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五雷法

  虎力大仙的祈雨術是什麼?

  其實鄧天君在回答孫悟空時已經說了:他的五雷法是真的!那麼這祈雨的法術很明顯就是五雷術了。那麼五雷術是什麼?

  道法中認為:諸法之中,唯雷法最厲。也就是說,道家中以雷法為最。以此觀之,這三位國師修鍊的顯然是無上道法了。


  別急著定論,咱們再看,師徒四人方至車遲國時,原文曾說:好行者,將身一縱,踏雲光起在空中,睜眼觀看,遠見一座城池。又近覷,倒也祥光隱隱,不見甚麼凶氣紛紛。


  本書之前已經論證過,孫悟空的一雙火眼金睛主要是通過看仙氣來判斷的,所以一般不會有假。由此可見三位國師可不是妖精,否則就不是祥光隱隱而是妖氣熏天了。不是妖,那便是真的仙了。


  既然是仙派中人,那這三位國師是什麼派的呢?


  龍王敖順說他們是源自小茅山,而虎力大仙卻自稱是幼時在鍾南山學的道。


  乍聽這下,似乎二者矛盾頗多,不好判斷,但其實也沒什麼分別。二者修的可都是正宗道法,所以差別並不大。正宗道法無非就是闡教門下了,也就是說茅山派也好終南山也好都與上清派一脈相承,不是也有人稱茅山派為上清茅山宗的嗎?上清派是誰的勢力?當然是元始天尊了。


  其實想想也能明白,神界多是奉元始天尊符詔辦事的,風雷雲雨自然也可以奉元始天尊符詔了。所以,很明顯,這三位大仙八成是來自玉虛宮門下的。


  而通過後來的鬥法,咱們也能看的出,三位國師那修為著實是比師徒四人高上幾個等級的。大家可以細細品下,車遲國鬥法這一章里的說頭太大了,絕不像咱們讀的師徒四人將三位國師逼走繼續取經那麼簡單,三位國師那是明敗實勝,而師徒四人則是明勝實敗。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品一品,車遲國鬥法的每一局,孫悟空是不是每一局都是被動的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就是說,三位大仙通過這場較量,想知道的都知道了,想點化的也都點化到了。最後人家功成身退了,你說誰勝誰敗。別急,咱們細看。


  第一局比這祈雨,說是敗了,但旁人不知道,孫悟空自己可知道,這三位的來歷不可小看啊,起碼能看出這是元始天尊的人。所以第一局基本上就是三仙在用武力屈服孫悟空。


  但猴子的性情比較好勝,這便有了神奇的第二局。為什麼說是神奇的第二局呢?因為第二局比的是登雲梯坐禪,可以說這一局虎力大仙是贏定了的,讓猴子坐禪那鐵定是要他的老命了,而讓唐僧騰雲那也是說笑了。但卻偏偏出現了令咱們看官嗔目結舌的一幕。猴子騰雲帶著唐僧上了雲梯,完成了較量。


  這就又要涉及到凡人究竟能不能駕雲的問題了。因為西遊記中不只一次跋山涉水時唐僧要求弟子們背他,但孫悟空三人卻都是推三阻四不肯背。


  流沙河那次,猴子和豬頭都拿丑鬼(沙和僧)沒招,八戒道:「哥啊,既是這般容易,你把師父背著,只消點點頭,躬躬腰,跳過去罷了,何必苦苦的與他廝戰?」


  行者道:「你不會駕雲?你把師父馱過去不是?」


  八戒道:「師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這駕雲的,怎稱得起?須是你的筋斗方可。」行者道:「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駕雲,只是去的有遠近些兒。你是馱不動,我卻如何馱得動?自古道,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象這潑魔毒怪,使攝法,弄風頭,卻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帶得空中而去。象那樣法兒,老孫也會使會弄。還有那隱身法、縮地法,老孫件件皆知。但只是師父要窮歷異邦,不能彀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也。我和你只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來,就是有能先去見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經善與你我。正叫做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那獃子聞言,喏喏聽受。


  過黑水河時,唐僧又想讓弟子們背他過河道:「你三個計較,著那個馱我過去罷。」行者道:「八戒馱得。」八戒道:「不好馱。若是馱著騰雲,三尺也不能離地,常言道,背凡人重若丘山。若是馱著負水,轉連我墜下水去了。」


  相信讀到這,讀者都要問,那凡體到底能不能被帶著騰雲呢?

  當然能了,沒看咱們書中的神仙都可以帶著人飛嗎?再說了,要不妖怪都是怎麼把唐僧帶走呢?哪次唐僧不是被一陣陰風帶走的?不然難道要人抬著走啊?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他隨便滾一下妖怪都搶不走人。


  既然妖怪能,那猴子、豬頭、丑鬼也都是妖怪(沒了神職,頂多能算個妖仙,更何況妖仙也是妖怪),怎麼就不能了?既然能,那這三個人為什麼還推三阻四的呢?其實其中原由孫悟空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師父要窮歷異邦,不能彀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也。我和你只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來,就是有能先去見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經善與你我。正叫做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就是說,要是投機取巧是取不來真經的,所以才一直不馱唐僧騰雲。


  而這一次,虎力大仙的手段明顯是激起了猴子好勇鬥狠的勁頭了,以致於這次猴子連躲在一旁的三十九揭諦都顧不得了,硬是把唐僧駝上了雲梯,扳回了面子。


  但也正是有了這神奇的第二局,才有了兩方坐下來談的前提,以致於有了後面和諧的幾個回合。否則,以猴子的性格,是絕不可能好說好算的。


  在以下的幾個回合中,兩方面基本上是處於交流中。沒看以下的幾個回合中,處處充滿著和諧與禪意嗎?其實主要就可以說成是一問一答,這一問一答間是處處不離佛道兩家那點事,可以說孫悟空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