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明朝擎天一柱> 第151章 七旬老將周尚文

第151章 七旬老將周尚文

  第151章 七旬老將周尚文


  原先王道秋的想法是溫和的進行社會改革,一點一點的解決問題,避免社會的巨劇動蕩。但剛才他聽了老丈人的話后,他明白了,任何趴在人民大眾身上吸血,過著神仙般生活的舊勢力,他們都是不會甘心放過老百姓這個血袋的。


  而且他們勢力之強,足以把你那些所謂的溫和社會改革,變成一個個的笑話。所以對於那股邪惡的舊勢力,正確的方法是消滅,而不是妥協。


  明白了這些,王道秋也就將自己的人生大目標,由扶明而改成了滅明。用武力消滅種華大地上的封建勢力,消滅帝制,將種華建設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民主法制的國家。


  認清了現實,知道視在的種華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而是跟某大國三四線小縣城一樣,是被一個個地方權貴把持的利益地盤。在這個地盤裡賺錢的生意,永遠都只能是那些地頭蛇的代理人經營,而輪不到什麼外地商人。


  既然所謂的招標不可能公平,有資格經營各地漕關碼頭的,只能是各個地方勢力在前台的代言人。王道秋對那招標也就沒了興趣,打算明天把這事交給司禮監呂方,讓呂方以皇帝的面子,讓那些地方勢力多吐出些來。


  放棄了漕關那一幻想,接著王道秋他讓老丈人沈一石,去聯絡沈一石那些長三角巨富朋友,議價那些皇宮特供商品的冠名權。


  第二日王道秋入西苑,以自己的頭腦簡單向嘉靖帝請罪,而嘉靖帝在聽完王道秋的話后,他雖也有些失望,但聰明如他,也接受這個現實。


  於是王道秋話一說完,嘉靖帝也沒做什麼思考,就說道:「王卿啊!既然如此,那漕關經營權的事,你就不要管了,朕讓呂方去找那些人談。還有你剛才所說魯王之事,王卿啊!魯王雖有些頑皮,但念其年幼,又是朕的骨肉至親。朕希望你此次去山東,不要與他有什麼衝突。王卿,朕的話你聽得懂嗎?」


  「是,陛下,臣遵旨。但陛下,就目前情況看,此次山東賑災所將遇到的阻力,肯定會很多,臣手裡若沒有一支可靠的武力,是彈壓不住地方的。所以臣請陛下下旨讓錦衣衛調一隊校尉,跟隨臣去山東,司禮監在山東的鎮守太監,也要在賑災期間聽命於臣。另外臣還想去宣大招募千名邊軍,跟隨臣去山東,以防有歹人在非常時期,妖言惑眾犯上作亂。」


  司禮監和錦衣衛都是嘉靖帝的心腹,讓這些人去,嘉靖帝倒是放心。同時每次大災最怕的就是民變,調一千邊軍去鎮場子,那也是應該。


  王道秋的要求非常合理,於是嘉靖帝一聽完,仍是沒什麼考慮的就答應了,他還讓王道秋執聖旨,自己去宣大選兵。


  得到嘉靖帝的聖旨,當天王道秋就在宛平縣上船,沿永定河去了宣府。第二日一早,王道秋在宣府總督衙門,見到了此時的宣大總督翁萬達。


  翁萬達,字仁夫,號東涯,廣東潮州人,明朝中期名臣、詩人。他出身寒門,為嘉靖五年進士,青年時期為戶部屬吏,中年時在廣西任職,以在任征南副史時打服安南而聞名,晚年他就在北方,對戰蒙古人。其歷任廣西梧州知府,征南副史、陝西布政使,陝西巡撫,宣大總督,三邊總督、兵部尚書等職。


  翁萬達兼備文武才略,被嘉靖帝稱為「嶺南第一名臣」,張居正曾評價道:世宗朝邊臣,僅僅翁萬達屈一指焉。《明史》中對他的記載為:嘉靖中,邊臣行事適機宜,建言中肯寂者,萬達稱首。


  翁萬達威名之盛,即使是在異邦也是大大有名,如在泰國,他就被譽為「英勇大帝」,立廟祭祀多達百餘處。其家鄉潮汕人將翁大達與陳北科、林大欽並稱為「湖汕三傑」。


  大明嘉靖二十六年,這年翁萬達四十九歲,正是男人的黃金時期,身體剛開始走下坡路,智商卻正處於巔峰。


  王道秋見到翁萬達的時候,翁萬達給王道秋的感覺不是太好,這人精瘦精瘦的,膚色暗紅,尖嘴猴腮看著有些像只猴子。尤其是那一身官袍穿他身上,完全撐不起來,就像一件長袍掛在衣架上似的。 翁總督的形象是差了點,但他那赫赫威名,王道秋還是尊重的。於是一見到翁萬達,王道秋就口稱前輩,禮數絕對的恭敬。


  而翁萬達心中雖對王道秋年僅十八歲就官居從一品,有些不爽,但在面上他還是給了王道秋以充分的尊重。在王道秋向他宣讀了聖旨后,他也是積極配合,並稱其手下的兵,以大同那邊的兵最悍勇,建議王道秋去大同選兵。


  在王道秋同意去大同選兵后,翁萬達又讓親兵,將正在此要糧餉的大同總兵周尚文給叫了過來。


  經過翁萬達的介紹,王道秋和周尚文認識,並在第二日一早,跟隨周尚文一起從宣府押送著糧餉去大同。


  騎馬並肩走在路上,聽周尚文介紹著沿途的風景和那些傳說,王道秋突然就想起了,曾經在西苑裡看到過的,一篇有關於御史彈劾周尚文的奏章。於是他向身邊的周尚文說道:「周總兵,不瞞你說,本官雖與你初識,但本官對你印象極好。可是本官司值侍中,與司禮監一同幫陛下批紅。前不久本官就在送給陛下批紅的奏摺里,看到了御史彈劾你的奏章,說你每次出戰都不出全力,至少會留一半的兵力在城內,這是怎麼一回事啊?」


  「什麼?王大人,末將被御史參了?是不是那個姓楊的?王大人,末將冤啊!不敢瞞大人,末將每次出戰,確實都會留一半的嫡系親信在城裡,但末將這也是沒辦法啊!韃子都是騎兵,動作迅速,出城野戰一不小心,就會被韃子騎兵截斷後路包圍起來。而如果末將不留自己的親信力量在城內,那一旦末將在城外被韃子包圍了,誰會來救末將啊?所以大人,末將每次岀城作戰,都只帶一半兵力出城,留一半兵力在城內接應,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否則恐怕末將,早就為國捐軀了。」


  周尚文成化十一年生人,一生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五個時代,自幼讀書,粗曉大義,十六歲時他襲父職任指揮同知。明武宗時他守衛黃河渡口,抵禦安化王朱窴鐇叛亂,後任涼州副總兵,為人多謀略,擅長騎射,有飛將軍之稱。


  再後來他又升任寧夏總兵官,山西總兵,自從軍五十多年以來,他一直戰鬥在西北,山西的邊防前線,屢立戰功,今年都七十三了,可還要……!可憐啊!

  明白了周尚文每次出戰,都要留一半兵力在城內的原由,王道秋有些歉意的對周尚文說道:「周總兵的苦衷本官知道了,本官也會將此事如實稟報給皇上。另外周總兵以後若有什麼苦楚,也可通過大同鎮守太監或大同錦衣衛百戶所,傳給本官。記住了,內侍大臣與邊將相勾聯是死罪,所以你我以後的交往,一定要放在明面上,以公事的形式。這一點,萬望周總兵牢記。」


  「是,末將明白了。哎呀王大人,末將一個粗鄙武夫,又是與王大人初識,王大人就待末將如此之厚,末將真是不知道該如何感激了。這樣吧王大人,這次末將押送的餉銀有二十二萬兩,末將拿十萬兩出來,以助大人去山東賑災吧!」


  說著這些話,周尚文就向王道秋露出了,那個大家都懂的表情。一看周尚文這個表情,王道秋也懂了周尚文所說的,十萬兩以助大人去山東賑災,這話是什麼意思。


  於是王道秋此時對這個周尚文有些不喜了,但考慮到這些邊將朝中無人的凄慘,王道秋還是壓住自己的情緒,平靜的對周尚文說道:「周總兵,本官願意結交於你,願意幫你,那是看你都年過七旬了,你完全可以致仕,或者讓朝廷給你安排個閑職去享輕福。但你卻仍願意戰鬥在這邊防一線,為國守關。」


  「老將軍忠心可嘉,王某佩服,王某不想我大明邊將一片忠心,到頭來卻流血又流淚,因此願進一份綿薄之力。如果是為了那些金銀,本官不會搭理你,畢竟比你有錢的人多的很。好了,知道你們這些邊將,上面沒人的苦,這次我不怪你。但若有下次,那周總兵以後咱們橋歸橋,路歸路,就此陌路。」


  王道秋說話的時候語氣不重,非常平靜。但十六歲就襲職指揮同知,今年己年過七旬,在官場中混了五十多年,人老成精的周尚文知道,王道秋不是在做戲清廉,而是真白幫忙,不喝兵血。


  明白了這些,七十三歲滿頭白髮的周尚文坐在馬上,滿臉悲苦的向王道秋抱拳,哽咽著說道:「我大明能有王大人如此良臣,那是何其之幸啊!老夫代我大明邊軍,向王大人致敬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