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宋末:我要做中興之主> 第322章 人心浮動

第322章 人心浮動

  第322章 人心浮動

  若論忽必烈最信任的朝廷重臣,朝野內外皆說阿合馬。


  有察必皇后陪嫁奴隸出身,中統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次年領中書左右部兼都轉運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書平章政事,后遷任宰相。


  凡二十餘年,榮寵一日無衰。


  只今天,阿合馬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惶恐不安已經流露無遺。


  「叔父。」別都魯丁說道:「陛下駕崩,太子繼位,我等必然死無葬身之地。」


  阿合馬暴躁地說道:「休說無用的話。」


  從開始,真金就看不慣他,甚至當眾抽打他,如今更不讓他插手忽必烈後事,真是一點面子都不給堂堂大元宰相留。


  而監國的真金不斷清除他的黨羽,無不展露太子的決心——登基之日就是清算之時。


  別都魯丁說道:「事到如今,走為上策!」


  「普天之下,何處容身?宋國視我為害民之賊,投宋實乃自投羅網。」阿合馬說道。


  「還有一個選擇。」別都魯丁說道:「阿難答。


  濟南失守,全軍覆沒,此事十分蹊蹺,雖無證據,但十有八九他是罪魁禍首。


  此時他駐足京城,名義上是守孝,實際上是看有沒有機會,說服他一起離開,去西北之地。」


  「何其蠢也。」阿合馬不屑地說道:「野心昭昭卻把大軍放在真定,但有變故,鞭長莫及,三兩軍兵可擒殺也!」


  「說服他匯合大軍,一起回西北,如今局勢,朝廷只能安撫,絕不敢出兵攻殺。


  叔父投其羽翼之下,可高枕無憂,說不得還能得到重用。」別都魯丁說道。


  阿合馬腦筋急轉,思考了一陣,發狠道:「自從李德輝調任川蜀,安西王相久缺,或者我可任此支。


  其地有山陝夏隴西,民數百萬,軍二十萬,輔以理財,未必不能靜待天時。」


  阿難答承襲安西王位,控制的地盤包括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河套地區,這些地方佔領的早,治理的好,人口稠密,經濟不差。


  所以歷史上,阿難答光明正大參與皇位之爭,雖說最終失敗被殺,但歸根結底還是實力給克他午足夠的底氣。


  阿合馬做了決定,連夜去找阿難答,見面就一句話,濟南之事暴露,再不走死無葬身之地。


  阿難答大驚失色,立刻和阿合馬一家潛逃出城。


  只要南下真定和大軍匯合,他就可以保證自己安全回到老巢去,除非真金不顧大敵在側而掀起內戰。


  真金得報后,發了一陣脾氣,卻只能捏著鼻子忍下這口氣。


  本來舊皇駕崩新皇尚未登基之時,最是人心惶惶,駐紮真定的大軍忽然離開,周邊各地更是驚慌。


  大名府校場大營里,數千本地漢兵各持刀槍挺立,不知道會以為他們要出城尋宋軍廝殺,但是看到堆在前面的一堆屍體,顯然並不是如此。


  萬戶王著說道:「兄弟們,韃子氣數已盡,正是恢復漢家正統之時,隨我誅殺韃官,撥亂反正!」


  「殺~」軍兵呼喝響應。


  撥亂反正什麼的只是借口,其實還是免除本地兵災,並且過上宋國的好生活。


  大名府達魯花赤石天麟聞訊,立刻點起千五百蒙古兵前往彈壓。


  以漢人為達魯花赤,可見石天麟恩寵之深,當然,他值得如此。


  蒙哥六年,遣石天麟出使海都,被拘留扣押,後來那木罕被劫持就是住在石天麟家。


  石天麟與海都的近臣親近,以宗親恩義,及臣子逆順禍福之理遊說海都,保住了那木罕的小命,一直等到真金西徵才得回國。 忽必烈喻之以蘇武,極盡恩寵,因國事艱難,委以大名府達魯花赤。


  這種時候,也只有這種人才有死戰到底的決心。


  只是尚未到校場,就見三朵煙花躥上天空,不一刻信使來報,城外的三千宋軍開始攻城。


  裡應外合,千五百蒙古兵驚懼,四散而逃,只眨眼的功夫,石天麟周圍只剩下三二十兵。


  即便如此,石天麟還是攔住了王著,呵斥道:「爾受國恩,領萬戶之責,不思盡忠職守,卻起兵造反……」


  「啰嗦!」王著打斷石天麟,道:「你我堂堂漢家男兒,無可奈何而委身韃虜便也罷了,今日王師至城下,不改邪歸正更待何時?」


  石天麟還要再說,王著已經揮舞銅錘殺了過來。


  曾經在益都時,他鑄造了銅錘想要刺殺阿合馬為國除害,只是未得機會,於是這柄銅錘便成了他征戰沙場的武器。


  石天麟年老體衰,一個照面便被錘破了腦袋,大名府官吏逃的逃降的降,宋軍進城全無阻礙。


  爆發內訌的僅大名府一例,但是主動聯絡宋軍獻城的有十多個。


  忽必烈駕崩,人心浮動,多有對大元失去信心的。


  此時,忽必烈的第一輪法事已經結束,和尚道士們趁著休息的時間聚在一起。


  張宗演湊到全真教第十一任掌教張志仙前,打了個稽首,道:「貧道天師道張宗演見過張真人,掌教可否一敘?」


  兩人是第一次見面。


  當初尹志平去陝西建祖庭,「時陝右甫定,遺民猶有保柵未下者,聞師至,相先歸附,師為撫慰,皆按堵如故。」


  全真教為元庭平定地方立下了汗馬功勞,奈何影響力過大被忌憚打壓,一日不如一日,教徒教宗都低調行事。


  若非給忽必烈舉行法事,南北兩大巨頭都不敢會面。


  客套了一陣,張宗演說道:「道門日益衰落,若再如此,只怕無立足之地。」


  「全真教在宋國已經毫無口碑,只得依託元國。」張志仙很無奈。


  一部小說,全真教在宋國人人喊打,道門跟著受牽連,信眾直降。


  「然而當前局勢,宋國必然一統中原,道門若不早做籌謀,只怕道統斷絕。」張宗演說道。


  「真人之意?」張志仙問道。


  「禍福相依,全真教已不可能投宋,當以此重獲信任,並往西傳教。


  元庭長存,全真不滅,元庭退往西方,道統猶存,若宋國至西方,自有啟用時。


  至於龍虎山,貧道欲分一部出海傳教,助宋庭穩定人心。


  只是此事須得貧道南歸,望真人襄助。」張宗演說道。


  張志仙考慮片刻,道:「全真教頗有信徒,可送道長南歸,只盼以後守望相助,共圖道門復興。」


  「理當如此。」張宗演應下。


  張宗演只是一個縮影,不少世家大族已經考慮送族人南下,以保證時代富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