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第160章 夜談
第160章 夜談
朱簡灼聞言,表情有些錯愕的開口說道。
「為父現在就登基,是否急切了些?」
「不若等收復南京,告祭孝陵之後再行登基如何?」
朱靖垵聞言,卻是搖頭道。
「回父王的話,兒臣認為現在確實已經到了父親登基稱帝的時候了。」
「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是因為清廷有偽帝弘曆,既然如此,我大明復國之後,自然也得有一個皇帝,也好同偽帝分庭抗禮。」
「爭奪天下正統!」
朱簡灼聞言,忍不住有些心動。
當皇帝可是每個男人都無法拒絕的誘惑,他老朱之所以起兵反清,其他都是虛的。
說白了,不就是為了當皇帝嗎?
雖然他現在已經是監國了,但監國和皇帝終歸是不一樣的。
兩者光是在名分上,便相差極大,一個是九五之尊的天下主宰,一個更像是皇位暫時空缺時的大管家。
主子和管家那能一樣嗎?
現在真正有機會當皇帝了,朱簡灼有些無法拒絕。
但他還是沒有貿然決定,想要聽聽自己兒子的別的理由。
朱簡灼微微頷首道。
「然後呢?」
朱靖垵也不客氣,開口說道。
「其次,便是父王現在若登基稱帝的話,便可以順理成章的給底下的文臣武將們加官進爵,賞賜一波,藉此來鞏固一下朝中的軍心人心。」
這其實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大傢伙兒跟著你老朱家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說白了不就是為了榮華富貴嗎?
你不給底下人榮華富貴,人家憑什麼給你賣命?
「第三,則是父王在登基之後,可以下令開科舉,以科舉取士,將兩廣,湖南,貴州等地的士紳,徹底拉上我大明的戰船。」
關於科舉之事,朱靖垵其實早就在琢磨了。
現在大明佔據兩廣,兵進貴州湖南,勢力橫跨四省,早已不再是曾經的那個山溝帝國。
而是有了幾分正統王朝的氣象!
這個時候的大明,已經到了需要拉攏士紳的程度了!
是故,科舉之事,便如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想拉攏士紳,最有效的手段是什麼?
發官帽子!
官帽子怎麼發?
當然是科舉考試了!
自從隋唐開始,科舉盛行之後。
科舉,對於一個新生的王朝來說,都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甚至,可以說是除去軍事外的頭等大事!
因為,科舉一舉行,便意味著這個新生的王朝開始和士紳階級合作勾連了。
再然後,只要軍事上不再出現重大的失敗,新生王朝便算是穩住了。
正如同當年滿清入關之後,第二年便確定了要舉辦科舉,第三年便開始開科取士一般。
也正是在科舉之後,滿清才在關內算是真正的站穩了腳跟。
而相應的,在滿清朝廷廢除科舉后沒幾年,滿清就亡了!
辛亥革命之後,為什麼各地爭相易幟?
基本上不見大清忠臣出來力挽狂瀾?
說白了,不就是因為滿清不給底下發官帽子了,最後的人心乾脆也喪失了嗎?
朱簡灼聞言,頷首道。
「吾兒所言有理,但此事畢竟事關重大,還是等隨後和朝中文武商議一下,再做決定吧!」
很明顯,朱簡灼已經被朱靖垵說服了,現在他需要的,只是底下臣子們的勸進而已。
嗯,作為一個正統王朝的皇帝,三辭三讓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
朱靖垵也點頭說道。
「父親放心,交給我來安排!」
朱簡灼聞言,沒再說什麼,只是點頭表示了認可。
行轅一行人進入進入廣州城內。
廣州城內的街道兩側,是朱靖垵提前組織起來前來歡迎的廣州百姓。
站在最前面的,是一名名穿著簇新衣服,精緻可愛的小孩子。
他們舉著橫幅,塗著腮紅,用稚嫩的童聲喊著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這些孩子里有男有女,基本上都是廣州城內外的體面人家的孩子。
畢竟,能混到來大明的監國殿下面前露個臉的機會的,肯定不會是一般人。
而在這些孩子身後,則是廣州城內的士紳富商,以及普通百姓所組成的歡迎隊伍。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反清復明,華夏復興!」
「大明萬勝,監國殿下萬歲!」
「……」
人群有組織的喊著口號。
氣氛極為熱烈!
廣州城頭懸挂著好些個鞭炮也是被點著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起。
除此之外,還有舞龍舞獅,耍雜技的隊伍在表演節目。
總而言之,現在的廣州城相當的熱鬧。
朱簡灼看著眼前的一幕,忍不住捋著鬍鬚,滿臉的笑意。
雖然他知道眼前這一幕是自己兒子刻意安排的,但他還是能從其中感受到廣州百姓對他這個大明監國的歡迎。
對大明的擁護!
一行人進了廣州城,然後一路往監國府邸而去。
很快,便抵達了曾經的廣州將軍府,現在的大明監國府邸。
廣州將軍府身為廣州將軍的駐地,本就修建的相當的富麗堂皇,別有雅緻。
再加上朱靖垵隨後對其的修繕,現在的廣州將軍府更是相當的奢華大氣,到處都是精緻無比。
朱簡灼在起兵之前,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地主老財,說實話,這還是他第一次見到如此富麗堂皇的宅邸。
忍不住開口說道。
「吾兒,我大明現在尚是戰時,這監國府邸是否過於奢靡了些?」
朱簡灼看著眼前的府邸,眼神中滿是驚嘆,但還是有些擔心花費是不是太多了。
大明畢竟是剛立國,朱簡灼不免小心謹慎一些,但卻也不能算壞事。
朱靖垵聞言,卻只是搖頭說道。
「父親多慮了,這監國府邸之前曾是清廷的廣州將軍府,本就裝飾華美奢靡。」
「我大明接手之後,對其只是稍有改建,花費不多的。」
朱簡灼聞言,這才滿意的頷首,開口說道。
「如此便好,如此便好!」
「我大明雖然不缺錢,但也不能奢靡浪費,我皇室還是有必要帶頭做到勤儉節約的。」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皇室身份特殊,不勤儉節約也沒人能說什麼。
但如果能堅持勤儉節約的話,卻肯定是一個加分項!
對於人心穩固肯定是有積極作用的!
一行人進入了監國府邸,朱簡灼帶人前往正堂。
哪裡,已經有歡迎宴會準備好了。 ……
是夜,月色漆黑。
監國行轅一行人都安頓了下來。
朱靖崖在宴會結束后離席,回到自己的小院,回到書房,拿起一本論語讀了起來。
而在他的手邊,還有一疊厚厚的文稿,都是他抄寫的論語註釋。
這段時間雖然是在趕路,但他的功課卻是並沒有落下。
就在這時候,外邊響起了一陣敲門聲。
朱靖崖抬頭道。
「請進!」
隨即,便見他的母親李氏推門走了進來。
跟在李氏身後的,還有大明現在的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李沐。
正是朱靖崖的外公!
李沐這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在隨軍,跟在朱靖垵身邊做事。
這次監國行轅才剛抵達廣州,宴會剛結束,他便第一時間前來看望自己的女兒和外孫。
「靖崖在讀書嗎?」
李沐走進書房,來到朱靖崖身邊,開口詢問道。
朱靖崖點點頭開口說道。
「是的外翁,這是父王給我布置的課業,讓我好好讀書做學問。」
李沐點點頭,開口讚許道。
「讀書好啊,讀書使人明智,通理,照見人心,多讀書,總不會有壞處的。」
說話間,李沐拖了個凳子,在朱靖崖面前坐下。
李氏見此,開口說道。
「父親,你和靖崖好好聊聊,我去幫你們沏茶。」
李沐點頭道。
「去吧!」
雖然現在李氏是大明監國興王的妃子。
但由於身份轉變過快。
是故,李沐身為一個父親,對於指使自己女兒沏茶也沒有感到不應該。
同樣,李氏也不覺得親自幫自己父親沏茶有什麼不對。
大明這邊畢竟是剛立國,規矩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
在李氏離開后,李沐開口詢問朱靖崖道。
「知道為什麼監國殿下要你好好讀書,不讓你摻和朝政嗎?」
朱靖崖聞言,表情有些莫名的失落,試探著回答道。
「是……是因為大哥?」
李沐搖頭道。
「有一部分這個原因,但不是全部。」
「監國殿下之所以這麼做,不光是為了維護大都督的權威,其實也是為了你好。」
朱靖崖聞言,眉頭下意識的蹙起,話語中滿是疑惑的詢問道。
「為什麼啊!」
朱靖崖年紀尚輕,對於權力爭鬥雖然有些敏感度,能意識到朱簡灼不讓他干預政務,是因為朱靖垵的緣故。
但對於權力鬥爭中的血腥和殘酷卻還是一無所知!
但李沐不同,李沐作為一個生活經驗豐富,通讀史書的文人,他聽多了史書上關於皇權爭奪的骨肉相殘,血雨腥風。
是故,他是能意識到朱簡灼這個老父親的良苦用心的。
李沐稍稍沉吟了一陣,然後接著說道。
「監國殿下乾脆不給你爭奪皇位的機會,並不是不在乎你,反而是對你的愛護。」
「和大都督比起來,你和你的兄弟們都差的太遠了,沒希望的。」
「監國殿下的想法是,與其現在給你們爭奪皇位的機會,讓你們兄弟因為爭位而反目,不如乾脆斷了你們的機會,讓你們兄弟之間也能少些猜忌。」
「這樣的話,將來即便大都督繼位,對於你們這些沒有威脅的兄弟,肯定也不會加以為難。」
「到時候,你們也都能做一個富貴王爺,安享榮華一輩子。」
「可若是監國殿下現在給了你們爭位的機會,將來大都督繼位,難免會對你們心存猜忌。」
「監國殿下在的時候還好說,一但監國駕崩,誰還能保得住你們?」
「你自己好好想想吧,是做大明的富貴王爺,安享太平好,還是和李唐皇室的皇子一樣,因為皇權爭奪而朝不保夕,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身首異處好。」
「父母愛子女,則為其計之深遠,監國殿下對靖崖你的關愛,這點是不用懷疑的……」
李沐語重心長的說道。
在他看來,朱簡灼不一定是個好皇帝,因為他竟然沒讓自己的兒子們相互爭權奪嫡,以保證他自己的權力無人能挑戰。
這不是一個好皇帝該做的事情!
但朱簡灼卻一定是一個好父親,同樣是因為他沒讓自己的兒子們相互爭權奪嫡,以確保他的孩子們不會骨肉相殘。
這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該做的事情!
昔年李唐的玄武門之變,根子其實是在李淵自己身上。
他將李建成立為太子的同時,還給了李世民希望。
甚至放權李世民在軍隊中培植親信黨羽,放任李世民建立天策府的班底……
如此一來,李建成和李世民反目成仇,兄弟相殘,血染玄武門,便是可以預見的事情了。
當然了,李淵之所以這麼做,也和當年的天下局勢有關。
唐朝初年,大唐所面臨的強敵實在太多。
且李世民在軍事上的天賦,又實在是太強,沒有他的話,有沒有後續的大唐都不好說。
以至於李淵只能放權給李世民!
讓李世民去平定天下。
但是即便如此,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兄弟相殘,李淵照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怎麼說呢,既然對大唐來說,李世民不可或缺,那李淵乾脆自己廢了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不就好了嗎?
如此一來,李建成最起碼做個富貴閑人不成問題,總好過李建成和李世民骨肉相殘,血染玄武門!
並且,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玄武門之變,是真的為大唐的後世之君開了個壞頭。
玄武門之變,李承乾謀反,武則天廢帝,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三庶人案……簡直不可計數。
有唐一朝,皇權交替時的血雨腥風,頻繁的宮廷政變,絕對是歷朝歷代中最普遍的。
很難說這和李世民開的那個壞頭沒有關係!
相較起來,大明的皇位傳承就要平和的多,很少有染血的事情發生。
朱靖崖聞言,低著頭面露委屈,尚且有些不甘心的詢問道。
「外翁,皇位我真的就一點機會也沒有嗎?」
既然生在了帝王家,朱靖崖又豈會對皇位完全沒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