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新宋·大結局(全15冊)> 第50章 汴京新聞(1)

第50章 汴京新聞(1)

  第50章 汴京新聞(1)


  如果我們有立場的話,我們的立場就是中立。


  ——《汴京新聞》評論員

  1

  王安石給皇帝見過禮后,抬頭看見放在御案上的報紙,又看了石越一眼,便知道皇帝和石越肯定是在談論《汴京新聞》的事情。


  石越給王安石行過禮,站到一邊。趙頊便笑問:「丞相此來,卻有何事?」


  「陛下,臣是為了這《汴京新聞》而來。」


  趙頊笑道:「這倒巧了,朕剛剛就和石卿在說這事。石卿將剛才的事向丞相說一遍吧。」


  石越應了一聲「是」,便又將之前討論的事情,和王安石細細說了一遍。


  王安石聽完,皺眉道:「陛下,臣以為定下條法管制,倒也不失為一個辦法。只是任由他們這麼非議朝政,只怕終有一天,朝廷大事,要受流俗影響。聖人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些人公然點評朝政得失,雖目下看來無大不妥,但長久看來,終會有隱患。若要議訂條法,就應當在條法中嚴厲禁止此等情事。」


  石越到底還是想維護言論自由的,見王安石這麼說,不由急了,連忙說道:「陛下,臣以為丞相所慮,雖不無道理。但治國之道,當剛柔相濟,徒以剛強,必將自折。況且士民與天子,若連為一體,則國家昌盛,若互相猜忌,則亡國可待。故民者水也,當因勢利導。物有利弊,當取其利而防其弊,不必因噎廢食。自古奸滑之吏,欺上瞞下,御史之設,不能盡察,有報紙從中監督,只需事先用法令約束,使其言必有據,不敢造謠誹謗,則未必不可得其利。若一意禁止,則是使上下相隔,非上策也。且孔子雖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然孔子教弟子三千,未必不言政事,孟子在稷下,亦未必不言政事,此皆聖人權變之道,后之學者,也不必徒守經文。」


  王安石聽石越說到「徒以剛強,必將自折」,心裡不由一格,倒似覺得在諷刺自己一般,但細揣石越語氣,又不像如此。他想起宣德門前之事,不由暗暗嘆了口氣。自己若一意執著,倒似自己有什麼欺上瞞下之事怕讓皇帝知道一般。當下不再爭執,說道:「石越所說也不無道理。臣以為可著兩府、學士院等共議,制《皇宋出版敕令》,再下廷議,頒布執行。」說完這些話,王安石竟覺得自己變了許多。


  石越見王安石退步,也見好就收,道:「臣以為丞相所言有理。」


  石越只要《皇宋出版敕令》頒布就好——不管其中管制了什麼,最起碼的,是官方用這樣的形式認可了報紙的存在,這一點便意義非凡。至於其中的限制,不僅可以辯論,以後也是可以修改的。


  而出乎石越意料的是,桑充國與《汴京新聞》也似乎明白這一點,在朝廷有意制訂《皇宋出版敕令》的消息傳出之後,《汴京新聞》的社論立即給予了正面的評價。


  至於新黨,雖然也有人懷疑《汴京新聞》會在以後借民意攻擊新法,為新法的執行增添麻煩,但所有人都知道王安石自白水潭之獄后,政治威信大受打擊,這時候在「無關緊要」的《汴京新聞》上再次激化與石越、桑充國的矛盾,是相當不智的。何況石越等人動輒以「言者無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為借口,而皇帝本人對此也傾向支持,再去爭辯,實在不見得能討得好去。這一點便是王安石心裡也明白。而且,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讀過書卻沒有機會做官,或者官職卑微,或者頗受打壓,不能對朝政發表意見,心裡卻念念要「以天下為已任」的士大夫,此時突然發現報紙這個東西可以讓他們說出心中想說的話來——這些潛在支持者的力量,也不可小視。


  在這種情況下,新黨將全部精力都投入了《保馬法》、《市易法》的制訂之中。王安石此時也並不知道,王韶已經在西北取得軍事上的大勝利;否則他只要把《皇宋出版敕令》稍稍牽制一下,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但是,此時報捷的使者,依然還在路上。


  五月一日,雖然馮京與石越等人極力反對,《保馬法》與《市易法》依然寫出草案,上呈皇帝御覽,皇帝當天即御批二府三司學士院諸寺監共同討論。


  五月二日,崇政殿。


  石越上《論保馬、市易二法情弊札子》,預言保馬、市易二法推行后可能出現的弊端,而文彥博、吳充分別上《官不與民爭利札子》、《保馬法事繁弊多札子》,明確表示反對。


  趙頊對於石越反對二法,顯得相當的不滿。他坐在御椅上,聽石越讀完札子,沉著臉說道:「石卿,諸事未行,卿豈能未卜先知?莫須有之事,怎麼可以用來反對朝廷大事?」


  石越已料到皇帝會不高興,因此也並不怎麼著急,只緩緩答道:「陛下,臣並不是反對保馬法。」


  他話一出口,滿朝嘩然。剛才讀的札子反對之意非常明顯,轉口就說自己不是反對保馬法,未免過分反覆。馮京等人側目而視,連王安石都驚詫莫名。馬上有御史蠢蠢欲動,想要彈劾石越舉止失度,言辭矛盾,失大臣體。


  趙頊也不悅的問道:「卿這不是反對,又是什麼?」


  石越欠身答道:「謀國如對弈,未慮勝先慮敗。若保馬法之利,臣雖愚亦知,然其可能出現的弊端,亦不可不察。臣非反對保馬法,而是希望能謹慎從事。臣列舉可能出現的弊病,是希望執政能夠三思,想想施行二法后,可能出現的這些弊端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和取得利益相比,孰輕孰重。萬一弊病盡現,而利不能收,又當如何。臣雖然不能未卜先知,但知道用兵與謀國,都要先廟算廷議,趨利避害,廟算之時,害與利等,亦不當實行。現在廷議二法,丞相言其利,微臣言其弊,陛下與諸大臣可以權衡利弊。臣拾遺補缺而已,非敢決斷機務也。至於市易法,臣以為有百害而無一利,實不足道。」他說來說去,其實還是反對,不過是說得委婉一點,表明自己並無成見,不過是就事論事而已。


  石越雖然刻意表明一個委婉的態度,但文彥博、吳充卻沒有這麼多顧忌,各自出列,斷然說道:「臣等反對保馬、市法二法之意甚明。」二人這一句話中,竟是對石越的委婉也頗有不滿。


  接下來便是王安石新黨與文彥博等人唇槍舌劍,新黨大談二法之利國利民,可以為國家省多少開支,可以如何方便百姓;舊黨則無非說君子不言利,為政在清要,二法事繁弊多,說不擾民,是自欺欺人,說到利國,則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之類。雙方爭執不下,一直辯到中午,也沒有議出個結果來。石越只袖手旁觀,不發一言。


  趙頊聽來聽去,難下判斷,只好宣布改日再議。


  眾人退出崇政殿後,因為輪到馮京輪值,石越便與馮京一起往中書省走去。忽然聽到背後有人呼喚,石越回頭一看,卻是文彥博。當下連忙施了一禮,問道:「文相公有何指教?」


  卻見文彥博走近來,冷笑道:「石秘閣,指教不敢。只是石秘閣雖然有經濟治國之材,風骨卻不讓人佩服。為人臣子的,若明知某事不妥,當以死諫,豈可以柔媚行之?」


  石越見他語氣不善,心裡卻也有幾分氣惱,暗道:「你憑什麼來教訓我?」臉上卻只不動聲色的說道:「文相公所言雖然有理,但是凡事過剛易折,剛柔相濟,比起一勇之夫,更顯難能可貴。何況若以保馬法而論,保馬法之弊雖然讓在下顧慮良多,然而保馬法之利,亦讓人不能不心動。是非對錯,我也並無把握。如果僅僅因為看到弊端,就斷然否定,不敢有所作為,這種行為,似勇實怯,我也不能苟同。」他義正辭嚴的說來,頓時讓文彥博啞口無言,連許多旁聽的官員也暗暗點頭。


  馮京打圓場的笑道:「老夫剛才差點也誤會子明了。想不到子明有此等胸襟。」他這話雖是誇石越,卻也是給文彥博一個台階,意思是你看走了眼並不奇怪,我也一樣。


  文彥博豈有不知之理,但石越話中譏他「不敢有所作為」、「似勇實怯」,讓人聽起來卻很不舒服,當下只勉強抱拳道:「恕老夫孟浪了。」


  石越微微一笑,答了一禮,說道:「哪裡,文相公的風骨,也是在下所敬佩的。」


  這番對答很快不翼而飛,傳遍官場。趙頊免不得要感嘆石越是個一心為國的臣子;而王雱卻加深了石越是「偽君子」的印象。 2

  五月三日,清晨。


  一騎快馬從萬勝門飛馳而入,清脆的馬蹄聲踏破了汴京清晨的寧靜,也給王安石送來了雪中之炭。


  中書省今日正當王安石輪值,王安石一邊默讀著保馬法和市易法條例,一邊想著石越指出的那些可能出現的弊端。雖然口裡不說,但是王安石對於文彥博說什麼「君子不言利」是不屑一顧的,但是對於石越提出的一條條似乎親眼目睹的弊病,心裡卻不能不引起警覺。在中書省討論時,石越就多少提到過一些,但是遠不如他在給皇帝的札子中說得那麼詳細——這讓王安石對石越頗為不滿。但不滿歸不滿,那一條條的弊病,總讓他心裡不能踏實。想到這裡,王安石不由看了一眼正在自己閣房閱讀文書的石越:雖然低著頭,可是白皙的臉上,和三年前初見相比,又多了幾分堅毅與自信。王安石暗暗嘆了一口氣:這個年青人無論如何,也是一個真正的人才!可惜和自己不能同心協力。


  正在出神之間,忽然有人匆匆進來,高聲稟道:「相公,西北王韶有使者來了。」


  他聲音太大,頓時連石越這些在自己房中辦公的人都聽到了,無不抬起頭來聆聽。兵者,國之大事也。王韶來的消息,無論好壞,都是大事。


  王安石心裡一驚,問道:「快召進來,難道西邊……」他最害怕的,還是西北軍事失利,軍事上哪怕小小的失利,也是略顯文弱的大宋不能承受之重。


  石越放下文書走了出來,笑道:「丞相不必擔心,必是好消息無疑。」


  眾人都疑惑的望了石越一眼,不知道他為什麼敢下此斷語。王安石也問道:「子明又如何知道?」


  石越笑道:「若是壞消息,沿路的州郡一路傳一路,他們的消息肯定在王韶的使者之先,豈能等到王韶的使者都到了京師,各州郡卻一點消息都沒有?」


  王安石聽他的話也有幾分道理,點了點頭,略定心神,說道:「等使者進來就知道了。」


  未多時,使者便被引了進來。他給王安石請個安,說道:「奉王總管令,遞交奏表與相公。」一面從懷裡掏出一份奏摺來,雙手遞上。


  王安石接過奏摺,一面觀察使者神色,見他眉宇間有喜色,心裡更加放心,說道:「你遠來辛苦,先回驛館休息,到時候自有人給你迴文,不過你也別出驛館,若有事要問,會有人來找你。」


  使者答應一聲,告退而去。


  王安石這才回到案前,拆開奏狀,見上面寫著:「……臣已拓地一千二百餘里,招附三十餘萬口。方整飭軍事,引兵而西,破蒙羅角、抹耳水巴諸羌,指日可待,諸夷既破,瞎征可平……」


  分明便是一個大勝仗!


  王安石喜不自禁,笑道:「果然不齣子明所料,我要立即面聖!」


  不過幾個時辰的功夫,王韶在西北取得的功績就傳遍了汴京。


  石越看著高興得走來走去,喜形於色的趙頊,心裡暗暗感嘆,王韶的所謂功勞,不過是單騎說服了一個部落投降,並無半點武功可言,當漢朝強大之時,司馬相如以一詞臣,持節招附蠻人部落數以十計,亦不過平常之功,相比古人,實在不足道。但是放在此時,卻已經是大宋數十年來第一次「進取之功」了。


  趙頊完全沉浸在喜悅之中,雖然這個好消息不過是西北恢復河、湟進而圖取西夏的第一步而已。好半晌,依然略顯年輕的皇帝興奮的說道:「以王韶為秦鳳路沿邊安撫使,下詔褒獎。歸順的青唐大首領,賜封西頭供奉官,他們想姓包,就依他們,賜姓包氏。至於如何安置,中書與樞密共議。」


  「遵旨。」王安石的心情也極好。


  趙頊笑道:「看來人才不可閑置,王韶這樣人才,若是閑置,怎麼會知道他有這等膽略。這也是丞相有識人之明,推薦有功。丞相力主其事,若論首功,當歸丞相。」


  眾人都哄然稱是,連文彥博也不好說什麼。他有滿肚子的氣,卻發作不得——王韶捷報,不送樞密院,直送中書,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


  王安石連忙謙道:「臣不敢居功,這是皇上用人得當,方能使臣子人盡其材。」


  趙頊笑道:「古往今來,能用人者,方為英主。漢武帝、唐太宗,都是能用人,才能其成功業。」他從小最仰慕的,就是這兩個皇帝的功業,總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更勝過此二人。


  王安石恭維道:「唐太宗不論,漢武帝的見識臣以為是很低下的,他所用之人,不過是衛青、霍去病,以文景之基業,讓天下戶口減半,也不能滅匈奴,皇上當遠勝之。」


  趙頊卻瞄了石越一眼,石越在幾本著作中,論西漢功績甚詳,他想起石越以前說過的話,順口說道:「這隻能怪漢武帝自己喜歡誇飾奢侈。他對外拓邊的功績,不可以抹殺。天下戶口減半,和開拓無關。」


  王安石和趙頊,非止君臣,更似師友,說話向來沒什麼顧忌,當下不服氣的說道:「多欲不能害政,齊恆公也很奢侈,可是方略得當,齊國治理得很好。」說來說去,又說到他王安石治國的中心思想上去了:開源而不節流。


  趙頊搖搖頭,道:「漢武帝不能和齊恆公比,漢武帝多欲,不僅在內政上,他攻擊匈奴是對的,但是因為一馬之故,遠征大宛,勞師萬里,死者數以萬計,視人命如草芥,這才使天下戶口減半。朕不取他這一點。為政者,當以仁者為先,以愛民為務。」


  他這一番話,眾臣都知道是石越在《歷代政治得失》中所鼓吹的,文彥博雖然對石越仍有芥蒂,但是一來這番話他聽得順耳,二來皇帝在這點上和王安石觀點不合,讓他覺得很出氣。當下帶頭說道:「陛下英明,能以愛民為務,此大宋之福,天下之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