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一百九十章奇葩大明秦王一脈
第193章 一百九十章奇葩大明秦王一脈
嘉靖帝要收拾西安秦王一脈,這也是王道秋想要做的。於是接了嘉靖帝的這個任務,王道秋當晚就沒有回家,而是留在西宛內的案牘庫,查看大內密檔里,有關於這大明秦王一脈的皇家記錄。
不看不知道,一看王道秋是直呼精彩。這大明的第一代秦王朱樉,為馬皇后的次子,在朱元璋的二十多個兒子里,他排老二,而且還是嫡子,江湖地位僅次於當時的太子朱標。
因此朱樉后被封秦王,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因為唐太宗李世民,而無比尊重的王爵。洪武十一年他就藩西安,正式開始他的秦王生涯時,他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藩」。
翻看當時這位手握大明西北兵權,身份顯赫的親王履歷,首先吸引王道秋的就是朱樉的婚姻。
朱樉的王妃,就是元末蒙古名將王保保的妹妹觀音奴,即武俠小說巜倚天屠龍記》里趙敏的原型。她名字也只與一代賢后,最著名的鮮卑女人,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的小名觀音婢,相差一個字。
朱樉與王保保妹妹觀音奴的婚姻,明顯是大明用來安撫王保保的一樁政治婚姻。於是在王保保死後,這樁政治婚姻失去了實用性后,朱元璋又將自己老戰友,大明開國元勛衛國公鄧愈的女兒冊為秦王次妃。
不過當時老朱還算是給了死去的王保保,一點面子,他雖把自己老戰友的女兒,冊封給朱樉當妃子,但卻並沒有廢黜王保保妹妹,觀音奴的秦王正妃的名份。不過這從以後看來,卻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朱樉死後,作為朱樉的正妃,這個女人是被大明朝廷,強塞進秦王墓里,活活殉葬的。
至鄧愈的女兒被朱元璋冊為秦王次妃后,秦王朱樉和鄧氏這兩個都有牛逼爹的官二代,臭味相投,算是妖到一塊兒去了。
這兩垃圾自從成為夫妻后,在秦王封地里欺男霸女,無惡不做不說,甚至還狂到鄧氏穿皇后的服飾,朱樉睡五爪龍床。熟悉點歷史的人都當知道,五爪龍乃天子專用,藩王只能是四爪的。
於是朱元璋得知此事後,是龍顏大怒。當即下旨斥責朱樉「僭分無禮,罪莫大焉」,並將鄧氏賜死。
這麼一來,從此以後朱樉就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常常通過濫服藥物來壓抑心情。由此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朱樉的脾氣越發古怪、喜怒無常,經常一言不合就殺身邊的宮人,且他殺人的手段極為殘忍,追求的就是一種變態的快感。
朱爽這麼一搞,弄得他秦王府上上下下是人人自危,每天為自己的小命擔憂。最後終於是有人受不了這種隨時可能沒命的壓力,選擇了鋌而走險,在朱樉愛吃的食物內下毒,將其毒死。就這樣第一代秦王朱樉在洪武二十八年,四十歲的年紀領了盒飯。
朱樉死後,因為他生前的種種倒行逆施,朱元璋氣的在自己這個兒子的祭文上,直接寫:「朕有天下,封建諸子,期為藩屏帝室,爾樉,年次東宮,首封於秦。自爾之國,並無善稱,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內,貽怒於天。屢嘗教責,終不省悟,致殞厥身。爾雖死矣,餘辜顯然,特收爾存日所造罪惡,列款昭諭,爾其聽之。」
一個父親,自己兒子被人毒殺,死於非命,他還認為是自己兒子死有餘辜,可想而知當時對於朱樉這個兒子,朱元璋內心是有多麼的痛苦和失望。
朱樉死後,他的長子朱尚炳承襲王爵。後世文人把朱尚炳,描繪為朱樉次妃鄧氏的兒子。但王道秋認為,這肯定又是那些後世文人的民族情結在做怪。畢竟朱樉的正妃是蒙元最後一位名將王保保的妹妹觀音奴,是蒙古人。
所以大明的第一藩王王爵,最後由蒙古人的兒子來繼承,這個事情,那些文人們的玻璃心,接受不了。於是他們就因為朱尚炳後來,將嗣封秦王正妃的謚號「愍烈」,在朱元璋死後,轉賜於了朱樉的次妃鄧氏,就說朱尚炳其實是鄧氏的兒子。說如果朱尚炳不是鄧氏的兒子,那他為什麼會把秦王正妃的謚號,轉給鄧氏?
對於這些文人所謂的證據,王道秋也是無語。拜託,這算什麼狗屁證據啊?那朱尚炳他是大明的秦王,他的所作所為不會以人倫常理當標準,而要以政治需要為主。
鄧氏是朱元璋老戰友衛國公鄧愈之女,根紅苗正。而王氏是大明開國之初最大敵人蒙古統帥王保保的妹妹,她之所以能成為秦王妃,那是大明政治的需要,是用和親的手段籠絡那王保保。
對比一下王氏與鄧氏的岀身,你說朱尚炳認誰當媽,他自已能更根紅苗正?更況且王氏是蒙古人,而鄧氏是漢人,這裡面還有血統的問題。
所以王道秋認為,朱尚炳後來之所以,要暗著給人這種誤會,這就好比後來朱棣把自己掛在馬皇后名下一樣,這一切都是政治需要。更何況人朱尚炳,可從來沒公開說過他自己,是鄧氏的兒子。 而且在大明《太祖實錄》里,明確寫明朱元璋當時冊封朱尚炳為秦王世子時,聖旨上的話是這樣的:「親王嫡長子年十歲,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
朱元璋的這道聖旨,就很明白了寫明朱尚炳在他十歲,被冊封為秦王世子時,朱尚炳當時的身份是秦王朱樉的嫡長子。嫡長子,什麼是嫡長子?要知道在封建社會,正妻所生的兒女才叫「嫡」,小老婆生的叫庶出。所以如果朱尚炳是鄧氏這個秦王次妃所生,那他怎麼可能是「嫡長子」?
更何況,鄧氏嫁給鄧樉不久,就因為穿皇后服飾,跟朱樉一起肆虐境內,貽怒於天,而被朱元璋下旨給賜死了。
所以從以上事實講,這朱尚炳就是蒙元名將王保保的外甥,他是蒙古母親的兒子,這點不會錯。
說完了第一代,第二代秦王,往下看最吸引王道秋的就是秦王一脈大宗絕嗣的問題。比如永樂二十二年四月,當時的秦王宋志搄薨,賜謚曰「僖」,年僅二十一歲,沒有留下兒子。
而不幸的是,秦僖王他不但自已無嗣,他還是他老爹秦隱王唯一的嫡子。於是關於秦王一脈的繼承問題,朝廷被迫動用《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條款,讓秦隱王的庶長子朱志均,由渭南王進封為秦王。這也就是大明秦王一脈,大宗的第一次絕嗣。
搞笑的是這位朱志均撿了個便宜,由郡王晉為親王,可他這個秦王僅做了兩年,就於宣德元年十月薨,年僅二十四歲,賜謚曰懷。更為悲劇的是這位秦懷王,與他的上任秦僖王一樣,也沒兒子。於是他老爹秦隱王的庶次子富平王,得以再次「兄終弟及」,進封為秦王。是為秦王一脈第二次的大宗絕嗣。
然後到弘治十一年六月,當時的秦簡王朱誠泳薨,他同樣沒有兒子。於是自秦懷王七十多年後,秦王一脈再次出現大宗絕嗣的尷尬場面。更悲的是秦簡王朱誠泳,他唯一的弟弟朱誠河,還死在了他的前頭。於是大明《皇祖祖訓》里的「兄終弟及」,只能推到他的堂兄弟那一脈。由秦簡王朱誠泳的堂侄臨潼王,來繼承秦王封號。
大明秦王一脈到嘉靖二十三年時,四十七歲的秦定王薨,而這位秦定王他也沒留下兒子。於是大明秦王一脈,第四次大宗絕嗣。
而這回秦王一脈大宗絕嗣問題比上三次更大了,因為秦王一脈前兩次大宗絕嗣,還能「兄終弟及」,第三次大宗絕嗣還有個堂侄。而這一次秦定王的大宗絕嗣,別說兄弟了,連個堂侄都找不到。因為秦定王的兩個兄弟,不但早死了,而且他們也沒留下兒子。這也就是說秦定王死時,他別說兄弟了,連侄子也沒有。
於是大明朝廷最終在無奈之下,在秦王一脈活著的男丁中,根據傳承親疏,選中了一個名叫朱懷埢的鎮國中尉,來繼承秦王這個王位。
明制,皇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為王世子,其餘諸子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為郡王世子,郡王其餘兒子為鎮國將軍。然後就這樣嫡長子繼承老爹爵位,其餘兒子一代代遞減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現在大明秦王一脈,要由家族中一個鎮國中尉,來繼承秦王的爵位,你就說這秦王一脈,他是有多悲吧?更搞笑的是這個鎮國中尉朱懷埢的老爸,奉國將軍朱惟燫還在世。於是這個朱惟燫就鬧事,說他兒子的位子應該是他的,應該由他來襲封秦王。
不過嘉靖帝和大明朝廷,在這種事上一直恪守的原則就是「我沒有給,你不能要。」
於是關於這段,《明世宗實錄卷三百十二》,是這麼記載的:「乙未,敕故秦定王惟焯從侄懷埢管理府事,待終喪襲封。……,懷埢自請主喪,而以管理讓其父惟燫,得允。惟燫因是遂請進封,禮部奏覆非例,詔不許,敕惟燫歸本府,還所降敕。」
看到這一段,王道秋高興了,現在這秦王一脈是父子爭位啊!這很好,這很好!看到這裡,王道秋心裡也有了對付秦王一脈的主意了。
畢竟這秦王一脈,由於四次大宗絕嗣,現在這爵位都到了由一個鎮國將軍和一個鎮國中尉,在那兒父子相爭了。在這種情況下,王道秋就不相信,秦王一脈中的那些旁支郡王,鎮國將軍、奉國將軍、輔國將軍,會沒有想法,會不想去爭一爭那個親王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