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匆匆北行
第317章 匆匆北行
大旱兩個月,一場四個時辰的連綿細雨,立刻將之緩解。
畢竟是由神通法力催動,全縣二十餘口幾近乾涸的井直接半滿,湖澤小溪亦開始潺潺流水,互相連通。
不僅如此,還有枯木逢春之景。
老樹、枯草,自不必提。
田壟里竟然重新長出青綠秧苗,孩童赤著腳在踩水玩,那些爬出來透氣的泥鰍大軍,被逮個正著。
不下雨就沒有莊稼吃,雞鴨魚豬更是如此,而今終於下雨,若再有肉食吃,那就更加喜人了。
「道長,雨彀了!雨彀了!再多,又壞了禾苗,反為不美。」
陸縣令開口。
此刻,他里裡外外徹底被雨水打濕,看起來卻異常高興,但還是不忘理智,提醒孟凡可以將神通收了。
不愧是龍神……
如此大旱,一場雨就將之解了,倘若一心為民,該有多好?
非要作死試探,過不久多久便要祭了貧道的五臟廟。
念頭急轉,孟凡再度拍擊法牌,只見霎時間,雷收風息,雨散雲收,闔城百姓滿心歡喜,有老人一邊稱讚,一邊把他當成神仙來參拜。
不過,怎麼也跪不下去。
道人只向天地、父母、師長行大禮,哪怕看到君王,也不必叩拜,故而孟凡也不喜歡別人跪他。
「道長功德無量,不僅求雨靈,若要晴,頃刻間萬里就無雲……」
聽著縣令的恭維,孟凡並不居功自傲,一邊收拾法壇,一邊與鄧天君、淮水龍神交流。
前者明說,往後若要祈雨,直接開壇傳訊給他,不必再過問普化天尊,雷祖已經降下旨意,往後自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四部隨時聽令行事。
後者分明陰鷙、淫邪,而今卻裝得格外好客,殷勤邀請孟凡前往水府,說是自身瀆職,要自罰三杯。
對此,肯定是口頭答應下來,先將這傢伙給穩住,確保後期計劃能夠不出差錯,而後說自己要進京面聖、講道,等解決完此事,再去水府見識一番。
淮水龍神聞言,不疑有他,認了這個晦氣,一邊思索該送多少禮物才能揭過此篇,一邊朝著水府飛去。
四爪蛟龍?
看著雲霧中飛騰的巨獸,孟凡暗暗皺眉,如此道行的老蛟,怕是可以橫擊真龍,但旋即又鬆開,修為越高,肉質越好,各種神效便愈多。
至於如何炮製?
目光投向下方的陸縣令。
如今,有胥吏已經搭起了棚子,給老人家熬熱湯暖身子,要是因為這場雨受了風寒,反而不美。
「不必言謝,護持一方平安,是道人職責所在。」
「況且,百姓與官吏皆心思赤誠,即便沒有貧道,亦能感動上蒼,實非我一人之功。」
袖袍一甩,將眾法器收入洞天空間以後,孟凡從高台上飛下,先一步開口,堵住了縣令想說的話,亦安撫萬民,使之莫要客氣。
道,為國教。
昔年天皇主持完封禪大典,率領儀仗經谷陽縣,特意前往老君廟拜見,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
既然是道門中人,遇到此等不平事,於情於理,都應該出手搭救。
就這樣,此事稍稍平息。
孟凡應邀在此小住一晚,將供奉過神明的祭品,分發給一眾百姓。
古之分祭祀之肉者,為太宰。
按理說,地方祭祀是由縣尊主持這項儀式,但孟道長對全縣有大恩,這項殊榮毫無爭議地落在了他頭上。
當然,這跟偷貢品吃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屬於光明正大、符合華夏禮儀的事情—— 在上古先秦時,周天子就經常賞賜胙肉給諸侯,叫賜胙。
就這樣,歷朝歷代都有胙肉之賜,每當皇帝祭祀完祖先、神靈之後,就會把肉分賞下去,也算是對臣子表明寵信、認可的象徵。
類似於神靈享其精,凡俗食其味。
每一粒糧食、每一塊肉都來之不易,絕不允許被浪費。
「敢問明府君,縣內有多少人因此而死?」
「唉,三名嬰孩,十二位老者,後來我將全縣車馬派出,將體弱多病的百姓,全部運到了鄰縣安養。」
「此事罪在淮水龍神,斷然不可就這麼放過它。」
兩人各手持一碗肉湯,席地而坐,在曠野一角密謀著。
縣令追問道:「道長打算如何?」
「貧道奉師命進京面聖,明府只需寫一道闡明情況的奏書……」
情況並不複雜。
三言兩語后,陸縣令當即表示他這就提筆揮墨,痛斥淮水龍神惡行。
同時,孟凡也請出城隍。
不久前,這位道友也算證明了清白,雖然新廟沒有了,但百姓也不會恨祂,逢年過節小祭一番,出門行走也會來上柱香。
「理應如此。」
應了一聲后,城隍同樣開始伏案書寫,畢竟真正降雨前與縣令交流時的那番大實話,可是徹底將淮水龍神得罪死。
而今孟凡有意牽頭,藉助人道大勢將其剷除,簡直是大好事!
得了兩道奏摺,孟凡心滿意足,決定連夜離開,不再中途做任何逗留,直接前往帝都長安。
臨走前,他從腰間摘下一塊法牌,掛在城隍廟正殿房樑上。
【護教天尊王靈官】
為避免淮水龍神察覺到什麼,行報復之舉,致使悲劇發生,孟凡先將一塊法牌留在此地,等領了聖旨,回來斬龍時,再將其收回。
內蘊王靈官一絲法力,可以溝通天界本尊,誰敢屠戮百姓,誰就得死,要知道,這位可是玉帝的御前大將,專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有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之說。
如此,孟凡將肉湯一飲而盡,馭使地脈氣息,以接近縮地成寸的手段,繼續朝著西北方行去。
……
星夜兼程。
三日後,終南山橫與眼前。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眼下作此詩的王維尚未出生,孟凡走在谷幽雲深的名山之中,呼吸之間,有靈氣在口鼻遊走。
一處道家福地。
與茅山一般,自上古先秦就有高人在此修行,但眼下並未成為全真一脈的祖庭,因為這一脈尚未崛起,得等到金元時代,才會打出天下玄門正宗的名號。
故而,在此清修的人,要麼是喜愛賞景的達官貴人,要麼是集各家之長的散修隱士,偶爾有幾處精氣濃郁的靈田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