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巫門高手
張遼心中這般想,負面情緒便自蔓延開來,這一遲緩間,蹋頓彎刀趁勢又襲了過來,刀至近前,張遼仍自沉吟,待至近前,才似飄葉般隨風一閃躲過蹋頓一刀。但張遼負面情緒一起,已無戰心,再也擊不出方才那般玄妙的槍法,蹋頓斬殺張遼,只在呼吸間,場面局勢甚是兇險。
其實,如果真是公平的斗將起來,張遼未必不是蹋頓的對手,不過,蹋頓看似光明正大,實則極善戰鬥,第一擊時間拿捏得極好,張遼被蹋頓先震傷了雙臂,然後又使其連受挫折,信心已然被蹋頓擊破。
正此緊要關頭,呼聽得一聲爆喝:
「文遠……某……某來也!」
許褚這一聲聲若獅子吼,雄厚非常,單于蹋頓與張遼都聽的清楚,蹋頓不由得對這發聲人異常佩服,當即刀勢一緩,轉眼回望過去,這一看不要緊,不禁大驚。
你道為何?你看那許褚五短身材,一手持斧,渾身是血,長相粗曠,雖然看在中原人眼中貌丑非凡,但看在烏丸人眼裡,那可是大帥哥一枚,難得的英雄相。
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諸位有所不知,烏丸這一枝非是祖巫遺后,正是當年戰神刑天的血脈,蹋頓身為烏丸中的一方統帥,自然見過戰神刑天的畫相。
而現在許褚雖然身子矮了些許,但這形象,這氣魄,這本事,這斧子,不正是大巫刑天嗎?蹋頓眼見先祖,心中不禁大喜,知道是大巫復活了。刑天何等勇猛,其實力堪比盤古十二祖巫的血脈蚩尤,有他在端的巫族大興有望,當即用烏丸語高喊了一聲:
「戰神復活了!祖宗復活了!」
一時間也忘了張遼,更忘了自己身處疆場之上,烏丸士兵聽到單于哇哇亂叫都望向許褚。只見許褚手持大斧,殺氣騰騰的就奔著蹋頓單于奔了過去。一時都不知道個什麼情況,都怔在當場,只有少數人比較震驚,但大多數人都在奇怪,單于是傻了嗎?看著一個人殺氣騰騰要弄死自己在那興奮個什麼勁啊?
蹋頓喊這一聲,烏丸兵士能聽得懂,張遼可聽不懂,就算聽的懂,張遼也理解不了。但張遼聽到許褚來了,登時信心倍增,再定睛一看,這蹋頓手舞足蹈的盯著什麼,不由大喜過望,心中不禁暗笑:真天助我也,兩軍交戰,不全神貫注,如此輕敵,真是自尋死路!
心裡這樣想著,身形一抖。張遼乃是降龍木一千百年一片落葉所化,乃是降龍木的精華,肉身強悍是一方面,還有便是一身輕身功夫,落葉無聲。身形騰躍而起,長槍抖出直向蹋頓斬去,蹋頓正自高興向許褚招手。不想張遼竟然飛身而起,長槍直刺向蹋頓左耳處,蹋頓單于此時完全沉浸在刑天復活的喜悅中,哪還記得自己身處兇險?但他終是久經殺場的英雄人物,此時許褚走至周身三丈處,殺氣滾滾,蹋頓自然感覺的到,此時才想起自己身處險境,忽覺左耳勁風一起,一撥愣腦袋。但仍是慢了些許,被張遼一槍刺中左耳。這一槍直刺得蹋頓啊的一聲慘叫,一股鮮血直直從張遼的長槍處流了下來,直刺得蹋頓左耳血流四濺。蹋頓強忍傷痛,方要反擊,只覺一股排出倒海的勁氣滾滾壓了上來,再一回望,戰神刑天的大斧已然蓋定自己。蹋頓只覺得一種前所未有的無力,斧還未至身前,已然放棄抵抗了,只聽得轟得一聲,這一斧直砸得蹋頓一個咧跌,但仍未死。忽覺頸后一陣寒風,後頸發涼,正是張遼一槍刺中,當即死了個通透。
那許褚連看也沒看蹋頓嘿嘿一笑,反身朝烏丸兵殺去。
烏丸鐵騎被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驚呆了,蹋頓單于在烏丸兵中的地位崇高,幾乎被稱為不死之身,眼下被祖宗轉世給弄死了,烏丸中的高層自然震驚,哪還敢打,也不知誰喊了一句,烏丸兵亂成一團,全軍向後潰退。曹操見烏丸兵馬大亂,當即揮劍高喝一聲道:
「沖啊!」
曹軍鐵騎直撲烏丸銜尾殺去,直追敵數里才止,殺得烏丸大軍膽戰心寒。
而此時,山上的曹仁也守住了烏丸一波波的猛烈攻勢,畢竟曹仁守在山上,先就佔了地勢,烏丸騎兵在這一方面不佔半點優勢,更何況,曹軍人數遠在烏丸兵之上,當然,曹軍此時疲憊,所以雙方戰了個勢均力敵。但戰場形勢轉變極快,張遼斬殺蹋頓只在一柱香的時間,所以蹋頓主力退軍的極快。一聲號響,前面的烏丸大軍都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便不戰而退。曹仁趁勢領軍殺出,烏丸也是死傷無數,騎兵在這種高山地勢本就不容易,無數兵士馬腿失蹄從山腰滾落,更何況身後還有追兵?當即被曹軍一陣好殺,好在守在山上的曹軍無馬,這才不至損失太慘。
而曹軍此戰的目標袁尚兄弟自然也參戰了,不過他們二人一直躲在蹋頓單于後面沒敢露面。蹋頓單于自是看不起中原人,何況是曾經騎在自己頭上眼下失勢的袁氏兄弟?所以袁氏兄弟在蹋頓身邊也是過得極為不順,但二人了解中原形勢,所以才為蹋頓所用。
蹋頓時常令二人帶路,襲擊冀州周邊郡縣,搶掠財物。而曹操領兵深入大漠,剛入白狼山就被發現,也是袁尚收到警示所為。這兄弟倆平日里便不動手,只是給蹋頓做些謀划,所以往日里便是躲在蹋頓後邊。剛剛張遼領軍殺過來時,袁尚兄弟就覺得心裡沒底,本來蹋頓兵就少,而曹操屢用奸計,袁尚對其甚是敬畏。袁熙凡事都以袁尚馬首是瞻,自然全看袁尚,於是二人開戰時就故意與蹋頓單于的隊伍保持了一定距離,以便逃跑。
不出二人所料,蹋頓不過半晌就已受首,當即連叫可惜。二人眼見蹋頓已死,烏丸失去了支撐,哪還敢逗留?知道大勢已去,勒馬便跑,率部直向遼東而去,正是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