麵,靜靜地躺著十一枚丹藥,一般來說,一爐丹藥是很難超過十三枚的,所以十三枚就算是滿丹了,而事實上一爐丹藥能夠出來三五枚就算是不錯了。
尤其是高品質的丹藥,能夠煉製出三枚丹藥,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
“不錯,相當不錯啊!”丹靈小和尚看到這些丹藥,就如同是看到了自己非常滿意的作品一樣。毫無疑問,秦朗煉製出來的丹藥相當地不錯,數量和成色都是非常好的。
丹靈小和尚對這天心丹非常有興趣,因為隻有通過天心丹,其餘人才能吸收到其中的浩然正氣。當然,儒者是可以直接吸納浩然正氣的,但是也不是那麽容易吸收到,而且吸納浩然正氣之後,還要會“養氣”才行,比如一個儒者,本身已經修到了一些浩然正氣,但是因為某些原因放棄了原則,或者麵對昏君佞臣的時候失了銳氣,那麽他自己的浩然正氣就會流失,甚至完全失去。
總之,天心丹基本上是少有的幾樣儒教丹藥,傳聞古代隻有進士入了三甲的人,才有資格得到儒教賞賜的天心丹,從而得到浩然正氣的加持。
這也是為何儒教的人成為高官之後,就會給人一種 位高權重、正義凜然的感覺。
天心丹已經煉成了,丹靈小和尚得到一枚,它吸收了其中的浩然正氣,丹靈本身的實力和境界就會得到提升。
秦朗自己也服用了一枚。
頓時,秦朗感覺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多了一股浩然正大的氣息,這一股氣息很快就跟秦朗的精神劍氣融和了,而且秦朗的精神劍氣和這浩然正氣結合之後,居然自然而然地變了形狀,從劍變成“尺”的樣子,菱角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