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開學(四)
「你們發現沒?今天二拴和以前不一樣了,」
「就是,還說謝謝,」
「哪兒不一樣了呢?」終於有同學發現問題了。
「是啊,是啊,」總有後知後覺的。
「你們都報名啦?」李之重趕忙剎住話題問。
「沒有,老師剛才還沒來呢。」吃瓜的同學答道。
「走,一起去。」「報名去嘍。」一群人浩浩蕩蕩殺向辦公室。
現在的教師大多是民辦教師,整體學歷不高。
一般都是專註於一個年級,一二三年級每班一個老師,語數全包。
四五年級后才分語數老師,跟班五年這種工作是做不來的。
比如李之重大姐,高小畢業,他的前班主任,勝在辛苦嚴厲,柳條不知抽斷了多少。
而且六親不認,關係越近,打的越狠,想想都不知道怎麼熬出來的。
尤其是三寶,都快的了恐「姑」症,聽到他二姑(本家姑姑)的聲音腿都發顫。
三寶有點大舌頭,L的發音發不了,一般以e代替。
一次遲到,李之重大姐問:「怎麼回事?」
三寶答:「我家鵝子丟了,尋鵝子去了。」
因為知根知底,他二姑一聽大怒道:「你家哪有鵝子!」
以為是騙她,一頓暴揍。
後來才知道騾子丟了,打了白打,連個說理的地方都沒有。
多年以後三寶有了孩子,看著那一頭黃毛,聽著了熟悉的鵝子,深感遺傳基因之強大。
而且這個年代的家長送孩子來往往囑託老師道:「不聽話,往死里打。」
由於是報名人多,用不著喊「報告」。
李之重一進門就看見大姐跟前圍著幾個家長和一群小屁孩。
因為是一年級,很多孩子不敢來,所以由家長陪同,當然也有同校哥哥姐姐陪同的。
有的人家是一家五個孩子同時上小學,一年級一個,且沒有雙胞胎,聽聽都覺得厲害。
「我哥很有本事,有三個兒子。」李之重一個初中同學的作文這樣寫道。
「你這裡本事是指生育能力還是其他能力,與三個兒子有沒有因果關係啊。」老師點評道。
不過在農村,生育能力確實是一種本事。
當地有句俗語「一年生兩個,誤不了過大年。」
二年級二班的新老師姓郭,十八九,初中畢業,因為父親是村裡會計,當老師是必須的。
別看一個民辦老師,那也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
家裡面沒個村幹部還真不行(參考《平凡的世界》田福堂與孫玉亭的子侄)。
郭老師黑黑的,輕聲細語,不過手腳麻利,接本拿錢登記一氣呵成。
登記內容為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父親名字與成分。
民族以漢族為主,走西口來的。
少數蒙古族和回族,蒙古族是當地土著。
回族都是六零年左右甘肅逃荒過來的。
口肯板升漢族最多,祖上基本都是晉北「走西口」來的。
原因是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很多人到口外謀生。
晉北民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尤其清光緒三年至五年,SX省大旱三年。
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地區最為突出。
走西口的大致路線是從晉中北出發,一條路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
一條路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地域。
殺虎口,在明代是長城要塞,又名殺胡口,滿清時改名為殺虎口,避諱自己胡人出生。
滿清前,中原的武聖是岳飛,各地武穆廟宇林立。
因其抗金殺胡為滿人所不喜,活生生用了二百多年把武聖改為了關羽。
沒給漢人立個胡人也算良心之舉。
蒙古族是土默川的原住民,十六世紀,阿拉坦汗,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後裔。
他的部落游牧到土默川一帶,行宮設在美岱召,后建歸化城(今HHHT)。
阿勒坦汗恢復和發展了土默川的經濟。
「阿勒坦汗封貢」(交惡)之前,為了突破明朝的經濟封鎖。
解決單純游牧經濟難以自給自足的問題,阿勒坦汗決定在土默川發展農業生產。
他採取措施,引進農業技術,開墾耕地,種植黍、糜、谷等作物。
早期蒙古人的穀物的攝入主要是炒米,由糜子米炒制而成。
當時從事農業的主要是從山西等地逃入蒙古的漢人和蒙古人虜獲的漢人。
由於他的這些舉措,吸引了大批晉、陝和冀北漢人。
十六世紀七八十年代,土默川的漢人發展到約十萬人。
農業使漠南中西部地區的糧食得到了初步的解決。
同時這裡的手工業也逐步發展起來。
晉商的加入又讓商業得到了極大地發展,源源不斷的鐵器輸入,使他有了征戰四方的能力。
晉商有一個污點,由原來的農牧畜產品和日用品邊貿。
發展到走私鹽鐵糧食等國家管控物資,變相增強了少數民族武裝實力。
一日酒後,同村一王姓朋友說,聽他們老人講,他們是滿族。
李之重猜是八大皇商的後裔,被抬旗了。
蒙古人把漢人聚居的地方稱之為板升,這也是口肯板升的由來。
可惜口肯這個蒙古語發音一直沒找到一個合適的漢字來翻譯。
六零年前後,甘肅大地由於乾旱致糧食大面積減產。
糧荒蔓延到了通渭、隴西、渭源、武山、甘谷和華亭等縣。
很多婦女攜帶兒女逃荒跨省跑到NMG中西部的人就達兩萬多,其中就有不少回民。
俗語云「貧不擇妻」,甘肅女人的到來給同樣貧窮的NMG光棍兒帶來了家的希望。
李之重親大娘、遠房叔伯大嫂和剛剛他媽就是那時候來的。
光一個口肯板升就接納了不下二十個這樣的女人。
要是算上拖兒帶女,接納總人數將近百人,另外剛剛的母親就是回族。
「成分」這個詞現在的孩子可能都沒聽說過。
從解放後到八十年代末,這個詞大到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小到讓你抬不起頭來。
當郭老師問到成分這裡,可以看到一些孩子的局促和不安。
李之重家是中農,與貧農站在一起,合稱「貧下中農」,窮意味著根正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