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
第208章 晏駕歸去
「鐺…鐺…鐺……」
晨鐘作響,五月的京城內外,不管是官吏鄉紳,亦或者是平頭百姓,他們皆在此時開始起床,為生活開始奔波。
只是不同於平民百姓們為了生存而疲憊的奔波,官吏鄉紳們的奔波卻多了一絲沉重。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這是朱元璋病重以來的第七天,整個五府六部都陷入了壓抑的氣氛之中。
五軍都督府內,李景隆穿著武官常服,看著眼前那堆積如山的奏疏獨自發愣。
在他左右,一名都督僉事看著手中的奏疏,略帶感嘆:「這刀干孟還真是軟硬不進的王八,居然能死守這麼久。」
他口中的事情,顯然是眼下正在發生的西南戰事,李景隆聞言也回過了神來,向他看去的同時詢問:「戰事如何?」
「西平侯遣都督何福與都督瞿能二人強攻景罕寨,叛軍憑藉有利地形居高堅守,大軍三月未進一步。」
「官軍糧草將盡,叛軍卻士氣高漲,二位都督無奈,只能向西平侯請增援兵。」
「還沒攻下嗎?」李景隆嘆了一口氣,心裡暗嘆這段時間的糟心事著實太多。
「國公,宮裡……」都督僉事小心翼翼詢問,李景隆卻在聽后搖了搖頭:「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確實」都督僉事下意識點頭,接下來的時間,二人都將話題引到了軍務上。
湖廣南部瑤苗的叛亂,西北陝西行都司的防務,西南與麓川的拉鋸,還有大寧方向的大軍巡邊……
這一件件事情,光是聽起來都讓人頭疼,可這樣的麻煩事,卻已經持續了三十一年。
自大明開國以來,各地叛亂的事情就從未停止過。
經歷了元代那種混亂的秩序,許多人都不甘心於接受大明這樣教條式的秩序。
土司們不喜歡朝廷管他們太嚴苛,地主鄉紳們不喜歡大明又要他們交稅,又要限制他們。
北方的韃官、色目官員們與漢人官員矛盾嚴重,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外部的繁雜之事。
這樣的事情,李景隆已經處理多年,本該信手拈來,可朱元璋病重的消息,卻讓他慌亂了陣腳。
面對這些奏疏,他心裡十分煩躁。
朱元璋對於他,不僅僅是皇帝,還是對他照顧有加,十分栽培他的舅爺。
他下意識的不希望朱元璋出現什麼事情,因為他很清楚大明朝這艘船還沒有駛出風暴,還需要他這個掌舵人繼續維穩。
只是有的時候,人越不想來什麼,便越要來什麼。
急促的腳步聲在五軍都督府內響起,那聲音在來到李景隆的衙門前停下,李景隆也下意識抬起了頭。
來人是內廷的太監,他的臉色並不好看,這讓李景隆心底有了不好的預感。
見到內廷太監的不止他一個人,還有五府其餘的都督,以及六部的尚書,武英文華等殿閣的大學士。
得到了消息的他們,急匆匆的從五府六部及各處宮殿前往了乾清宮門。
只是半個時辰的時間,他們已經全部聚集到了宮門前,緊張的看著那扇還未打開的宮門。
在他們的注視中,那扇宮門最終緩緩打開,從裡面走出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對眾人作揖。
「陛下有旨,傳諸位入乾清宮養心殿。」
「臣等領旨……」
當入乾清宮都需要用『旨意』來傳召時,在場的眾人便都有了預感。
他們回禮後起身,低著頭眼觀鼻、鼻觀心的往乾清宮道走進去。
一字時的時間,他們在一聲聲傳召中走進了養心殿內。
此時,養心殿內已經站著不少人了。
除了太孫朱允炆和燕世子朱高熾外,還有東宮帶班太監李權,以及司禮監秉筆、掌印兩大太監。
當然,這些人的出現都在眾人的預料中,他們唯一沒預料到的,就是一個不該出現在這裡的人也出現了。
一個三十幾歲,頭戴鳳冠九翚四風,身穿太子、王妃常服的女人出現在了這裡。
能出現在乾清宮,並且有此穿著的人,也只有朱標的繼妃呂氏了。
「都來了嗎……」
「臣,參拜陛下,陛下萬福安康!」
蒼老的聲音響起,群臣紛紛跪下,行五拜三叩之禮。
拔步床上,朱元璋緩緩側過頭去,看著十餘位重臣,目光放到了李景隆與郁新、齊泰三人身上。
「九江與郁新、齊泰,你們三人上前來,還有允炆你也上前來……」
朱元璋稱呼李景隆的小名,對另外二人則是直呼其名。
「爺爺……」
朱允炆跪在了拔步床前,儘管他很早就期盼著這一天,可當他看著滿頭白髮、形容枯槁的爺爺時,心中卻生出了太多的不舍。
他想要權力,可他並不想讓自家爺爺離開,但他很清楚,自家爺爺不離開,他永遠掌握不了真正的權力。
「咳咳咳!!」
這時,朱元璋突然劇烈地咳嗽起來,直咳得整個腰身都成了一個弧形。
見狀,朱允炆趕緊伸手為朱元璋撫背,持續許久后,朱元璋的喘息才略略平止。
他伸出那條瘦骨嶙峋的胳膊,輕撫了撫朱允炆的頭,可他的目光並不是像在看朱允炆,倒是更像在追憶著什麼。
他是個工作狂,很少娛樂和休息,對於內廷往往疏於管教,將子女教育和嬪妃管理的重任交給了馬皇后。
馬皇后離世后,他將內廷交給了朱標的繼妃呂氏來管理,自己則是與兒子朱標繼續奮鬥在第一線。
只可惜,朱標的猝然離世是他未曾預料到的,他布了大半輩子的局,最終沒能派上用場,便要布置下一個局了。
如今,這第二個局總算用到了。
他接手時的大明朝是一個滿目瘡痍、流民遍地的天下,而如今他交給朱允炆的天下,是一個北控關外、南抵南海,西至大磧,東達東海的天下。
經過二十多年的剪伐斫削,大明天下終於接近了他所想的天下。
整個社會天下太平,民生恢復,基業穩固。
雖四方不太安定,但最主要的敵人蒙古卻已經被壓制在了漠西一隅,天下有實力挑戰皇權的豪強勢族已被消滅,經濟迅速恢復,社會日漸穩定。
這一年,大明的人口為六千零五十四萬,超過了元代最高的人口數字。
這一年,全國的田賦收入僅米麥一項即多達三千二百餘石,算上二千二百餘萬石的軍屯籽糧,合計比元朝歲入一千二百萬餘石增加了四倍有餘。
這些數字對於後來人來說,只是彰顯王朝強大的一項,但對於朱元璋來說,這些數字的代價卻是他三十一年如一日,不間斷地緊張工作,持續消耗健康所換來的。
現在,他只需要做好最後一件事,便可以好好休息了。
想到這裡,他的目光露出了輕鬆,併當著群臣的面,對朱允炆交代起來:「如今天下安泰,你要勤懇務政,方能保全我們家的天下。」
「西南之事有魏國公、西平侯,西北之事有宋晟,北邊之事有伱四叔,關外有高煦……」
「這天下的一切,我已經為你打好了底子,你照舊制繼續便可。」
「若是你心中有抱負欲要施展,兵戎可多聽你四叔及曹國公的話,政務可聽郁新與齊泰的話。」
「為人君父,要能容得下諫言,懷抱大胸襟,勿要專斷獨行。」
朱元璋說完,朱允炆早已泣不成聲,哽咽著點頭:「孫兒謹記。」
見他如此,朱元璋又看向了跪在拔步床前的李景隆三人,他伸出手向李景隆而去,李景隆連忙跪著上前來握住他的手。
「九江,舅爺要去見你父親了,你很好…沒辜負你父親的期望。」
「陛下……」李景隆鼻頭一酸,低頭垂淚。
朱元璋看著他,又緩緩看向了郁新與齊泰:「齊泰,你為朕擬遺詔……」
「是!」齊泰低著頭應下,旁邊的司禮監太監也將早早準備的聖旨與筆墨放到了齊泰面前。
齊泰跪在地上,靜靜等待朱元璋開口。
望著眼前的一幕,朱元璋轉過頭去,看向了拔步床的床頂:「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
「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
「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
「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
「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
「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百餘字的遺詔中,朱元璋交代了幾件事。
第一件事是總結了自己登基這三十一年來的心路歷程,並給皇太孫朱允炆背書站台。
第二件事,便是對自己的喪葬提出了要求,不僅要求簡葬,還讓臣民們稍微哭個三天,意思一下就得了,也不要妨礙臣民們的婚喪嫁娶。」
第三件事,便是讓各地藩王不必興師動眾,大老遠跑來京城參加祭奠。
只是百餘字,他便將遺詔給交代了清楚,從頭到尾都在想著別給宗室及臣民添太多的麻煩。 當他說完這一切,他似乎覺得整個身體都有了力氣,居然緩緩支撐著自己坐了起來。
這一幕為眾人所見,紛紛低頭垂淚。
他坐了起來,將手從李景隆手中抽出,目光詫異的看著養心殿內的那戶窗子。
「允炆,我看見你爹他們了……」
陽光下,朱元璋似乎看到了自己那個敦厚仁長的朱標,眾人紛紛往他目光處看去,卻並未看到任何東西。
待他們回過頭來,朱元璋卻已經再度躺了下去,嘴角還掛著一抹笑意。
「陛下(爺爺)!!」
在眾人的哭嚎聲中,朱元璋似乎覺得自己的身體變得輕盈許多,思緒混沌了片刻。
等他再度清晰,他似乎感覺自己來到了幼時的鐘離東鄉。
四周的事物很清晰,這讓他知道了自己或許是在追溯自己的一生。
在他幼時,父母曾帶他曾經多次搬遷,可論其根本,他的家鄉始終在鍾離縣的東鄉。
眼下,他距離東鄉百餘步,目光之中看到了許多熟悉的鄉親們。
他們沒有死於元廷的橫徵暴斂,沒有死在元兵與紅巾軍的刀下,他們一個個的都活靈活現,自己彷彿回到了六十多年前的某一天。
這一刻,他著急了,他想到了自己家,想到了記憶中的父母哥哥與姐姐。
他向著東鄉走去,可隨著他的靠近,東鄉漸漸變得破敗。
四周的場景,讓他回憶起了當年的旱災與蝗災、瘟疫。
他曾經所熟悉的鄉親們一一倒下,容不得他悲傷,便見到了兩道背拽板車的熟悉身影。
那兩道身影頭上綁著一張髒兮兮的粗布,身形骨瘦如柴。
板車上,三具連白布都沒的屍體安靜躺著。
見到那三具屍體的時候,朱元璋停住了腳步。
是啊,那兩道身影,不正是他與二哥嗎?
板車之上的那三人,不正是自己的父母與大哥嗎?
一時間,朱元璋愣住了,即便他沒有往前追趕,但面前的畫面卻不斷在前進。
他看著自己與二哥拉拽著板車,挨家挨戶的給人磕頭,請求借給他們一塊墳地來安葬父母大哥。
他與二哥遭受了無數白眼,挨了許多謾罵與石頭,卻未曾換到一塊墳地。
拖著遍體鱗傷的身體,他們坐在了村口,不知道要怎麼過下去。
似乎是瞧他們可憐,於心不忍之下,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
得了墳地的兄弟二人十分高興,彷彿忘記了前面的謾罵與屈辱,將身上殘破的衣服脫下,將父母與大哥的腳和頭包裹好,不讓肌膚露在外面。
「俺們爹娘也算有了棺材了……」
聽著二哥朱重六所說出的話,朱元璋鼻頭一酸,便見兄弟二人將父母大哥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
為了活命,他們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自己去了皇覺寺,可沒過幾年便因為僧人太多加上飢荒而遭到驅趕,只得雲遊四方。
當然,說是雲遊,其實就是沿路乞食,這才苟全性命。
再往後,自己收到故人來信,邀請他參加紅巾軍,可他心裡不願意,燒毀了那份書信。
然而消息最終走漏,他不得已只能去參加紅巾軍,成為了濠州城內的一名普通兵卒。
入伍后,因為作戰勇敢,加上在皇覺寺學了點文墨,他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給了他一個九夫長的小官。
然而,即便他在之後不斷幫助郭子興,甚至幫助郭子興擊退了來犯的元軍,可郭子興始終將他作為部下,他未能再進一步。
只是他不後悔,因為他遇到了對自己最好的那個人。
雖然郭子興沒有給自己兵權,也沒給自己陞官,可他將自家妹子嫁給了自己。
「妹子……」
朱元璋看著那模糊的身影,想要儘力的看清楚自家妹子的五官,但她的五官卻十分模糊,好像刻意讓他不能看清一樣。
他耐著性子,期待著自家妹子臉上的雲霧散去。
之後的情況朱元璋還記得,因此面對脫脫率百萬元軍南下,徐州被攻破,紅巾軍的彭大、趙均用率殘部逃往濠州並反客為主,郭子興成為了一個小將的局面,他臉上沒有一點表情。
即便看到與郭子興有仇的孫德崖故意煽動趙均用,利用他將郭子興抓捕,並幽禁在自己家地窖中時,他也並未難過。
他看到自己傻乎乎的跑回濠州,將郭子興解救出來,並與郭子興擊敗了前來進攻濠州的兩萬元軍,卻無任何封賞。
他還看到了自己回家鄉募兵七百人而被升為鎮撫,但卻為了這一個虛職被迫將七百兵權交給了郭子興,帶著徐達、湯和等二十餘人狼狽離開了濠州。
南下路上,他多次想要返回濠州,不斷生病,幾欲離世,是自家妹子照顧著他,讓他漸漸康復過來。
興許是他命不該絕,亦或者是老天看他可憐,他藉助紅巾軍的名頭招撫了不少人。
這期間險象環生,但都被他一一化解。
再往後,他帶著這三千人奇襲橫山澗,大破元軍,收降七萬,編練男丁二萬,又拿下滁州這不亞於濠州的城池。
不同於郭子興還需要與孫德崖、俞氏、魯氏、潘氏等人共分濠州,滁州完全是他一個人的天下。
可他沒有時間高興,因為郭子興被排擠出了濠州,帶著一萬殘兵來投靠他這個擁兵三萬的朱元璋。
郭子興以官職壓他,讓他交出三萬兵馬,他交出去了,可擁兵四萬的郭子興在面對元軍大舉進攻高郵,並分兵進攻六合時卻退縮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朱元璋主動請纓去解六合之圍,但幾經交手,六合還是被元軍攻下。
待他回到滁州,郭子興已經掌控滁州,並將李善長、徐達、湯和等人盡數調離他的身邊。
或許這個時候,他才發現了自己和郭子興是不可能同心的,因為郭子興有自己的兒子,不可能完全信任他一個外人。
這之後,他變了,他開始懂得韜光養晦,開始學會了如何防備他人。
他幫助郭子興守住濠州,擊退了來犯的數萬元軍。
為了化解干戈,他主動做出了曾經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事情,他將繳獲的馬匹送回給了元軍,並成功將元軍注意轉移到了張士誠等人身上。
望著自己曾經從正直變得圓滑,觀望這一切的朱元璋面無表情,他知道自己還會做更多違背曾經那個自己的事情。
他安靜看著這一切,看著自己從郭子興手中收回部分兵權,並拿下了和縣,擋住了三萬元軍的反撲。
他看著郭子興病逝,看著曾經的自己一步步的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兵權。
終於,他不受任何人約束,他開始為自己打天下。
他攻克南京,擊退反撲的十萬元軍,並向東與南開始進軍。
在張士誠投靠元朝,與楊完者夾擊自己時,自己從容不迫的擊敗楊完者,擊退張士誠,同時與徐壽輝的徐宋政權一起清剿了江西元軍。
當韓宋失敗,察罕準備南下時,他更是為了轉移目標,主動通過楊完者去交好察罕。
那段時間,是他起兵以來最為煎熬的時候,只有自家妹子能讓自己安下心來。
好在察罕死了,自己再沒對手,因此他將元朝派來招撫的使臣關押的關押,斬首的斬首。
即便徐壽輝被殺,陳友諒上台與張士誠一同夾擊自己,他也能從容不迫的先打退張士誠,后在鄱陽湖擊敗陳友諒。
他一步步的兼并這兩個對手,並在解決了張士誠后,動手北伐。
幾年的東征西討,他徹底將蒙古人趕回了漠北,拿下了許多丟失數百年的疆域。
河西、燕雲、遼東、雲南……
他收復了這些失地,還將逃遁漠北的元廷徹底摧毀,讓蒙古人自行削去了帝號,只敢躲在漠西苟延殘喘的豺狼。
看著自己的豐功偉績,他臉上沒有一點波瀾。
他這一路上見到了太多人,從劉繼祖到郭子興、孫德崖、趙勻用、脫脫、楊完者、陳友諒、張士誠、明升……
這群人中有他的恩人,也有仇人,還有對手,可面對這些人,他都能坦然自若的面對,只有唯獨一人,他始終放心不下。
這時,朱元璋忽然覺得四周的場景在倒流,而他身上的那件圓領袍也在蛻變。
它看著那明黃色的圓領袍慢慢變成了一件紅色的粗布麻衣,頭上也不知道多出了什麼東西,勒的他頭疼。
他伸手摸去,抓下來的是一塊紅色的粗布頭巾。
這一刻,他似乎想到了什麼,或者說感覺到了什麼。
他抬起了頭,看到一個穿著絹布的少女向他走來。
記憶在這一刻變得清晰,少女的五官也一點點明亮,朱元璋的瞳孔漸漸放大,他沒想過自己真的還能再看到她。
面對自己,她笑著從懷裡緩緩拿出了一張粟米做的粗餅,笑得很燦爛。
「重八,我給你帶了燒餅,可香了……」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崩殂,享年七十一歲。
《明太祖實錄》:乙酉,上崩於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
即遣中使持符,召太宗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太宗不之知也,疾亟,間左右曰:「第四子來未?」
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於色,遂崩,壽七十一。遺命:「喪葬儀物,一以儉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無所改。天下臣民出臨三日,皆釋服,無妨嫁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