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張良拜師
曹操在東郡招賢納士,兗州能人卻多有投之,這日帳外來了一長一少的叔侄倆,長者與曹操年紀相仿,少者與長者大約差十歲左右,這兩人卻並未急著進去,二人來至曹營前,見軍容整齊,士卒對百姓甚為親近,不由相視一笑,那年輕者道:
「張兄,你確定這青蟒能逆轉乾坤?」
另一個長者笑著哎了一聲:
「哎,你別忘了,現在我們可是叔侄,不可造次哦。」
長者說到後來頗為嚴肅,卻顯然並未生氣。
那年少者呵呵一笑,拿指點著長者:
「你這傢伙,就會佔我便宜,罷罷,既然是下界助你,就都依你了。」
那長者笑道:
「這才對嗎,好侄兒,聽為叔給你講講這天下大勢。依我之見,天下之勢莫不出孫曹兩家,孫家隱有龍氣,將來必定是禍亂天下,唉……若非我答應先主在劉氏江山於危難之際,必將救其於水火,絕不敢逆天而行。」
那少者倒也乖巧了許多恭敬道:
「叔叔何以見得只在孫曹兩家?莫要小看了荊州劉表和雄霸冀州的聞太師。」
長者笑道:
「劉表雖有昆崙山上客做後盾,卻絕不敢捲入這亂世的紛爭,否則,劉表定難苟全,何足道?吾曾舊事袁紹,觀其日漸神識見亂,故而離他而去。依我之見,聞太師下界是閉了天眼,故而此番定難成事。」
那少者笑著點了點頭:
「你就不怕那位隆中客?」
老者哈哈大笑:
「怕,但他絕不會逆天而行!」
這兩人是誰啊?其實這兩人卻並非正神下凡,亦非崑崙門下,先邁個關子,這老者前世卻是大大的名人,那就是劉邦手下第一謀士--張良。張良在劉邦建漢后,功成身退,劉邦自是不舍,張良為感其恩情,答應劉邦,在漢氏江山汲汲可危之時,定會出山相佐,隨後便難覓其蹤,而這其間,自大有說法。
我們都知道張良拾鞋的故事,而其中的玄機便在於此。話說,韓人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當時秦國暴政不得民心,天下極亂,均欲殺秦始皇而後快,於是張良找到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鎚。當時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襲擊秦始皇,豈料秦始皇安保工作做的極好,大力士鐵鎚誤中了副車,導致行刺失敗,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追殺刺客非常急迫,此正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過著隱居的生活,也是在這時候認識了項伯。
卻說這日,張良閑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橋上坐著有一個老人,面相不堪,穿著粗布衣裳,看到張良,站起身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了橋下,然後對張良道:
「小子,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張良亦是年青人,當時很驚訝,本就血氣方剛,年青氣盛,欲出手教訓,但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沒有言語下去把鞋撿了上來。
卻不料,這老人好不識好歹,擺了擺腳竟道:
「給我把鞋穿上!」
態度十分囂張。
張良豈是凡俗,心道,此人如此氣傲,定是有才之人。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當下就跪著替他把鞋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漸漸離去。張良正自沉思,卻不料,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折返回來,說:
「你這個孩子不錯,可以教導教導。這樣吧,五天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裡相會,老夫指教指教你。」
張良更是覺得事情古怪,再者他本就閑來無事,便點頭答應,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再次來到下邳橋,卻見老人已先在那裡等侯,老人見到他後生氣地說:
「小子,跟長者約會,怎麼反而後到?」
說罷老人憤然離去,走出幾步又回頭道:
「五天以後早早來此會面。」
張良心中愧疚連連點頭,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卻不想,遠遠望去,又見老人先在那裡,只見老人又生氣地說:
「又來晚了,怎麼回事啊?儒子不可教也!」
老人又自離開,卻又回過頭道:
「五天後再早點兒來。」
張良更感羞愧,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點頭道:
「應像這樣才好。」
只見老人從懷中取出一部書道:
「讀了這部書便可輔佐真主興王道。十年以後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天下太平,小夥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說完便轉身走了,更沒有別的話留下,而後也再沒有在這個地方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張良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更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虛心學習,後來這書不僅讓張良學到治世之才,更讓張良窺得天道,踏入修真之境,而這老人是誰呢?
這老人不是別人,正是鬼谷子。我們都知道姜太公向來喜歡收徒,但他本領不如他的師兄十二金仙,所以收的弟子就不多,但在封神的時候,他也收了幾個弟子,龍鬚虎不就是其中之一嗎?這姜太公轉世投胎成了鬼谷子后,本事大了,雖不是大羅金仙,卻也是地仙一流,便更好收弟子,最出名的就是戰國的四個弟子,龐涓、孫臏、蘇秦、張儀,其實,這姜太公還收了很多弟子,只是後來他便不透露真名了,畢竟人皆有壽,鬼谷子雖修得真道,但也不敢造次,泄露天機,這日看到張良,根骨極佳,登時起了收徒之心,但他看出張良前世欠了劉邦的情,不還是不行的,於是傳他太公兵法,而後又指點他去谷城修道。
可這姜太公為什麼喜歡收徒啊?其中,亦有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