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楚巴東郡
第489章 楚巴東郡
對於臨江萬餘守軍的連夜撤走,楚國也很有「默契」的沒有深追……
有銅鑼山阻隔,想直接從巴東行軍到巴西著實可不容易,通常來說,是要先南下江州,再從巴郡的中心江州北上去巴西地區的。
不過江州軍的話,豁出去行軍慢一些、體力消耗大一些,能夠翻山越嶺,而楚軍……這方面還真不行!
其實不只是江州軍,整個益州軍都是如此,算是源自於兵源地人口特長的兵種特性。
也是益州易守難攻的另一個原因!
除非是像歷史上鄧艾那樣,直接「偷渡」到綿竹——有一條直通城都、且沒什麼山勢的大道。
否則絕不是打進益州內部之後,益州的地利就消失了,甚至地利反而會更加明顯。
因為突破了那些真正的「絕路」,進入益州之內后,一些小山小脈,外來的軍隊難以行軍,而當地的軍隊卻只是「行軍不便」!
原本只是易守難攻,而進來之後,如果選的位置不好,被對方在山林中穿插偷襲,那就是己方既難攻也難守……
不過有法正、郭淮等一眾參謀在,顯然不會給嚴顏這個機會。
在之前「進攻」時,法正的用計令趙雲、黃忠等主要將領,都認可了他的能力。
法正在臨江的用計,可不僅僅是「虛張聲勢」或者「調虎離山」,而是一環套一環,將嚴顏的所有考慮都已經想到!
如果嚴顏當時追擊留守營寨、護送輜重離開的那兩個團,埋伏在山中的楚軍,會直接殺出來兩面夾擊,而之後山中驚鳥用的牛馬之所以被發現,也是故意留下線索,暗示敵軍斥候的結果。
嚴顏唯一的機會,就是不為所動,堅持十天左右,楚軍也只能從山裡出來——畢竟……真的沒有路!
之所以能夠成功,一來是法正深諳「難知如陰」之道,最擅長這虛虛實實的計謀,二來……也是因為楚國的壓縮軍糧足夠堅挺。
楚軍能夠隨身攜帶的乾糧,絕對比嚴顏想象中要長太多,在嚴顏的常識里,沒有輜重隊,只靠單兵攜帶的話,有個兩三天的軍糧就已經是極限,而楚軍的壓縮軍糧,用糖、油、鹽,以及打粉后的穀物,混合后壓制而成。
雖然吃起來只有熱量,沒有營養,無法支撐長時間的訓練或修鍊,但短時間內頂飽沒有問題,而且十分方便攜帶。
只要有水源,楚軍的單兵軍糧攜帶量,足以支撐半個月……
而在嚴顏退走後,穩固戰果的階段,郭淮也發揮出色,明明抵達巴東不久,卻迅速憑藉沙盤模擬,準確的判斷出適合固守的位置——其中好幾處,在楚軍前往時,都發現了江州軍暫時廢棄的隱蔽軍寨!
可見郭淮的判斷,與巴郡長期以來的判斷,重合性很高,而且……更適合楚軍。
迅速布置出來的防禦線,有效的抵擋了江州軍幾次小規模的試探性反撲,令本來就進攻慾望低迷的嚴顏,徹底轉為守勢。
之後新野一師,扭頭又往東南去,打下了FL!
最終在巴郡鏖戰三個月,楚軍佔據了魚復、朐忍、臨江、平都,以及東南的FL,也就是巴郡東部的五個縣。
可惜朐忍沒有想象中的軍需儲備——文聘氣不過,為此還寫了匿名信送去江州舉報。
並且平都和FL,雖然沒有徹底的堅壁清野,但也搶割了未成熟的稻穗,今年是指望不上他們能提供軍需,不過好在巴郡的百姓,家底普遍比較厚,不至於像當初袁術禍害過的淮南一樣凄慘。
趙雲下令發榜安民、宣揚楚學、明確楚軍的軍規,甚至鼓勵舉報軍中違反亂紀的同時,也開始組織在魚復、朐忍、臨江三縣,以糖、鹽、肉乾、鹹魚、江東錦等等,來交換糧草……
巴郡的百姓的確有些家底,糖、鹽、肉乾等等,在普通百姓中很「暢銷」,畢竟肉價、鹽價都還蠻划算,更重要的是……原本百姓以為,楚軍會直接劫掠,畢竟平時益州府對楚國可是多有抹黑。
然而現在見到楚軍只是明碼標價的交易,普通宗族也都組織著,在存糧足夠的情況下,咬咬牙、開一兩次葷——這叫「識相」。
不過江東錦什麼的,普通百姓消費不起,或者說……沒有消費的理由!
益州本來就是織錦之鄉,普通百姓憑什麼為了更好看些的織錦,就付出大量糧食?
對此趙雲等人也早有預料,這些主要是向那些大士族推銷——普通百姓都知道什麼叫「識相」,這些大士族更是「識相」的祖宗。
另外令趙雲稍感驚訝的是,除了織錦和金銀之外,楚幣居然也意外的很受歡迎,甚至有些大士族還接受了趙雲以宛城一師名義打得欠條。
當然,趙雲可沒有欠債不還的意思,只是……楚幣要運過來,也需要運力、需要時間!
「之所以接受楚幣,也是因為這些家族相信,楚國能夠在巴東,甚至是在巴郡、在益州站穩,這樣將來商路一通,楚幣自然也就有大用……現在用楚幣交易,可都是給他們溢價的。」法正提醒道。
「巴郡士族,居然對我大楚如此有信心?若是益州大族皆是如此,何愁益州不平!」趙雲開懷的說道,眉飛色舞的樣子,的確情真意切。
畢竟見多了大士族的謹慎,聽聞這好消息,難免覺得楚國已經「天命所歸」。
不過法正看了看趙雲之後,稍微潑了個冷水:「我剛剛說的,是正常思路,他們之所以接受楚幣,五分的確是對楚國的信心,不過另外五分……也是希望『我們知道他們對楚國有信心』!」
法正說的有些拗口,但趙雲稍微轉了轉也就明白了法正的意思——變相的投名狀而已。
接受楚幣,就代表接受楚國、對楚國有信心,這信心是真的,不過更多還是為了表現出自己對楚國有信心、甚至有歸屬感——畢竟現在巴東是在楚國的控制下。
何況楚幣這東西,還是很保值的。
哪怕益州禁止與楚國交易,不過這些大士族,哪個沒有些自己的路子?實在去不了楚國,還去不了關西、去不了中原嗎?到時楚幣自然能花出去!
即便將來益州驅逐楚軍,他們也不會虧,益州府也不可能追究他們在楚軍佔據期間的交易行為……
如果說巴東的百姓家中是「小有家底」的話,那這些當地士族,就真的稱得上一個「肥」字!
恩,仔細想想,朐忍的庫藏也不是「消失」了……而是被轉移到了這些士族的家裡!
一方面將這些糧食充塞軍用,另一方面楚軍還將一部分糧食,「借」給了受人禍的平都和FL一部分。
至於抵押物,自然是來年的糧稅。
趙雲也用出征前,白圖給他的「節鉞」、也就是「總督入益后軍政」特權的象徵,宣布分魚復、朐忍、臨江、平都、FL五縣,設「楚·巴東郡」!
顯然沒有搶一筆就走的意思,而是要真的將這裡併入楚國,不打算離開……
巴東郡百姓的一切待遇,理論上自然也都和楚國其他百姓一樣,只是……巴東郡暫時被劃分為戰備區,糧稅上浮到十稅三,而不是楚國通用的十五稅一。
不過多收的部分,也承諾在戰備區劃分解除后,會在之後以減免的形勢,分數年歸還。
同樣對徭役人力的「徵收」也更重一倍……
另外在其他管制方面,也都更加嚴格,並且在徭役人力的分配上,並不遵循楚國的「最低基建比例」——楚國對人力徵收后,要用於地方工程建設的比例有所要求的,不過在戰備區,肯定以輔助軍需為主、不會急於收效慢的建設。
還有就是巴東必定還不穩定,楚軍沒有馬上在這裡釐清田畝、徹查人口的意思,最多是給田地太少的百姓分些荒地。
雖說有區別對待,但並沒有引起什麼反彈。
畢竟原本益州的糧稅是十稅一,但巴郡因為要保持軍隊數量,還要再收一個十稅一,還有各種名頭的苛捐雜稅,楚軍在賬面上,對糧稅的提高也並不多,而從實際徵收考慮,因為取消了那些亂七八糟的稅,對普通百姓來說,其實根本就沒漲!
相當於沒漲稅,還承諾將來會暴降,即使將來的事兒,百姓不是那麼相信,但也肯定不會有太多不滿。
如果一定要說不爽,那也是知道楚國百姓真正的糧稅後,出於羨慕嫉妒恨的不爽……
並且其他大型地方工程,雖然肯定沒有餘力去搞,但「神農精華」卻也是在向巴東運過來的!
運神農精華,可比運糧食划算——畢竟神農精華可以令巴東的畝產提升,以巴蜀本就肥沃的土地,可以「換」到比神農精華多得多的糧食。
如此一來,基本就不需要運主糧進巴東,大大節省運力,雖然更多的軍隊養不起,但是保持兩個師的規模,卻綽綽有餘。
尤其是等來年神農精華生效之後,在民心上,楚軍也將徹底化巴東為主場!
不過江州為核心的防線,的確也抵擋了楚軍的進一步攻勢,兩萬楚軍要突破江州,靠強攻肯定不行,何況真的強攻,軍需物資也不充裕,要麼增兵、要麼……需要找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