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兩大名將歸朝
第677章 兩大名將歸朝
郭嘉作為引薦者,讓張遼與并州諸位將軍見了面,並且隆重介紹。
畢竟張遼可是劉儉非常重視的人物,他這次派張遼到并州來,就是為了讓張遼在并州扛起軍事大旗的。
郭嘉明白劉儉對張遼抱有極高的期望,於是他讓張遼在這裡與大家見面之後,還暗中囑咐諸將,對於張遼這個新降的將領,一定不要有歧視眼光,什麼事都要好好的配合他,不要故意給他使絆子,因為他是劉丞相極為看重的人。
有了郭嘉的引薦和推崇,張遼很快就融入了并州軍的集體。
張遼本身就是并州出身,他原本在并州就有許多的人際關係。
特別是他對并州以及匈奴事務都非常熟悉,在經過了幾番交流之後,并州的將領們也都對張遼的軍事才能非常的佩服,難怪劉丞相如此看重此人?果然是軍事人才!
特別是趙雲與黃忠兩位大將,他們兩個是郭嘉這些兩年來在并州最為倚重的人。
在并州這些年,對匈奴大大小小的平叛戰爭中,幾乎全都仰仗著趙雲和黃忠。
劉儉這次派張遼來時,給了郭嘉一份私人信函,在這封私信之中,劉儉特意提到了要將趙雲調到長安中樞。
郭嘉身為鬼才,自然明白劉儉的心意,知道他的想法。
故而,在張遼抵達后,郭嘉特意讓趙雲、黃忠與張遼多建立溝通,讓張遼能夠用最快速度熟悉并州的情況。
等張遼熟悉了并州的情況之後,就讓趙雲返回長安去輔佐劉儉。
趙雲常年在邊塞征戰,如今一聽劉儉要把他調到長安去,心中不由有些猶豫。
他自打入仕到劉儉麾下之後,就以邊軍之將自持,這些年來南征北戰,常年作戰於河北邊塞之地。
可以說,他幾乎連家都沒怎麼住過。
這些年的日子,趙雲有三分之二都是在軍營之中度過的。
如今的趙雲,深得軍心,在他看來,邊境的軍營就是他的家,這裡就是他能夠發揮本領的地方。
可是如今,劉儉突然要給他弄到長安城中……那個大漢朝最高階層的帝都去!
按照道理來說,這對於趙雲來說算是一種提拔,但是趙雲並不想接受這種提拔,因為他覺得京城中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
在趙雲的概念里,那裡到處都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況且,自己這一身本領,在京城中又能發揮出什麼來呢?
於是,當郭嘉向趙雲轉達了劉儉的召令后,趙雲當時便向郭嘉說道:
「方伯,雲可不可以不去長安?」
趙雲的回答有些出乎郭嘉的意料之外。
在郭嘉的概念里,趙雲應該是最聽話的人了。
對於劉儉來說,趙雲可以說是忠貞不二的大忠臣。
他怎麼突然不遵守劉儉的命令了呢?
「子龍一向是最忠於丞相的,怎麼今日反倒是對於丞相的召喚不應?丞相既然要找你到長安城中,必然是想以大事託付!何故推辭?」
「你此時不去,豈不是寒了丞相之心嗎?」
趙雲聽了這話,急忙站起身,沖著郭嘉行禮道:
「方伯誤會了,雲並不是有意忤逆丞相,這長安城中皆是達官顯貴、高門望族之人。」
「雲不過一普通豪族出身,乃是山野草莽之人,這在邊郡打仗,征討四方,為丞相平定禍患,實乃是雲之所長。」
「如今,丞相讓我去京城,趙雲感覺到了那裡也幫不了丞相什麼,反倒是會成為丞相的拖累,不如在邊境征戰,應能夠替丞相做的更多。」
郭嘉聽到這兒,哈哈大笑。
他明白了趙雲心中的擔憂。
他笑著搖了搖頭,說的:「子龍啊,當年你在常山國的趙氏族中,不過一孩童,可曾想到今日能在邊郡有這般的成就嗎?」
趙雲聞言頓時一愣。
他當年跟趙珺在家中,不過是一少年孩子頭,確實想不到自己今日能夠成為名震一方的大將。
「方伯!雲當年在常山時,自然是想不到會有今日這般作為的……而且彼時,雲也不曾認識丞相,雲能夠有今天,全靠丞相栽培,若是雲未遇到丞相,說不定現在也不過是鄉野一豪俠而已。」
郭嘉道:「既然伱當初都未曾想到你能夠成為一方大將,你今日怎麼就覺得你將來不會成為朝中的擎天之臣呢?」
「這個……」
「子龍啊,難道你是在質疑丞相的眼光嗎?」
趙雲忙道:「雲自然是不敢質疑丞相的!丞相看人的眼光,我自來都是非常佩服!」
「丞相識人極准,最善招賢納士,任用良材,丞相用人可名列當世第一!」
郭嘉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這就是了,你既然知曉丞相乃是知人善任者,又何必心有懷疑呢?既然丞相肯召你回長安,就說明是對你充滿了信心。」
「想來長安城那邊一定有用得著的你的地方。」
「這天下之大,身為一國之將,不能只是在邊境鍛煉統兵的能力,更要有著眼全局的眼光。」
「丞相調你去長安,定然是想鍛煉你的能力,讓你從邊軍之將成為全國統帥,你坐鎮在長安,就可以得到更多關於天下各方面軍事信息,更能統籌全局。」
「子龍啊,站在朝廷之中的將領,不但能率兵打仗,更能理解一國之軍從上至下是如何運作的,包括朝堂與前線兵馬之間微妙關係,還有若是要動用一國之軍,以國家的角度來說,都要做哪些準備……」
「這些事情可是你在邊郡學不來的。」
「丞相剛剛入主朝堂,雖位居高位,但身邊還是需要嫡系來幫助他掌控軍政的。」
「丞相在這個時候把你調去長安,說明對你充滿了信任。」
「你若是在這個時候遲疑不決,那就是辜負了丞相對你的信任。」
「子龍,你可忍心辜負丞相?」
「依照郭某看來,這也不是你的為人呢。」
趙雲聽郭嘉這麼說,方才有所明悟。
他急忙站起身來,恭敬的向著郭嘉拱手行禮。
「方伯所言甚是,雲一時不明,險些耽誤了丞相的大事!看來這長安城,我必須要去一趟的。」
郭嘉笑道:「去吧,去了長安城,好好的看看這個世道,好好看看咱們大漢的朝廷,好好看看大天上的漢王朝與民間的漢王朝有什麼不一樣。」
趙雲點了點頭,突然間似乎是又想起一件事。
「丞相為何沒將方伯也調去長安?既然丞相眼下需要在長安安排自己的人手,那方伯豈非就是最好的人選?」
郭嘉道:「我相信我早晚一天也會去的,只是在丞相看來,或許不是現在。」
趙雲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他開始沉思自己這一次回長安之後,又應該做到怎麼樣的轉變?
正如郭嘉所言,他到了長安之後,將要改變他看事情的角度。 他要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觀看大漢朝所發生的每一件事。
……
與此同時,除了趙雲之外,幽州方面張飛也接到了劉儉將他調往長安的命令。
「呵呵,兄長,總算是想起俺來了。」
張飛此刻正和簡雍坐在一塊兒。
他笑著向簡雍甩了甩手中的絹帛:「從今往後,俺也算是京城中的貴人了,這下子可和原先不一樣了。」
簡雍逗他:「去長安可得將這儀錶儀容收拾的整齊一些。」
「以免到了長安之後,讓那些常年位居高位的蟲豸笑話了。」
此刻,簡雍很是替張飛高興。
同時,他也替劉儉感到高興。
「嗨,時隔十多年,終於又都返回了朝堂了。」
「想想當初丞相剛入朝堂的時候,要處處受制於人。」
「如今時過境遷,再入長安,丞相已是掌控棋盤之人。」
「普天之下,能夠與丞相對弈者少之又少。」
「看來,我們這輩子真的能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天下了。」
張飛聽到這,哈哈大笑:
「憲和長,這封信中也有提到你的部分。」
簡雍聽到這兒,頓時一驚。
「丞相可是好久沒有在公文中提到我……不過,他倒是經常給我寫家書。」
簡雍一邊絮絮叨叨的說著,一邊從張飛的手中接過了那一份絹帛。
再看看絹帛上的內容之後,簡雍遂驚訝的合不攏嘴。
「這……丞相居然讓我接替荀彧的位置,擔任幽州刺史?」
張飛笑呵呵的說道:「文若公如今已經當了尚書令,這幽州的地界,需要一個人繼續接替他總攬全局,看來丞相是想將這個重任交付給兄長呀。」
簡雍這個人的性格隨和,他苦笑著道:「可是我的能力哪裡比得上荀彧啊。」
張飛哈哈大笑,說道:「兄長何必如此妄自菲薄?」
「其實,依照俺來看,兄長這些年來在幽州一直輔佐荀文若處置幽州各種難題,也從荀文若那裡學到了不少本事,況且幽州如今的各項產業,包括收攏外族諸事都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
「只要按部就班的繼續下去,必然不會出什麼亂子。」
「兄長,你在幽州待的時間這麼長,幽州的人事、地貌、各種人際關係,包括政策通達與否,你都瞭然如胸,雖說在拓展功業方面,兄長是差了那麼一點,但替丞相在幽州守成,你卻是最合適的人選。」
張飛這話說的入情入理,讓簡雍心中既感到舒服,又感到有了自信。
「只是我乃是幽州本地人,豈能擔當刺史?三互法不允呢……」
張飛道:「俺看丞相是要廢三互法,以此立威!」
簡雍聞言一驚:「何出此言?」
「三互法當年不過是無奈之舉,乃是為了防止諸家在地方勾連為禍,但實際上不過是無奈之舉,若是要徹底的防止地方官員彼此勾結,用三互法絕非長久之計!」
簡雍聽張飛說的鄭重,感慨道:「翼德啊,這麼多年了,你真是讓人刮目相看!除了用兵的能力之外,你執政還有分析時局的能力都大大增強,說實話,你現在可真是文武全才啊。」
張飛笑道:「咱們都是跟丞相打天下的兄弟,俺既然能夠進步,兄長,你的進步又豈會小呢?」
「只是你自己心中不知道罷了。」
簡用右手輕輕的揉了揉自鼻子,說道:「有你這麼說,我倒是有了些信心,再說有田豫、田疇等人相助,我倒是不怕出事……嗯……幽州諸事本來就已經順風順水,只要一切如常,想必不會有問題,這幽州刺史我倒是能夠當的。」
「關鍵是要真出了什麼亂子,在平叛方面還得有幾員大將能夠調用!你若是離開了,我還得讓丞相從長安那邊給我派猛將來。」
張飛笑道:「這一點你儘管放心,丞相是何等人?幽州這麼重要的地界,咱們大漢朝主要的鐵器、煤炭、木材、水利、包括種糧以及冶金的業都在這邊,他豈能不派重將把守?」
「所以你就好好當你的幽州刺史,至於軍事方面的事兒,丞相也一定會提前替你想到的,是也不是?」
簡雍重重的點了點頭,說道:「能夠為丞相鎮守一方,我這個兄弟也不算是太無能。」
「翼德,其實我這面的事倒是還好說,但你若是前往了長安,切記要多加小心了。」
「雖然長安城中有丞相坐鎮,但是畢竟我們是剛剛入駐朝堂,大漢朝王朝的朝堂之中,歷來可少不得變亂和陰謀啊。」
張飛認真說道:「只要有丞相在,俺就什麼都不怕!大漢朝堂縱然再兇險,我相信以咱們兄弟的本事,也一定能夠平安的度過去!俺老張還就怕朝堂之中順風順水,一切太平呢!」
……
……
正如張飛和簡雍所猜測的那樣,幽州方面的事,劉儉確實都做了布局。
張飛離開了幽州,劉儉決定讓麴義以及高覽兩個人去幽州負責執掌軍事。
有這兩個人在,想必幽州本地也不會出什麼大的亂子。
其實對於返回幽州鎮守的將領,劉儉一開始是有過猶豫的,他覺得公孫瓚是一個比較適合的人。
但是後來想了一想,劉儉還是把這件事給否決了。
公孫瓚在某些事情上的處置方法太過激進,而且遼西公孫氏幽州的聲望太過響亮了。
公孫瓚這個人又有些傲氣,他若是返回的幽州,保不齊今後還會惹出什麼事來。
再說,公孫瓚在名義上還是自己的師兄,怕是他再恃寵而驕,到時候幽州本地人沒有人敢對他怎麼樣,他更容易得意忘形了。
思來想去,還是讓麴義和高覽兩個人回去比較穩妥一些。
而就在這個時候,陳倉那邊傳來的消息,徐晃已經攔住了想要逃回涼州的胡軫,還有很多意圖通過陳倉返回西涼的逃竄軍士,並派人將他們押送回了長安。
聽聞胡軫被生擒,劉儉就知道,關中這面的大局就算是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