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朕這大明還有的救> 第468章 孫元化的來信(一)

第468章 孫元化的來信(一)

  第468章 孫元化的來信(一)


  紫禁城,乾清宮。


  一陣誦讀的聲音從暖閣中傳來。


  「臣孫元化上表,臣於十月十三日從上海啟程南下,經半個月航行,在台灣大員停靠補給水源。后啟程於十一月三日抵達澳門,抵達后便將一路見聞寫於題本給陛下彙報,不敢怠慢。」


  朱由校坐在龍椅上,一邊用手指有節奏的敲打著椅托,一邊聽張昶的誦讀。


  這是孫元化出發以後第二封題本了,由於朱由校專門提醒過通政司,所以題本一送到通政司,就立馬被送到朱由校御案前。


  朱由校一看到題本就猜到他應該到了澳門,當即就讓張昶念了起來。


  只是這才聽了第一句話,孫元化就給自己的一個大大的驚喜,船隊在前往澳門的路上,居然還專門在台灣停靠。


  「十一月三日到的澳門,張昶,今日是幾日?」


  他一聽日期,頓時來了興趣,心中慢慢盤算起了日期。


  「主子,今日是初七,明日就是臘八了。」


  「初七~」


  聽到這話,朱由校頓時在心裡算了起來。孫元化十一月初到澳門,那從澳門送題本到京城最多也就一個月,這讓朱由校不由暗暗驚奇。


  要知道在明代廣東前往北京很是麻煩,開海以前有陸路、水路兩個選擇。


  陸路一般是越南嶺、經兩湖、河南到北京;水路則是經江西或湖南,沿長江東下,至江蘇,由大運河北上。陸路很慢,一般需要三、四個月時間,水路倒是快,但也要兩月左右。


  而孫元化的題本居然一個月就能夠到達,可能走的是海路,直接北上經過南直隸到天津衛,一路沒有阻礙才會這般快。


  「這個孫元化倒是有心,知道朕想知道他的沿路見聞,這寫題本跟送題本的效率倒是極快,一刻都不耽誤。」


  「那是,孫大人可是陛下欽點的欽差大臣,陛下說什麼,他定是銘記在心,不敢遺忘。」


  聽著張昶的馬屁,朱由校呵呵一笑,隨即點點頭:

  「你就會說好話,好了,你繼續念,朕要看他去台灣跟澳門究竟有啥新奇的玩意。」


  張昶見狀便不再言語,連忙耐心地繼續讀起來。


  朱由校靠在椅子上,一邊聽講,一邊閉目養神。隨著張昶的講述,朱由校緩緩睜開眼,臉上的驚喜之色也越來越濃。


  孫元化抵達台灣后,是在台南的大員港登陸的。


  在登陸以前,他對台灣的很是很了解,原本以為現在的台灣是荒無人煙的,但去了以後發現並非如此。


  大員這個地方是一個小港口,等他們停靠完畢后,就有兩個漢人到船上,引他們到台窩灣居住。


  等他們下船以後,就發現裡面的有許多漢人,還飼養著山羊和豬、牛等牲口。


  經過詢問得知,這裡的漢人大多是從福建過來的,有些已經住了許多年了,甚至還有些漢人與當地土人住在一起,結為夫妻,生兒育女。


  孫元化知道皇帝有移民台灣的想法,於是趁著在島上的時間,經常在港口走動,詢問當地漢人為何來此。


  當地漢人說早在嘉靖、萬曆年間,這邊就有人住了。


  最先來的是漁民,他們以往在澎湖列島捕魚,接著又到台灣中南部的魍港一帶,然後擴展到雞籠、淡水等北部漁場,為了方便補給,就開始漁民在島上搭寮居住,讓這裡慢慢開始有了人煙。


  他們原本還想著短期住呢,但沒想到台灣雖然貧苦,但土地肥沃,還沒有官府收稅,就開始在島上長期居住起來。


  而台灣另一邊的福建土地貧瘠,災害頻發,許多人活不下去,見台灣有人住,就逃難逃到了台灣。


  所以台灣並不是荒無人煙,是一塊不毛之地,反而現在在裡面的漢人還不少。


  孫元化大概估計了下,在台南大員港的漢人有上千人。


  這還只是大員港,據說在台灣的北部還有許多漁夫居住,估計其他地方也有數百人吧。


  並且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大員港口還不時有商船來此。


  據他的打聽,每年至少有十多艘漳度商船往返於台澎各港口,從事兩岸的貿易活動,拿著瑪瑙、瓷器、布、鹽、銅簪環等貨,交換當地出產的鹿脯和皮、角。


  想到這裡朱由校不由感慨起來,自己真的是小覷古人了。


  以前航海技術不發達,台灣自然去的少,現在航海技術發達了,台灣也不遠,去的人也自然多了起來,現在是既有人,商貿也頗為繁榮。 朱由校想到這裡也高興,他們在台灣這麼長時間對其環境甚是熟悉,到時候等朝廷去台灣的話,不至於兩眼一抹黑了。


  伴隨著張昶的講解,孫元化給朱由校帶來的驚喜也越來越多。


  孫元化這次不僅給自己實地考察了下台灣,還親自看了下當地漢人種的莊稼,真的是不去不知道,去了一看嚇一跳,台灣的土壤甚是肥沃。


  在大員港的大多是漁民,不擅長耕種。他們閑暇時就燒荒耕種,簡單犁田直接播種,之後便不管了,任由其自生自滅。


  這種耕作方式在福建等地估計早就被罵死了,但饒是如此,在台灣耕種的收穫,卻比福建那邊耕種得更多,可謂是倍增。


  因此孫元化寫到這裡,也不禁感嘆起來。


  說當地的漢民在台地一年耕,可餘七年食,台灣真的是餘糧棲畝,庶物蕃盈,如果朝廷能多加移民,把這些地全部利用起來,那哪怕是彈丸之島,也可以與中原比肩。


  這才是朱由校最為感興趣,也是最關心的事情。


  孫元化所謂「台地一年耕,可餘七年食」的話,他是不信的。但台灣的氣候可以讓糧食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是沒問題。


  更別說其西部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土地還大多是水稻土,種植稻米、甘蔗、茶葉等正合適。除此以外森林茂密,硫磺藤蔓,糖醋,鹿皮,應有盡有,是富庶之地。


  更為關鍵的是,台灣大部都處於熱帶,在現在整個大明處於小冰河期,氣溫驟降的情況下,台灣這個地理條件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孫元化這麼一實地考察,讓朱由校信心大增,更加堅定了他鼓勵百姓移民台灣的決心。


  只是此時還有最後一件事情需要考慮,便是海盜問題。


  「張昶,你去把之前朕讓搜集關於台灣的文稿匯總拿過來。」


  自從打定主意要鼓勵移民台灣后,朱由校對台灣的事情很上心。


  之前曾讓翰林院把大明朝官員題本中,關於台灣記載最重要的一一摘錄,做成了一個合集。等做好以後他就才發現大明早就對大明有了解,不過了解的不多,關於台灣的記載,大多是說這裡是一個海盜窩。


  由於其地理位置很不錯,距離福建又近,因此一直有海盜聚集於此。


  嘉靖三十三年,福建布政司奏報,說有名為陳老的海盜「結巢澎湖」。到了嘉靖四十二年,海盜林道乾逃入台灣,俞大猷率軍追至澎湖,因水道迂曲,不敢冒進,留偏師駐守澎湖,派兵到鹿耳門等地追緝,林道乾終於從大員遁去占城。


  道隆慶年間,兵部侍郎劉濤會同廣東巡撫熊桴、福建巡撫涂澤民的圍剿廣東海盜曾一本,但其見狀迅速跑路,突圍北上,準備到澎湖或台灣建立新的基地。


  甚至萬曆二年也有類似事迹,著名海盜林鳳被福建總兵胡守仁打敗后,撤至澎湖。隨後林鳳又自澎湖轉往台灣香港,再西渡台灣海峽至福建、廣東沿海,繼續進行走私貿易活動。


  此事被福建布政司發現后,再次集結水師出兵征討,並傳諭「東番」合剿,使林鳳不得不率領六十多艘大船逃往呂宋。


  這些信息哪怕朱由校已經看了很多遍了,但還是頭疼不已。


  朝廷一直對澎湖、台灣等地疏於管理,致使這兩地等地經常被海盜所佔據。


  朝廷哪怕後知後覺,設置過澎湖巡檢司加強澎湖防務,派戰船隨時察視台灣,海盜還是屢剿不凈。


  現在也是如此,孫元化在題本中就提及了海盜一事,當地的漢人說,台灣北邊就有海盜居住,今年年中還來了一個大海盜,已經在那邊安營紮寨,設立據點了。


  除此以外他還聽說佛朗機人也經常乘船前來貿易,甚至還暗中觀察地形,所圖甚大。


  朱由校想到這裡不由的搖搖頭,緩緩說道:

  「這台灣以後怕是越來越熱鬧了。」


  一旁的張昶不明所以,他知道皇帝為何這麼說。


  朱由校卻不管他,台灣這個地方越來越有意思了。既然這麼熱鬧的地方,怎麼能少得了大明呢。


  想到這裡,他便自顧自地拿起御案上面的紙筆,開始書寫起了詔命。


  大意便是澎湖巡檢司為澎湖巡檢衙門,由福建指揮使司衙門直轄,定期巡視澎湖、台灣等地,剿滅海盜,維護沿路商船安全。


  同時命內閣給閩浙總督衙門與福建布政司發文,讓袁可立派人前往台灣,在台南與台北原本據點的基礎上,勘察地形,準備移民事宜。


  他想到這裡稍微頓了頓,隨即又加了一句:著命祠祭司郎中熊文燦為福建右參議,主掌台灣之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