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新宋·大結局(全15冊)> 第239章 國之不寧(12)

第239章 國之不寧(12)

  第239章 國之不寧(12)


  「已經有前期的準備,也有一定有經驗。」蘇轍沉聲說道:「明春可以從淮浙運種糧,還可以從占城、交趾購買種子,種子可以解決。農具由朝廷提供,墾田十年內不要納稅,所墾之田歸本人所有,朝廷只要提供路費與過冬的衣服糧食……」


  「這……」韓維被說得也有幾分心動了。


  「這也是個機會,否則朝廷多因循守舊之人,移民之事,百年難成。某聽說已經有南方的商人至災民中招募人手,遠赴南洋諸島開墾,蓋因當地土人殆於勞作,雖重金不能招致,故有人便從災民中招人前往,而亦有不少災民迫於生計願往。湖廣四路,再偏僻亦是中華之內,為生計故重洋之外尚有人願往,何況是湖廣?朝廷亦不需勉強,只說明凡願往湖廣墾荒者,便發放糧食冬衣,否則只供給一半衣食,百姓必然樂從。」


  「罷、罷!」韓維一拍桌案,朗聲道:「某願與公一同上書陛下。」


  次日。


  慈壽殿的氣氛十分的緊張,所有的內侍宮女都小心翼翼,連大氣也不敢喘一口。兩宮太后與皇帝、皇后談論的事情,按理說內侍宮女是應當迴避的,但是現在明顯是沒有迴避的必要了。


  剛剛從旱災中恢復元氣的大宋朝,馬上又遭遇到特大水災。而這個水災之所以發生,卻是因為人禍——這實在不能不讓趙頊心頭冒火,若非顧及到歷史上的令名以及知道朝中大臣必然反對,趙頊真想大開殺戒,將曹村的大小官員全部賜死,發泄心中的怒氣,而不是「僅僅」抄家、流放至凌牙門充軍。


  因此在這個當兒,宮中所有的內侍與宮女,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觸怒了皇帝,遭受池魚之災。畢竟本朝有不殺士大夫的習慣,但卻沒有不殺內侍與宮女的習慣,而不論是鞭撻還是杖擊都不是容易忍受的。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居然還有人真的敢來添亂!

  樞密使文彥博稟報,陝西路監察虞候向安北、副使段子介調查高遵裕十大罪狀,上報衛尉寺;衛尉寺卿章惇隱匿不報,反污向安北、段子介通敵,左遷凌牙門、歸義城,向安北與段子介欲上京面聖,結果向安北被王則射殺!


  致果校尉並非小官,竟然被無辜射殺,這件事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大事了。何況向安北還是忠臣之後!更何況,這件事情的本身看來,極其惡劣!


  從文彥博所說的複雜案情來看,趙頊已經知道此事必然要成為轟動天下的大案。


  然而事情還不止於此,與此同時,陝西路監察御史景安世也上表彈劾鄴國公趙宗漢閨門不肅、郡馬狄詠無大體、石越行止失大臣體!

  ——柔嘉縣主趙雲鸞居然出現在京兆府!


  這叫宗室臉面何存?


  趙頊還只以為柔嘉是和清河玩慣了,所以大膽妄為,因此他心裡怪罪的還只是狄詠全不知禮節為何物,所以還在奇怪為何說石越「行止失大臣體」;但是兩宮太后與皇后,卻是隱隱已知道柔嘉為何會去京兆府了。但這種事情,無論如何,是不能公開說出來的。


  這一連串的事疊加起來,趙頊幾乎氣惱得完全說不出話來,皇后卻顧及到高遵裕是高太后的從叔,默默的不敢言語。曹太后與高太后則臉色鐵青,卻是不知道該做何說。慈壽殿中的氣氛真似凝滯了一般。


  「官家!」高太后終於出言打破沉寂,「官家可知道為何要把皇帝稱為『官家』么?」


  「請母后賜教。」趙頊不覺愕然,不知道為何高太後會問這不相干的事情。不過他的確也不知道為什麼皇帝被稱為「官家」,只是因循習慣,人家這麼叫,他便這樣聽,所以亦不禁有幾分好奇。


  高太后淡淡說道:「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為皇帝要至公無私,所以才稱為『官家』!一個賢明的皇帝,沒有自己的私愛,私財,皇帝是代表上天來治理天下,天下的子民對於皇帝來說,都應當一視同仁!」


  「兒臣謹受教。」趙頊肅然拱手答道。


  「既然皇帝是『官家』,那麼,高遵裕是官家舅舅這件事情,可以不提。他若犯法,自有國法繩之。我高家世代忠良,祖宗有靈,亦不容子孫沾污家門。」高太后從容說道。


  曹太后讚賞的點了點頭,也說道:「古來若有外戚為禍,全是宮中縱容,官家當戒之。」


  向皇后看了曹太后、高太后一眼,卻低聲說道:「臣妾本不當多嘴,但是高遵裕甫立大功,便非外戚,按理亦當優容之。若觀其罪狀,太祖時開國功臣,大多有過之而無不及,太祖亦不曾加罪。且向安北之死,只恐是章惇自為亦不可知,高遵裕卻未必知情……」


  「章惇與高遵裕有何交情,要這麼維護他?竟不惜殺死朝廷之致果校尉!」高太后嚴厲地看了向皇后一眼,厲聲喝問。


  「外臣不知太后公正,不願得罪,亦是有的。」趙頊連忙說道。他心中雖然怪高遵裕不爭氣,但是這畢竟不是什麼謀反的大罪,高遵裕在西北地區的存在,是有特殊意義的。不過,眼下事情鬧得這樣大,趙頊不能不感到頭痛。


  「這是外事,由官家處置便是。」曹太后擺擺手,制止了還想說話的高太后,她也知道高遵裕在西北領兵的意思,「只是十九娘的事情……」


  「她是越來越膽大包天了!」趙頊此時便將怒氣發泄到了柔嘉頭上,一邊恨恨的道,「狄詠與十一娘也太不知道輕重。」他想起了狄詠的抗令,心中怒氣愈發的難以抑制,「此事關係到皇家的顏面,不能不嚴懲,否則必被天下人議論。」


  「官家的意思是?」向皇后低聲問道。


  「趙宗漢教女無術,削公爵,徒往西京,交宗正寺議罪;削清河郡主封號,黜為縣主,狄詠削勛號,官秩貶三級!令石越上表自辯,再定其罪。至於柔嘉……」趙頊說到這裡,停了一下,方咬咬牙說道:「貶為庶民,給她擇個人家嫁掉。」


  「官家!」向皇后不料趙頊處置如此之重,忙求情道:「以十九娘的性格,若是逼她嫁人,只怕她不會活下來……」


  「不如此,不足以封天下人之口!」趙頊狠狠心,轉過身去,道:「現國家多事之秋,朕沒有多餘的精力來應付這些事情,須得快刀斬亂麻。」


  「但請官家念在手足之情。」向皇后是深知柔嘉性情的,更知趙頊其實一貫疼愛這個妹子,而且從小看著她長大,手足之情極為深厚,因此深怕皇帝此時在大怒之下竟鑄成大恨,日後追悔莫及,因此撲通一聲,竟是跪了下來,求道:「貶為庶人,已足以警戒了。此時嫁人,官宦之家,誰願意娶一個得罪皇帝、削去封號的女子?若所嫁非偶,日後不幸,官家他日悔之何及?況且以十九娘的性格,必是寧死不從的。官家要逼死她么?」


  趙頊背朝著向皇后,沉默良久,終於低聲說道:「娘娘是後宮之主,柔嘉就請娘娘發落吧。」


  曹太后看了趙頊一眼,又看了向皇后一眼,暗暗嘆了口氣,低聲說道:「削去柔嘉的封號,讓她到宮裡來侍候我罷。」


  「謝娘娘恩典。」


  「便依娘娘罷。」趙頊在心裡嘆了口氣,忽然間想起小時候抱著柔嘉看戲的事情,心中忽然柔軟,眼睛竟是一片濕潤。但也只是一瞬,他猛地警覺,見沒人看見,忙小心的擦乾眼睛。 熙寧十年十月。


  樞密院受皇帝詔書,著高遵裕在渭州養疾,暫停高遵裕除渭州知州以外的一切職務,由種誼代統其軍;緊接著,衛尉寺卿章惇亦染疾,衛尉寺事務由衛尉寺丞暫時代理;而到任僅約一月的陝西路監察虞候王則,亦接到命令入京敘職。之後,御史中丞鄧潤甫,受詔親自調查高遵裕案與向安北案。


  與此同時,各地的邸報,也提及了皇帝對鄴國公趙宗漢、清河郡主、柔嘉縣主、郡馬狄詠的嚴懲——但這兩件事情,以涉及軍機與皇室為由,包括《皇宋新義報》的各家報紙都被明令禁止在五年內予以報道。


  因此,雖然在朝廷之中,官員們一片嘩然,但是有過經驗的大宋朝廷,用果斷的手段,總算避免了天下輿論帶來的撲天蓋地的壓力。


  不過這次皇帝其實是多慮了,因為天下百姓真正關心的,還是黃河決堤后引發的大水災。無論是《汴京新聞》還是《西京評論》,連篇累牘的,都是在報道著各地的災情,以及朝廷的救災措施——包括曹村堵住決口的工程;朝廷為救災增發一百萬貫的交鈔;蘇轍以帶罪的身份主持工部事務;充滿爭議的湖廣移民計劃提前進行;蔡京在杭州舉行了的前所未有的捐款活動。(《西京評論》嘆為觀止的評論道:蔡大人之捐款活動,雖然其心可嘉,然實為史上最傑出之斂財之法!後世必有效之者。)……


  而此時身在洛水之畔的鄜州的石越,才剛剛接到讓他「上表自辯」的詔書。


  59

  時間回溯,西夏。


  一疊整整齊齊的報紙伸到文煥面前。


  文煥詫異地抬頭,看見李清的眼中竟有同情——不,是憐憫之色。


  文煥心中格登了一下,接過了那疊報紙。


  這的確是大宋的報紙,從《皇宋新義報》到《汴京新聞》、《西京評論》、《海事商報》,應有盡有,從日期來看,都是過期了的,而且時間也不連續,顯然是特意挑選出來要給自己看的。文煥卻不知道,這些報紙對於李清來說,其實也是「最新的」。因為將這些東西帶出大宋國境,遠比想象中的要困難得多。


  「此木何不幸,羞作漢奸門!」——一行刺目的大字猛然間躍入文煥的眼帘,十個大字宛如十把尖刀同時刺向他,文煥的手頓時哆嗦起來。


  「宋朝人以為你降夏了。」李清早已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見他慘然變色,便淡淡地說道,「如今朝野輿論,皆欲殺你而後快。那些人不用自己親上戰場,所以說起大話來,自是一個比一個容易。據說還有些讀書人寫了這副對聯,貼在你家門上,極盡羞辱之能事。若根據這些報紙所說,宋朝雖然沒有學漢武帝,族誅你全族,但只怕現在你家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令尊已經被這副對聯活活氣死了;令堂與你的兄弟姐妹們出門都不敢抬頭見人!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卻都以你為恥!」


  文煥心中激烈震動,只覺得眼前的一切,似乎全不真實,但眼前卻只覺得天昏地暗,鋪天蓋地的壓向自己,幾乎是一瞬間,他便頓時失去了所有的力量,只剩下一雙手還麻木固執的翻動著手中的報紙。


  「你已經身敗名裂,卻還辱及祖宗!」李清輕輕冷笑著,這笑聲顯得格外的尖銳刺耳,「你們族裡已經公議,你父母因為生了你這個漢奸兒子,死後都不得入葬祖墳!」


  「你說什麼?!」文煥不知那裡來的力氣,竟騰地站起來,眼中似有火焰燃燒待要噴射出來,一雙手青筋暴露,早已將報紙捏成一團,緊緊的攥著。


  李清卻直視著文煥眼中的怒火,目光毫不退縮。「我可沒有一個字說謊,所有的一切,都來自這些宋朝的報紙。你忠心的宋朝,已經拋棄了你!他們根本一無所知,只是僅僅因為聽信了你投降的謠言!」


  「這定是你的詭計!」文煥大吼一聲,然後猛地一拳,揮向李清。


  李清揮手架住,厲聲喝道:「你該醒醒了!這些報紙,夏國可仿製不出來!你仔細看看這一篇文章,這些細節,夏國有這個能力偽造么?夏國誰又能知道你老家在哪裡?誰又知道你家裡這許多的詳情?」


  文煥緊緊的咬住嘴唇,一言不發,鮮血卻一絲絲從他的嘴角泌出。


  他本來這個家族的驕傲,但如今,卻變成了害死父親,累及家人的罪人!這是何等巨大的轉變?他此時還沒有倒下流淚,只不過是因為眼前站立的,是他的敵人。


  「休說你不曾降夏,便是降了夏國,又如何?你家人又何辜?你曾經為宋朝皇帝賣過命,拚死戰鬥,有什麼理由你非要為那個宋朝把命都丟掉不可?是誰說你只要不為了那個宋朝把命都賠掉,便是付出過再多,也是個罪人?」李清的話如尖刀一樣劃過文煥的心,「他既不仁,你何必義?他既誣你降敵,便真降給他看看又如何!」


  「我和你不一樣。」文煥咬著牙,一字字的說道。


  「你和我的確不一樣。」李清冷笑道:「但是在宋朝人眼裡,現在都已一樣。漢奸,逆臣,降將!我比你幸運的是,我沒有父親可供他們來氣死!」


  文煥惡狠狠地瞪了李清一眼,「我只恨我沒有早自殺,結果累及父母,如今悔之無及!」


  「你現在自殺,卻也已經來不及了!」李清譏諷地說道,「你若是死了,便是真相傳到宋朝,也別以為那些曾經嘲諷過你,逼死令尊的人會有一絲後悔與內疚。他們一定會對自己說,雖然他們誤會了你,但是這是因為你不肯自殺而導致的,或者說這是職方司的錯誤誤導了他們,他們並沒有錯!他們永遠不會錯。哪怕他們氣死了你父親,但是罪魁禍首,可以是除他們之外的任何人,卻絕對不會是有氣節的他們!哪怕找不到人來當替罪羊,他們也會將一切歸之於天,讓老天來當替罪羊!」


  文煥的指甲掐進了肉中,鮮血冒了出來。


  「我若是你,我便不會死。伍子胥當年若自殺,不過是多一個冤案罷了。大丈夫當快意恩仇,鞭屍還怨!」


  「快意恩仇?!」文煥望著李清,突然笑了起來,笑容之中,竟是有濃濃的譏諷之意。李清想過文煥種種反應,惟獨沒有想到他竟然會笑起來,不禁吃了一驚,當下倒退一步,端詳起文煥來。卻聽文煥淡淡地說道:「我不曾想過要快意恩仇。」


  李清正要說話,只聽文煥又說道:「我文家世代簪纓,我自束髮,即知要忠君愛國。雖不能以死報國,不過是圖此身有大用爾。」他閉上眼睛,想起少時讀史書時讀到南霽雲之死,折腕嘆息情形,嘆了口氣,接著說道:「不料今日竟悔不能效南八之死,以致累及父母。惟恨大宋竟無一人知文某者!」


  李清聽到這裡,也暗暗嘆了口氣,暗道:「未必無人知你。只是一人之知你,又如何能與天下之恨你相抗?」


  又聽文煥繼續說道:「我文煥此心,於大宋無所負。天人可鑒,是大宋負我,非我負大宋!」說到此處,他頓了一下,方滄然道:「今日,文煥降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