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第574章 儒學改革方案
第574章 儒學改革方案
徐光啟的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首先他開明宗義,先重申了朱由校「經世致用」的提法,主張現在要改變儒學空談的弊端,那就必須朝經世致用方向改革。
而做到經世致用卻不容易,需要一步步來。
而這第一步就是不要空談,而是任何事情、任何言論與學說都要要「言必證實」。
朱由校看到這裡深表贊同,這不就是後世發表論文必須要有參考文獻嘛,不然都像自媒體一般信口開河,對社會沒有任何好處。
隨後他就繼續往下看,徐光啟是有備而來,他的理論也是成套成體系的。他隨後就論證應該怎麼做「到言必證實,經世致用「,其包含四個方面:
一是以典籍尤其是儒家經典為證據,所謂「經學即理學,強調論學一定要取證於經,除此以外不得妄言。
二則不能只拘泥於經書,不能只供奉經典,認為經典不可染指。不要有後人不如古人之想法,要鼓勵讀書人經史子集都要涉獵。要有「無事不可精」、「無事不可學」的求知精神,儘力拋棄那種整日高談道德而輕視技藝的「經生」之業。
所以讀書人要學習大明與西洋的天文、兵法、屯、鹽、水利、農業、工藝、數學,把這些知識深入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如此去經世致用效果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拿著一本儒家經典去做事。
三則是要真正做到格物致知,不應該去臆想或者猜想事物的道理,而是要以自然界的事實為證據,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這裡他特彆強調西學的實證精神,尤重「實驗之法」認為一切用數學推得的結論都應該用實踐來檢驗,因而一定要重視用儀器和實驗取得證據。
四則是引入西學,返本求實,改掉儒家學風的浮躁習氣,並且方法他都想好了,那便是先翻譯西洋典籍,后把中西之學進行融合,最後便是超勝西洋之學。
朱由校看著徐光啟洋洋洒洒的措施與建議,心中說不出來的驚訝。
暗道徐光啟的眼光確實要比其他人要多,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學習西洋學說並沒有僅僅沉溺於西教教義,而是從西學中發現了歐洲文化的過人之處,希望能借西洋彌補儒家。
朱由校隨後又繼續看後面諸人的點評,發現不僅僅徐光啟,其實其他內閣諸臣以及六部尚書都對於理學與心學做了批判。並且許多人意見一致,那便是現在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都是以空談居多,對於做實事,經世致用等學問,許多人根本不感興趣。
朱由校緩緩地把題本內容合上,這題本的內容太多,也給了他許多驚喜,他要好好想一想才行。
經過這一次辯論以及內閣六部等人的點評,讓他知道了現在朝廷知道現在的儒學是有問題的官員並不在少數,這也讓他改革儒學的信心增加不少。
因此他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兩件事。
一件便是等待葉向高擔任內閣首輔后,就改組內閣。同時再選一些官員入內閣,並且這些人一定要支持自己未來的改革的。
原本朱由校對讓哪些人入閣沒有具體想法,但經過這麼一連串事件后,這麼多人表態后。
他對下一任內閣的想法也逐漸明晰了,內閣成員最好是東林黨與西學黨為主,說白了就是要把徐光啟拉到內閣之中。
如此葉向高為首輔,徐光啟、孫承宗等人為閣臣,內閣等人反對自己的人並不會太多。
隨後就是對六部尚書進行調整了,有些在外的封疆大吏如畢自嚴、朱燮元等人也可以回來了,一些西學黨的官員,如同李之藻、畢懋康也可以提拔了。
第二件事便是關於儒學改革,這件事他要當作重點來抓,雖然這個改革註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葉向高、徐光啟等人的建議再加上朱由校原本腦海中的想法,已經促使他現在就可以準備了。
想到這裡當即讓張昶拿來筆墨,先是從辯論的題本中的內容中,挑選自己覺得重要的,符合心意的進行勾畫。
隨後其沉思良久,過了好一會就開始奮筆疾書,將自己對於這次辯論的看法總結了出來。
其內容也簡單,就是對葉向高、徐光啟等人意見的歸納總結。並且對經世致用以及格物致知進行了重新定型,提出自己的看法跟要求。
等寫完以後,朱由校緩緩伸了個懶腰,隨後拿起手中寫的密密麻麻的紙張吹了吹,隨後扭頭對張昶說道:
「張昶」
「奴婢在!」
聽到皇帝傳喚,張昶連忙上前。
「把關於國子監辯論的題本中,朕勾畫的部分全部摘抄出來,送到翰林院,交給丁師傅(丁紹軾),讓翰林院修撰、編修以及在翰林院讀書的庶吉士就勾畫出來的內容寫一篇策論,最後交給朕。」
「奴婢遵旨!」
翰林院內的修撰、編修以及讀書的庶吉士都是最近幾年科舉的前二甲的進士,是科舉考試過五關斬六將中提拔選舉出來的。因此無論是才學還是抱負都是一等一的。 特別是這些人都是剛剛步入官場,現在算是新手保護期,沒有被官場的黑暗面所污染,因此朱由校才刻意讓這些人撰寫策論。
其本意就是借著這個機會,借著他們的才學歸納闡述自己的學說,最後尋找跟提拔類似於盧象升等人的官場新秀,把他們作為預備役來培養,過上幾年局勢穩定以後逐步重用。
張昶也知道此事重大,因此不敢怠慢,連忙帶著題本與朱由校的文書出了紫禁城,往翰林院而去。
等其到了翰林院,已經是下午了,此時的翰林院侍讀丁紹軾還在翰林院內整理文書。
翰林院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其職責很廣,可以說皇帝所有的文書工作都可以由翰林院負責。因為皇帝的文學秘書,每次皇帝需要寫詔書、諮詢史事、查閱資料都是由翰林院負責。
而最近朱由校由於要處理蒙古、日本琉球等問題,於是就讓翰林院把關於萬曆以來蒙古的資料文書做個整理,以方便自己查詢,同時還要翰林院搜集琉球、日本相關資料。
這些工作量著實有些大,因此翰林院等人也是經常加班搜集,唯恐誤了皇帝的大事。
「侍讀大人,陛下的貼身太監張昶來了。」
丁紹軾聞言微微一愣,把手中的書卷放下,遲疑道:
「張昶來了幹什麼,難道是有什麼囑咐不成。」
通報的書吏搖搖頭,這種事情他怎麼能知曉呢。丁紹軾不明就以,見狀擺擺手,囑咐讓張昶進來。雖然張昶作為皇帝的貼身太監,不看僧面看佛面,基本上所有人都會給其面子。但丁紹軾卻是個例外,一點面子也不給。
「丁侍讀,咱家叨擾了!」
張昶在書吏的指引下一見到丁紹軾,立馬笑臉相迎,丁紹軾是皇帝的經筵講師,就是皇帝也對其極為尊重,因此哪怕是他也不敢得罪。
聽到張昶這麼說,丁紹軾這才緩緩點頭,隨即面無表情的問道:
「張公公,你這番前來,皇帝可是有什麼囑咐嗎?」
見丁紹軾開門見山地詢問,張昶也不惱怒,也直接拿出題本與皇帝文書道:
「陛下口諭,丁紹軾接旨。」
「臣翰林院侍讀學士丁紹軾接旨。」
丁紹軾見狀連忙跪下接旨,屋內其餘眾人也紛紛下跪。
「陛下口諭:丁師傅,前幾日理學心學辯論搞的很不錯,葉向高等人也把內容做了收集,並在對某些觀點進行了點評。朕今日看到以後覺得裡面有些話甚是有道理,於是就自己寫了一點感悟送到你這裡來。
所謂道理越辯越明,朕就聽說翰林院是朝廷儲才之所,人才濟濟。於是就想讓丁師傅把朕在題本中勾勒的內容,以及自己寫的感悟整理一下,隨後再讓翰林院的修撰、編修以及在翰林院讀書的庶吉士按照內容各寫一篇策論。」
「臣接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張昶說完頓了頓神色,隨後就把題本與皇帝文書到丁紹軾手中,笑著說道:
「丁師傅,陛下對此事十分重視,特意交代咱家,一定要讓這些進士要大膽寫,大膽說,言之無罪。只要主題圍繞陛下規定的內容,其他一律沒有要求。」
丁紹軾現在還在消化皇帝的口諭,對於張昶的話也是機械地點頭,只不過在接過張昶遞過來的題本的時候,才堪堪反應過來。
「張公公,陛下可是讓在翰林院所有的觀政進士都要寫?」
「確實如此,這是陛下親口對我說的。」
得到確定回答的丁紹軾這才暗暗的點點頭,隨後又跟張昶寒暄了幾句,就命人送張昶出去了。
而留在房間里的丁紹軾,隨即翻開手中的題本與皇帝文書,只不過其越看是越心驚,等看完以後已是冷汗直冒。最後無力的把手中題本扔在書案上,喃喃自語了一句。
「翰林院的安穩日子怕是到頭了。」
掉書袋結束哈,後面會聽從大家意見,多寫一些民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