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峰迴路轉
面對強弓勁弩,周泰視若無物,拼著受創跨馬沖至弓弩手近前,輪起手中寶杖打得盾牌手東倒西歪。
對方的長矛手刺出幾矛,周泰身子朝後微傾,避開矛鋒的當,後邊的騎兵趕到,居高臨下衝出了曹洪的長矛手。直衝破防線,殺散曹洪的弓弩手。
周泰突破衝出,立在人群中,不由得晃了晃:血流的太多了。
周泰抬眼望了望右塢,自己此時距離右塢還有十數丈,而四下里的曹軍如蝗蟲一般越殺越厚,四下里團聚過來,每往前走一步都要死數個騎兵,要衝突這十數丈有比登天。面對重重曹兵,他亦生出一種無力感。
周泰清楚,若自己單人獨騎沖至塢下,並非難事,但要帶著吳侯……正想間,周泰忽覺身後壓力抖增,他回目觀望,眼見一將提長槍而來,殺氣騰騰。
原來是曹洪不敢自己抵敵周泰,卻將龐德調了過來。周泰見對方氣勢身形,知對方是一等一的高手,料不能敵,引著鐵騎棄塢而走直奔江邊撲去。
周泰帶吳侯這一走,登時將大批曹軍俱都引向江邊。不遠處,曹操也親自引著騎兵奔著江邊方向奔去了。
此時,江風甚大,烏雲密布,滾滾浪花拍打在在江畔上,怒吼猙獰,甚是恐怖。身後大批曹軍的騎兵、步兵足有萬人,一眼望不到邊際,吳侯不由心驚,朝著前面狂奔的周泰呼喊:
「幼平!咱們這是往哪走?」
周泰心中苦笑一聲:往哪走?鬼才知道往哪走。但他可不敢把這話告訴吳侯,而且,此時他身上流血不少,全仗著胸中一口氣才不至栽落馬下,當下只作不見,拍馬加鞭朝前猛奔。看看前路被山水遮擋,江水迂迴,風浪小了許多。
周泰心中道:若再見不著橋,主公啊,你就能跑到哪算哪吧。
周泰心中做好打算,轉過山頭,卻見前方舟濟橫江,旗幟招展,一支龐大的艦隊正朝濡須塢方向而來。
船頭立著一員儒將,面如冠玉,儒雅威風,不似爭戰殺場的將校,倒好似寒窗苦讀的書生。此儒將遙見渾身浴血的周泰引著殘部奔江邊而來,似一眼便認出了他,躬身道:
「周幼平,別來無恙?」
周泰見得此人發聲,不由長吁了一口氣。他能支撐這麼遠本來全靠胸中一口氣,此時這口氣泄了,只覺得頭腦發昏,險些沒跌落馬下,強自支撐道:
「陸將軍,主公便在身後,速來接應。」
原來,此人正是陸遜。
吳侯欲與曹操決戰,召來東吳各路兵馬,陸遜正是奉命而來,一路沿江而上,不想正遇江上風浪。濡須塢前殺聲震天,雖隔數里,也聽得真切,陸遜派人打探濡須塢前方形勢,知前方兩軍正自惡戰,他便組織人馬靠岸正準備作為一支生力軍投入戰鬥,殺曹操個措手不及。卻也巧了,不想正碰上護著孫權的周泰。
陸遜方應了一聲,卻見著周泰手中拿著降妖寶杖不由心中大奇:莫非此人便是公主口中所言的捲簾大將?哎呀,看來我與公主前緣終有一線。
正想間,忽見又一群人狂奔過來,捲起陣陣塵土,陸遜細看其中,但見一人正是吳侯孫權。
陸遜不敢猶豫,忙令軍士布防。正迎上曹軍的追兵,登時亂箭齊發,追在最前面全無防備的騎兵應聲紛紛落馬。
眼看偷襲功成,陸遜振臂高呼,三軍趁勢掩殺過去。
曹軍是倉促成行,追擊區區千八百人,他們並未列陣,但此時面對結陣衝殺的東吳軍,幾乎沒有絲毫防禦能力。這些曹軍全是靠單兵做戰與東吳沖陣相抗,如大浪拍石一般,死傷無數。幸好是曹操親自引兵趕來,倉促結成陣型與東吳軍大戰。
望著潮水般湧來的東吳軍,曹軍渾然不知對方實力,又以為是中了孫權的奸計,俱無戰心,支撐了片刻,便再支撐不住,被殺得大敗而歸。曹操無奈,只得鳴鼓退兵,曹軍如潮水般退出戰圈。
這一戰,雙方各有損失,孫權折了上將董襲,而曹操方面也付出了極慘痛的代價。
曹操回到帳內,心中大為抑鬱,暗自回味管輅口中的天道,心中不由深信。可見天道無常,縱料得仙機,是福是禍亦是難算。
而吳侯回到濡須,心中更是百轉千回,他死裡逃生,其中心境更遠非他人所能理解。思及父兄身先士卒殺場衝鋒,心中更是百感交集。
吳侯雖折了上將董襲,但畢竟守住了濡須塢,又勝了一場,雖有損傷,卻算不得敗。為穩軍心,鼓舞士氣,吳侯強打精神大擺筵席為眾將慶功,周泰、徐盛、陸遜自然算得有功,俱都挨著孫權坐於上席,其他眾將分列席間。
酒席宴間,陸遜緊挨著周泰。二人雖同侍吳侯,但他二人卻一直沒有深交。不過,陸遜此時確定了周泰的身份,當然儘力結識。宴間,更是頻頻獻酒,殷勤備致。
陸遜何等人物?十歲名滿江東,十二歲獨立支撐陸家門楣,二十歲被東吳譽為麒麟之才,二十一歲入仕江東……其人生履歷堪稱江東翹楚。不多時,他便與周泰相談甚歡,正要進一步言語,忽見孫權長身而起目光落在周泰身上示意眾將息聲,他忙收住話頭,滿席眾將也俱都止了言語,看著吳侯。
卻聽吳侯道:
「今日之戰,兇險異常,若無幼平,孤幾無命在!」
他言辭懇切,幾句話便說出當時險境,眾將聽在耳中無不動容。
卻見吳侯把盞走下台階,來至周泰席前。周泰不由起身,孫權拍了拍周泰的肩頭,感慨萬千,仰起頭深吸口氣:
「若非幼平兩次生死相拼,何有孤今日爭雄天下?嘗聞長坂英雄七闖連營救幼主,今日我東吳亦有此等英雄!」
說罷,灑眼眾將道:
「今日濡須塢前,周幼平亦是三闖曹陣救孤於危難!列位!」
眾將紛紛執盞起立。
孫權舉盞正色道:
「敬英雄一盞!」
說罷,先自飲一盞,東吳將校無不舉盞痛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