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明朝擎天一柱> 第248章 二百四十六章暹羅人民的老朋友

第248章 二百四十六章暹羅人民的老朋友

  第248章 二百四十六章暹羅人民的老朋友


  王道秋一戰而擊潰莽瑞體二十萬大軍,此一戰其實被明軍炮火轟死的緬軍並不多,滿打滿算有個萬把人就了不起了。


  可實際上此戰緬軍在湄南河兩岸,足足撲街了七萬多人,大部分都是被大象、被自己人互相踩踏而死的。


  畢竟莽瑞體這次二十五萬大軍,除留了幾萬監視暹羅軍隊外,其餘的都擺在了這湄南河兩岸,準備殺雞用牛刀,用絕對的兵力優勢,幹掉王道秋的這二萬明軍。


  可奈何他不知明軍大炮的厲害,他的軍陣隊形擺的太密集了,而王剃頭又太壞了,太不講武德了。


  結果大炮一轟,上千頭大象受驚四處奔逃,帶動緬軍步兵這一片大亂。站在軍陣外圍的人還好說,扭頭撒開Y子趕緊跑入後面的熱帶雨林,就能活了。而站在軍陣中間的那些人,可就悲催了!這不,湄南河兩岸他們躺那兒了,這一輩子也就這麼過去了。


  王道秋以一場零傷亡,擊退敵方二十五萬大軍,斃敵七萬的赫赫戰功,兵臨暹羅首都城下。


  其實王道秋剛才單方面屠殺莽瑞體的戰鬥,暹羅君臣都站在城頭在看呢!不過他們離得遠,再加上炮火騰起的煙霧,具體的交戰場面他們也沒看清。只見得明軍那艦船上密密麻麻的火炮,不斷閃著火光轟的湄南河兩岸,是一片火光硝煙,和緬軍那如螞蟻群被搗了蟻巢般的四處奔逃。


  明軍那炮火太猛了,聲振於天,嚇的站城牆上的暹羅君臣是瑟瑟發抖。他們都擔心明軍會見財起意,拿炮轟他們。畢竟這大城裡,可有他們暹羅王朝二百年的財富積累。


  暹羅君臣們擔心著,王道秋的艦隊也到了他們的城下了,派翻譯去接洽。暹羅君臣一知道是這兩年,大明的頂流頭條六元及第,王剃頭王道秋來了。他們立馬嚇得也生不岀,要什麼擺擺架子,提一提國格的念頭,全部君臣出城迎接。至於明軍會不會乘機攻城嗎,那就只能指望王剃頭的人品了,畢竟他們就是關著城門,也經不起明軍的炮火啊!

  看到暹羅一眾君臣,在一陣吹吹打打,紅旗招展中岀來了。王道秋也穿著他那身非常騷包的腓紅織金蟒袍,腳踏盤龍靴,下了船。


  說實話在暹羅這種離赤道只有十幾個緯度,天天都是大夏天的地方,王道秋是真不想穿蟒袍的,太熱。但是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沒一身罩得住的行頭,你憑怎麼讓暹羅君臣相信,你是狗大戶呢?


  下了船,王道秋很快就迎上了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特,這是一個在整部世界歷史上,都算是無比悲催的一國之君。他有才華,更有帶著全家一起向敵軍衝鋒,甚至陣前和小年輕緬王莽瑞體,大家一對一騎大象單挑的勇氣。


  可在原歷史時空,他憑據守堅城,堅壁清野的戰略,逼的緬王莽瑞體知難而退。只是他底下的兩個兒子蠻撞,看緬軍撤退,就帶兵想追著緬軍屁股後面,來個敵退我追。


  結果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摩訶.查克臘帕特兩兒子的勇敢,就成了笑話,兩小子雙雙戰敗被俘。後來摩訶.查克臘帕特為了贖回兩兒子,才被迫向莽瑞體低頭賠款。


  等過兩年,莽瑞體吸取第一次無功而返的教訓,拖上攻城的大炮過來,讓摩訶.查克臘帕特再無堅城可守后,摩訶.查克臘帕特也就宋徽宗,全家被緬王莽瑞體擄去緬甸為奴了。 評良心說,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特,他在君王圈裡,算是個有為的君主了,至少他有勇氣面對強敵,勇敢衝鋒。


  但他時運不濟啊!他接手時的暹羅,已立國二百年,按我們種華的講法,己立國二百年的王朝,他就像一個己活了七十多歲的老人,這時候他身上莫名其妙就是各種病,而且還是醫療手段沒法斷根的那種,接下來就是等死了。


  摩訶.查克臘帕特接手的暹羅,就是這樣。立國二百年,國內那既得利益階層,經過二百年的培養發展,他們已經強大到足以讓這個國家,失去任何變革的可能。君王可以換、大臣可以換,唯有既得利益階層吸血的權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於是摩訶.查克臘帕特就悲慘了,最後只能是與暹羅既得利益階層一起,被莽瑞體大軍的屠刀收割,暹羅暫時亡國。


  沒有任何大過錯,又有能力又有男兒的勇氣,最後卻混成了個宋徽宗的下場。王道秋也是深深同情這個摩訶.查克臘帕特。因此在雙方見面后,儘管因為大家語言不通,沒法直接交流。但王道秋還是給了摩訶.查克臘帕特,一個王的尊重,並沒有因為對方現在落難,就在人家面前傲慢。


  在你發達的時候,與你一起吃喝的人,那叫酒肉朋友。而在你落難的時候,能伸岀援手,並尊重你的人,那叫兄弟。


  於是王道秋的態度,很快就贏得了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特的好感。經過雙方几天的接觸,摩訶.查克臘帕特堅定的表示,一定會籌措國禮,今年去大明祝賀嘉靖帝的四十二萬壽。


  他還將湄南河在曼谷灣入海口的一萬六千畝土地,送給大明建雙方的自貿港。允許大明商隊在暹羅自由經商,自由租憑房舍商輔,給予在暹羅的大明商人,以絕對的人身安全保護。


  摩訶.查克臘帕特給的政策這麼優惠,王道秋也投桃報李,拒絕了暹羅這次要送給大明的三十萬兩黃金軍費。並將此次大敗緬軍的所有戰利品,都留給暹羅擴充軍備,還無償向暹羅贈送明軍制式軍刀五千柄,強弩三千把。


  同時王道秋還與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特,簽訂了雙方長久經濟合作協定,保證每年向暹羅購買不少於五百萬石的大米,以充實暹羅的財政。


  一場賓主盡歡,大家都得到了利益的友好交往之後,摩訶.查克臘帕特含著眼淚在大城湄南河碼頭,送別王道秋。


  等王道秋走後,他還下令在這王道秋離開的碼頭,立石碑鐫刻王道秋這次對暹羅的挽救,讓暹羅後世子孫永永遠遠記住王道秋,對於暹羅的大恩大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