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還是打工人的命
「現在已經是天啟五年五月了,離明朝滅亡還有不到二十年了?」重生后的朱由校一手托著腮,坐在御榻上努力的將湧入腦海中的無數片段彌合起來,試圖分析目前的形勢。
後世的他雖然不像開發工程師一樣能享受「福報」,但卻需要經常出差,而且一出去就是五六天,連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唯一的愛好就是看小說,尤其是歷史小說,這是他打發出差時無聊的方式。他不僅愛看,還像許多人一樣喜歡在貼吧、論壇發表意見,對明末的歷史雖然談不上了如指掌,但大致的歷史走向還是清楚的。
「奴婢們見過老祖奶奶千歲。」
「起來吧!」聲音柔媚甜膩,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卻充滿無限想象。
此處是乾清宮東暖閣,乃是朱由校的寢宮,能不經傳召就大搖大擺的進來,而且還被稱為「老祖奶奶」的,宮裡只有一個,那就是皇上的乳母客氏。
果然,人尚未進來,一陣香風先飄了進來,朱由校鼻翼忍不住動了動,「好誘人的香氣!」
「妾身剛才真是嚇壞了。陛下,現在好點了嗎?」一個衣飾華貴的中年美婦款款的走進殿里,邊說著邊向朱由校行禮問安。
「呃……我.……朕好多了。」被打斷思路的朱由校停下思緒,怔怔望著眼前這個權傾後宮的「乳母」。
「那妾身就放心了。陛下,妾身剛剛親手給您熬了一碗薑湯,裡面還放了朝鮮國進貢的雪參,您快趁熱喝了吧!」說著轉身從身後宮女捧著的一個竹鏤雕金漆食盒裡取出一隻青花瓷小碗來,又順手拿起一隻銀匙舀了一勺就要親自餵給朱由校喝。
朱由校嚇了一跳,連連擺手,一把搶過青花瓷碗,端起來就一飲而盡,連勺都不用了。
客氏驚訝的望著與平時大相徑庭的皇上將一碗薑湯喝的乾乾淨淨,說道:「妾身再給陛下盛一碗。」
「不用了,朕喝了這碗薑湯,蒙上被子睡一會就好。奉聖夫人先退下吧!」
客氏聽到皇上突然稱呼自己為「奉聖夫人」,原本一直掛在臉上的笑容突然凝滯了一下,片刻後方才溫柔的說道:「那妾身為陛下蓋上被子!」
說著,也不等朱由校說話蹲下身子將朱由校腳上的靴子輕輕退了下來,拉過一條明黃色錦被蓋在他身上,並仔細的將錦被四邊都掖了掖才轉身離開。
朱由校愣愣的看著客氏離去的身影,忽然全身起一陣雞皮疙瘩,一股不適感涌了上來,「難道野史上記載的是真的?天啟和客氏真有『不倫』之情?怎麼一點都想不起來?」
朱由校在腦海中拚命的尋找著「畫面」,卻怎麼也找不到,「奇了怪哉!」,喃喃的嘟囔了一句后,眼皮漸漸變得沉重起來,很快便昏睡過去。
次日,寅時
朱由校睡夢中被人輕聲叫醒,睜開眼習慣性的向枕邊摸去,划拉了一會沒有找到想找的東西,愣了一下才猛然驚醒,自己已經不是原來的自己了,無奈的嘆了一口氣,想著不知何時才能真正的適應這個身份。
「皇爺,該上早朝了!」一名中年太監站在御榻前,身後跟著幾個手捧著洗漱用具與朝服的宮女。
朱由校看了一眼,想起了這個太監名叫談敬,是昨日里第一個跳下水救人的,同時腦海里關於談敬的資料如放電影一般過了一遍。這個談敬乃是乾清宮管事,自從天啟登基之後就一直在乾清宮侍候,此人倒是忠厚老實,如今在宮裡地位也算不低了,卻也沒有像其他內監的掌印、管事一般聚在魏忠賢身邊,而是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想到這裡,朱由校心中一動,「這個人以後倒是可以替我辦些體己的事。」
魏忠賢是值得信任的,那些聚在他身邊的人也是值得信任的,但不能全都信。任何人手上一旦有了權力,就總想著要更多的權力,去謀取更多的利益,文武百官是如此,太監們當然也是如此。所謂「帝王權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權力的平衡,祖宗之法用內臣牽制外臣,但絕不是讓外臣附屬於內臣,如此這般已是打破了權力的平衡。
談敬指揮著宮女們為朱由校洗漱更衣,今日乃是例行的常朝,禮制比較簡單,只需穿常服即可。
東廠廠督魏忠賢、司禮監掌印王體乾、秉筆梁棟、御馬監掌印兼總督京營太監塗文輔等人早已候在殿外,待朱由校一切準備妥當之後,錦衣衛大漢將軍打起儀仗,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向奉天門行去。
明代的常朝一般在奉天門舉行,文武百官在此行過叩拜之禮后,然後轉入右順門的內便殿奏事,這個規矩還是朱棣時定下的,以後雖然議事的地點或因皇宮大火燒毀偏殿更改過之外,議事的程序倒是沒有多大的改變。
偏殿內,百官分文武左右站定,文官以內閣首輔顧秉謙為首,武臣以英國公張惟賢為首,朱由校坐在高台之上的龍椅上,打著哈欠聽著下面文武百官們言辭懇切的慰問。昨日皇上落水受驚自然很快就傳到了百官的耳中,趁著這次機會趕緊向皇上表表忠心。
早朝就是個儀式,不會真有什麼大事在這裡討論,文武百官如有公事可用題本送通政司轉交內閣,由內閣先行閱覽后並附上該如何處理的條子,此稱為「票擬」,然後再送到司禮監,或由皇上親自批閱,或由司禮監掌印、秉筆、隨堂太監等代為批閱,此稱為「批紅」。
龍椅上,朱由校單手托腮,看似在認真聽百官上奏,實際上早就在心裡罵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本以為當了皇上就可以整日聲色犬馬,豈料每日還要天不亮就上早朝,那還不是跟前世打工一個樣?聽說,弘治帝以前為了請一天假不上早朝還要跟央求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謝遷。」朱由校想起不知從哪裡看來的關於弘治帝的故事,心裡仍憤憤不已。
好不容易熬過了早朝,朱由校趕緊回到乾清宮裡,匆匆用過早膳之後,準備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接下來的形勢,如果沿著原來的歷史軌跡,大明命數只剩下不到二十年了,既然老天爺跟自己開了這個玩笑,自己就不能像朱由檢一樣胡搞一通,最後自掛東南枝。
就在這時,魏忠賢等人卻一起進了乾清宮東暖閣內,身後還跟著一群隨堂太監,每個人手上都捧著一摞題本。
「皇爺,這是昨日百官呈上的題本以及內閣的票擬,請皇爺過目。」王體乾躬身說完,卻自顧自的拿起一份題本,展了開來,張口念了起來,而魏忠賢則來到朱由校身後站著,眼睛卻一眨不眨的盯著王體乾。
「得,還有正事等著呢!」朱由校不得不再次停下思緒,熟悉的畫面開始在腦海中浮現出來,平日里魏忠賢、王體乾等人就這般向自己稟報朝中大小事,而大多數時候自己都是在忙別的事。
「皇爺,這是瑞王、惠王、端王聯名上的請撥養贍田及店租銀的奏本,前些日子皇爺已經許了,因此內閣票擬著戶部遵旨意辦,奴婢也已經代皇爺批了,只等用過印之後就可以著戶部去照辦了。」王體乾說完將奏本交給一名隨堂太監拿去用印。
「禮部右侍郎溫體仁上題本,瑞惠桂三王封地早已定了下來,各地方也正如期趕造王府,只是三王之國的日期遲遲未定,請皇爺開廷議儘早定下日期,禮部好提前做好沿途安排。內閣票擬.……」
王體乾正要繼續念下去,朱由校卻突然伸手打斷道:「等等,三位皇叔去往封國一路上開銷禮部可曾算了出來?」
王體乾愣了一下,回道:「皇爺,三位親王的王府尚未完期,沿路經過哪些府縣還要等日期定下來之後才能安排,花銷由途徑的各府縣依照舊例辦理。」
「那也是筆不小的開支,地方能負擔的起嗎?」朱由校皺了皺眉頭問道。
前世時,他經常在論壇上與人討論明朝為何會滅亡?其中一個基本共識就是明朝亡於財政崩潰,說白了就是缺錢。而為何會如此缺錢,除了明初制定的實物財政政策到了中後期實行不下去了之外,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宗室消耗掉了明末一半的收入。
朱元璋時分封的藩王只有二十幾位,朝廷負擔不重,可到了明朝中後期,宗室人口已突破十萬,這還只是登記在冊,而沒有登記的恐怕還要多上幾倍,如此巨大的宗室人口就像吸附在大明身上的水蛭一般,無時無刻不在吸血。
如果單從宗室的俸祿來看,雖然對朝廷也是極大的負擔,但不至於使財政陷入崩潰,真正讓朝廷收入劇減的來自於長期以來賞賜給宗室們的莊田及各種租稅,從朱棣靖難以後為了削弱各地藩王軍事上的實力,而採取在經濟上給予補償,自此之後宗室們不斷向朝廷請求賞賜莊田、店租、雜稅、鹽稅等,例如萬曆時福王就藩時就曾下旨一次性賜田四萬頃,經群臣力爭方才減半,另外還賞賜揚州沿江至荻州一帶的雜稅,如此還不滿足,福王又請淮鹽鹽引幾千引,在洛陽開店售賣。
如此這般,宗室每賞賜一頃田,朝廷便少一頃田的稅收,每請一地的雜稅,朝廷便少一地的雜稅,長年累月下來,各地親王、郡王積攢下來的財富愈多,而朝廷的收入則日減。地方官為了政績足額向朝廷繳納稅收,只能不斷的去壓榨百姓,長此以往,百姓難以為繼,只好將田地詭寄於士紳及宗室名下,從此惡性循環下去,直到陷入崩潰。
「如果將明朝比做一個公司,帝系一脈自然是控股大股東,而這些宗室則是一個個只保留乾股的小股東,每年分紅一分錢不能少,還不管事,反倒是我這個皇上成了給他們打工的了!」
朱由校恨恨不平的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