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春秋決獄(求打賞月票推薦票!)
第480章 春秋決獄(求打賞月票推薦票!)
太學大室內,百家名流全部聚在一堂之中,三五成群的討論這個問題。
兵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道家這些流派的人,自然是在旁邊瞧熱鬧。
反正這事情和他們沾不上邊。
有關於這場廷議,直接驚動了咸陽宮的那位,以及帝國最高司法長官蒙毅。
蒙毅從不阿法!
一炷香的功夫過去了,淳于越安坐在堂上。
儒和法,不是有點矛盾,而是完全是站在對立面上。
淳于越今天爭取的,不僅僅是這一個小問題,如果他得勝,那就意味著貴族政治將繼續下去。
而貴族政治本身,是和皇帝制度相違背的。
官僚政治走的是集權的路,而貴族政治走的卻是共治的道路。
淳于越要的是,讓儒家人非但參政,而且是可以和皇帝陛下共治。
法家尚且懾於新皇帝在朝堂上的決心,未敢冒出來吭氣。但是儒家卻已經在爭了。
咸陽宮,身高九尺,身材頎長,一臉嚴酷之相的廷尉穿著朝服快步趕入章台。
室內燭火寂靜的燃燒,廷尉聽到事情的原委,他沉色對皇帝諫道:
「陛下,儒家有句話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僕射所願,亦為天下儒生之願。陛下今日在朝中立儒,等到他日,這國中怕是再無法家立足之地。」
扶蘇皺皺眉。
「朕意已決,且詔令已下,斷然不可能再更改此事。朕之所以做出這樣大的犧牲,為的就是讓天下百姓皆心服於朕。」
「淳于越提的這個案子,倒也不是無稽之談,自法誕生伊始,情理和法理便不能兼顧。」
「朕召廷尉來,是想聽聽廷尉怎麼看。」
蒙毅對曰:
「今父殺人,其子匿之,其子當連坐乎?若要讓臣來判,自然按照律法來行。其子也當連坐。」
扶蘇聽了,自然搖搖頭。
扶蘇看著蒙毅,這位精通秦國律法的廷尉,一心忠於帝國,出自軍功世家。他雖然年紀輕,但是卻是法家的堅定擁護者。
在扶蘇的倡議下,秦國已經變動過一次刑法了,但是這改動,其實不過是擴大了適應性範圍,法律本身還是非常嚴酷。
少有錯處,便有重罪加身。
肉刑、黥刑之類的刑法多得是。
所以這意味著,秦法對於民眾來說,還是豺狼虎豹一樣的存在。苛政,由此得名也。
但是嬴政曾經告誡過扶蘇,不要再在這件事情上再大肆議論。
是啊,扶蘇是秦國的皇帝,贏秦皇室的繼承人,他如果跳出來公然說秦國的法律不好,那得惹多少朝臣不滿。
而且,秦國的律法已經改過一次了。
改了一遍不行,還要再改一遍,那不是讓群臣吏民感覺這個皇帝不穩妥么。
但如今扶蘇已經走到這一步了,就差那麼一點點,他就可以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標了。
這一淳于越提出的現實的法律問題,將為日後所有的法律問題提供參考依據。
「廷尉以為,此事只有一個解決的辦法嗎?」
見二世面有不滿,廷尉就知道,皇帝打算赦免這案例之中的人。那麼這就意味著,皇帝陛下是真的打算要用儒家的那一套禮義來治理天下。
「陛下——我秦國自商鞅變法,便一直凡事依照法律來定。若臣今日徇私情阿法,那我秦法如何服眾,朝令夕改,難以服眾焉。」
扶蘇聽了,倒也並無動怒,只是悠悠的問道:
「朕聽聞廷尉膝下子女眾多,若朕今日治廷尉罪,汝子女連坐,廷尉何忍?」
總是一身正氣,傲然立於群臣之中的蒙毅,這個時候卻臉色發白起來。
但是隨即,蒙毅狠了狠心,他徑直對扶蘇作揖。
「皇帝陛下,若臣真的犯了錯,臣不求陛下為臣開恩。」
扶蘇聽了這話,也是為蒙毅的氣節所撼動。
扶蘇寬了寬袖,無不佩服的道:
「昔年先帝在世時,曾在朝堂之上公然稱讚大柱國與廷尉,並稱為朝中「忠信」,朕今日才算是心服口服。」
蒙毅擰眉。
「陛下,臣若是今日阿法,那便是擔不起這個『信』字。」
扶蘇聞言,面上最後一絲笑容消失於無形。
上問:
「廷尉為何要求『信』呢?」
蒙毅對曰:
「自然是為了向皇帝陛下盡忠。」
「朕聽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朕要你在朕的天下和你的『信義』之間做抉擇,你會如何呢?」
兩人話鋒一轉,當即便到了孟子的辯論題上。
作為追求實際利益的法家之徒蒙毅,他自然應該選擇求生;但是他方才已然說了,他要追求信義。
但蒙毅沒有絲毫的猶豫。
「在陛下的江山社稷大業和臣的微小氣節比較起來,臣自然是選擇前者。若無先帝和陛下,豈有臣蒙毅的今日?」
「廷尉甚忠矣。」扶蘇頓了片刻又道:「只是你這樣的忠臣,朕又怎麼會陷你於不義之地呢。」
「臣謝陛下的信任和厚愛。」
「此案雖小,但是涉及的卻是儒家和法家的衝突。朕早有所料,於國中推行儒術,必定會遭到阻力。只是朕始終記得,當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其丞相肥義對趙武靈王的困惑做出的回答。」
「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則王何疑焉。趙武靈王遂推行胡服騎射。」
「如今朕要想保持祖先的光輝業績,必須徹底解決天下人心紛亂之事。若要處理此事,非得在文教之上下苦功。縱使朕背負一些罵名又如何呢。」
蒙毅聽了,臉頰上緊繃的肌肉這才鬆弛下來。
原來皇帝陛下是早就料到會這樣。
「昔日陛下為東宮,先帝曾對臣誇讚陛下,言曰陛下常言『雖千萬人,吾往矣。』縱使前方有何等困難,陛下都會全力克服,以完成自己的目標。」
「彼時先帝稱陛下『一腔孤勇』,臣今日聞之見之,這才明白當年先帝這番話的含義。既然皇帝陛下堅持要效仿我秦孝文王、趙武靈王這二位雄才大略,勇於革變求強之主,臣並無商鞅之才,但是臣願意幫助陛下革故鼎新。」
「且不知陛下以為,這案子到底要如何判才是?須知這律法,便如同陛下金口玉言,怎可一而三,再而三的改動呢。臣懇請陛下深思之,不然便是召朝中諸位公卿大夫前來共同商議。」
扶蘇擺擺手,他早就有了應對的主意。
「廷尉可讀過《春秋》?」
「自然是讀過一點,只是不及韓非子所著文章研讀之深。」
「汝以為《春秋》要在何處?」
廷尉頓了頓。
「宣揚儒家之道。」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人倫也,為何我秦國不用也?朕要的是天下百姓都忠於朕,但是若朕只想讓天下人都忠於朕,卻不肯讓天下百姓行孝義,如此,我秦國還能長久嗎?」
蒙毅自然搖頭。
「那陛下以為?」
「朕決定,從今日起,推行『春秋決獄』。朕以為,斷獄,不僅僅需要靠律法,還要靠《春秋》。即日起,就由廷尉你主持此事。朕決定,設立大理寺,專管天下大小刑獄。而這大理寺,自然由你來主理。」
廷尉聽了這話,有些受寵若驚。
皇帝似乎從來未有提拔他蒙毅的意思。
而且也不能再提拔了,蒙毅已經是上卿了,再提拔,可不就成了三公,這是蒙恬不敢想的。
「臣謝陛下隆恩。」
「這大理寺,按理說新建之官所自然是要重新建舍,只是朕考慮到天下刑獄案件諸多,不可耽擱,而且這廷尉府如今也不夠氣派。所以朕決定,將昔日的驛館改設為大理寺,專管斷獄。」
「所幸,這昔日驛館,曾在數月之前,為工部令提出,要重新修葺,但是如今看來,不若改設為大理寺吧。」
「如此,大理寺便設在皇城之內,如此也可方便你為事,免得你宮中、府中兩頭跑。」
皇帝體恤蒙毅,蒙毅聽了自然也心喜。
「陛下的命令,臣都照辦。」
扶蘇望著蒙毅,遲疑了許久。
「我秦國國中,有諸多虛設之位,地位尊崇,但是卻無人在任。太尉、司寇,皆如是。你既然今後就要掌管大理寺,朕便拔擢你為司寇。」
「這律法之事,無需與其他公卿商議,直接聽朕之命便是。是故,這大理寺,日後便直屬於朕的麾下。你無需再向丞相奏報。」
原本蒙毅從廷尉變為司寇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現在,這司寇卻在實際上地位和丞相一樣。
「唯。」
「朕要你在這大理寺中,充入儒家名流,朕會派儒生公孫寅、伏勝一同協助你斷案。每每有案例積攢下,便寫錄在這《春秋決獄》之中,以為天下秦吏參考。」
說到這,蒙毅臉色微微一變。
這儒生入大理寺,不是要讓儒生們斷案的意思嗎。
「蒙毅,這在朝中扶立儒家,是朕的本意,但是你知道,朕為什麼要將這大理寺交給你來管理嗎?」
「陛下擔心,我秦國從此真的被儒生做了主。」
扶蘇聽了,自然欣慰。
扶蘇拉著廷尉的手,一臉懇切道:
「朕需要儒家,以為我秦國得天下人心。夫先帝揮軍百萬兼并天下,落了個虎狼之名在外,那些六國貴族,朕也收到消息,他們並不肯善罷甘休,只是逃匿到荒野之地,伺機而動。」
「六國之患尚且未根除,而天下黔首無所依附,朕急需要能臣幹將,幫助朕安撫人心。立儒,是為借孔孟仁義之名也。」
「但是廷尉你也知道,法家之術對於先帝所創設的皇帝制度而言意味著什麼。朕雖然有專註於眼下數十年的安定,但是朕也並非沒有考慮到後世。」
「昔年皇帝陛下欲連長城,為後世子孫謀福祉,但匈奴之兵,若非斬草除根,只會春風既吹又生,無窮盡也。是故朕從先帝手下接下此事,以為踏平匈奴,滅其族。」
「而今朕打算一統人心,法家之術為帝王術也,豈能為天下文教之術,朕只好移花接木,以儒家為我法家做粉飾。」
「但是此次春秋決獄,朕希望凸顯出的是法家之術的卓越,而儒家只是為補充。這春秋決獄之中,滲透出來的應該是法家思想,而儒家之術,只做輔助之用。朕不希望,若干年後,由儒家之術反噬,此危及後世之君也。」
「朕,將這立法之權柄,交由你了。」
這個任務,難度可不小。
但扶蘇語罷,蒙毅當即肅容躬身作揖。
「陛下放心,臣一定會交給陛下一策然陛下滿意的《春秋決獄》,是為我秦國新律。」
太學之中,儒家和法家兩家已經是爭論的面紅耳赤了。
淳于越倒是不動如山,他捋著他的山羊鬍,一臉安詳的聽著兩邊人的議論。
此時已經到了日中,這些老先生們一個個爭論了一番,自然肚子餓了,但是誰也又不肯示弱。
對於儒家來說,這是個出頭被重用的好機會。
對於法家來說,這是個將會讓法家從此被埋沒的關卡。
只是卻在這個時候,廷尉驅車帶著皇帝的詔令前來。
謁者令的通報,使得滿堂寂然,這是一道判決法家生死,儒家前途的詔令。
這些老臣紛紛住口不言,俯首側耳傾聽。
「陛下有詔,儒家之術為治世之學,是故今日此案,按秦律,父親犯罪,當案之,但子匿其父,可以無罪釋放,以保全孝道。」
身高九尺,挺拔傲然的蒙毅,一臉肅穆深刻,他面色凝重的當著法家之眾宣布完此事,儒家之士中多有人當即於庭中大笑者。
但是蒙毅面色不改冷毅,只是在大室內掃了一圈,唯獨只見周青臣和公孫寅未笑,仍舊低著頭。
至於伏生和淳于越,兩人俱是相視一笑。
蒙毅由是心知,這伏勝並不是能委以重權之人。
此詔宣讀完畢,蒙毅也並未離去,他今日還是奉詔前來和這些朝臣論列一番。
來的路上,深諳法律的蒙毅,他當即悟出一個法則。
是謂親親相隱。
親親相隱原則,即一定的親屬之間可以隱瞞罪行的司法原則。
其實有刻意把主角變成一個莫得感情的機器人。國事國事國事,二世滿腦子都是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