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上請封王
諸葛亮、法正在眾臣簇擁下並肩步入中軍大帳。
眾文武神情肅穆,莊嚴異常。
劉備本是備好酒宴滿臉笑意等著群臣入座,卻見眾官員面上神情莊重,絲毫沒有拿下漢中的喜悅,心念一動:難道兵變了?
劉備正了正身子,斂住笑容,灑眼眾人,卻見眾將都未持兵器,不由寬了寬心。又看了看身邊護衛,均未有異色,甚至也如自己這般茫然,這才放下心來,身子一緩,乾笑道:
「今日喜得漢中,怎得諸位都這般拘束?難道我劉備讓大家感覺到壓抑嗎?」
說到最後,他自己先笑了起來,不想,眾臣面上俱無笑意,好不尷尬。
卻見諸葛亮正色道:
「主公,我等今日赴宴,一是為主公喜得漢中,二則是為天下社稷欲擁主公稱帝。」
劉備聞言不禁心潮澎湃,一陣狂喜,但玄即便化作虛無,心中亦自狐疑:孔明當初與我隆中對時便曾說過要光復漢室,獻帝尚在,怎會突然擁我為帝?何況,一旦我稱帝,曹操豈不更師出有名了?他腦中急轉,越想越覺得此事不妥,當即面色一變驚道:
「孔明休得胡言,備乃漢室宗親,大漢皇叔,豈能覬覦皇位?叫**后如何面對世間的悠悠眾口?」
諸葛亮不禁身子一躬:
「主公!今曹賊專權,漢帝名存實亡,百姓無主,天下分崩。主公以仁義著於天下,今又撫兩川之地,更應以天下為己任,順應天意,合乎民情,登基為帝,以討賊逆!」
劉備豁然而起,面帶慍色:
「胡鬧!備若為帝,豈不是反漢?與那曹賊有何分別?何況,備本是大漢皇叔,討逆清君側名正言順,但若為帝,遠在許都的聖上將做何想?」
諸葛亮只覺旁邊灼灼目光激射而來,不禁回望去,卻見法正已收回了目光。其實,他心中也知此時稱帝,弊端多多,更知劉備極在乎世間俗名,萬萬不會接受稱帝的。而他更清楚法正當初的向朝廷請封王位方是合情合理,只不過,在這種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自己不得用此手段籠絡人心。至於劉備,諸葛亮自別有手段。
諸葛亮灑眼兩側,見眾文武雖心有不服,但俱不言語,知道眾臣非是不支持自己,只是他們自知說服不了劉備,當即笑道:
「主公,可還記得昔年隆中草廬之中?」
聞得此言,劉備不由感慨良深,昔年自己無尺寸之地,至今日坐擁兩川,實現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其中艱難,可想而知,憶苦思甜,不由更念及當年諸葛亮自己創業艱難。但諸葛亮沒有給他過多時間追憶往昔,續道:
「四海有才德者,捨生忘死追隨主公,非為天下,皆欲建功立業,揚名千古。主公避嫌守義,就不怕眾將士寒心嗎?望主公三思!」
諸將群情激動,齊聲道:
「望主公三思!」
劉備灑眼眾臣,眾臣之中只有法正默然無語,卻只是不發聲,顯然此舉非是他的主見。
槍打出頭鳥,不說遠的,就說當年袁術稱帝,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落了個貽笑大方,倉皇北顧的下場,往事歷歷在目,自己怎麼可能再重蹈覆轍?劉備幾乎敢斷言,只要自己稱帝,曹操、孫權就可能連手把自己滅個乾乾淨淨,連骨頭渣子都不會剩的。但眼下群臣激奮,情緒高漲,若不表態,只怕真的會動搖軍心,但此時自己是萬萬不會稱帝的。
劉備雖有意拒絕,奈何諸葛亮言詞激烈,自己萬萬不抵,心中暗罵諸葛亮,但眼神不由飄向法正,顯然是要他出聲聲援自己,但他卻不知道法正的難處。
法正當然知道劉備的意思,但他更清楚,眼下誰阻止劉備稱帝,那麼誰就失去了將心。眾將與劉備、法正等人的視角不同,當然沒有他們這般審時奪勢,多數人只知道眼前利益,唯有那些把握朝局的人才能料棋先機。諸葛亮這步棋不可謂不妙,將自己苦心經營的將心一擊即破。但法正到底是當世屬一屬二的謀士,正色道:
「主公,今撫兩川之地,不可不進!」
劉備聞言面色微沉,眾將確紛紛點頭表示贊同,卻聽法正話鋒一轉:
「但於此時稱帝,未免倉促,依正之見,主公可循序漸進,先請封王,再行稱帝!」
此話一出口,劉備心中不由暗贊。其實這種想法說來簡單,但身處其中,卻很難想到,這也就是法正、諸葛亮等人能成為一流謀士的原因了。這樣一來,既不得罪眾將,卻又解了劉備燃眉之急。諸葛亮不由得心中暗恨,因為,本來這是他準備好的台詞。雖然在他意料之中,但真發生,還是不由得受其心緒所擾。
卻不想劉備遲疑良久方道:
「爾等雖欲尊我為王,但無天子明詔,明不正言不順。」
諸葛亮唯恐再失先機朗聲道:
「主公,今天子被囚於許都,宜從權行之,不可拘泥於常理。」
群臣此時的心境自是由過山車般,忽上忽下,本來以為自己要成為開國元勛了,不想現在連王都快飛了,紛紛發聲聲援,連連勸諫。
張飛眼見劉備老毛病又犯了,高聲喝道:
「異姓之人,皆欲為王,何況哥哥是漢室宗親,名正言順!莫說稱王,就算稱帝,也合情合理?」
劉備怒道:
「豎子!休得胡言!」
眼見劉備臉現怒色,但群臣也清楚,主公素以仁義名著於世,若不逼迫,只怕王位真的便就此罷了,當即毫不畏懼,一個個如鬥士般,拍馬屁拍的慷慨激昂義正言辭,似乎劉備如古之聖賢、救世主般,如果不稱王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聽的劉備都有些飄飄然,開始懷疑人生了,這才如思春的女兒提親般羞澀地點了點頭,表示依允:
「既欲稱王,眾卿以為,當以何稱位示人?」
「漢中王!」
法正與諸葛亮齊聲道,說罷,兩人不由得相視一眼,面上稍有一絲驚詫。顯然,對此稱位,二人未曾商議,但此時異口同聲,都大出乎意料。諸葛亮還好,因為他早知道法正欲請諫劉備稱王,但法正心中,卻宛如驚濤駭浪,直至此時,他才深深確定,諸葛亮實是早已做好了萬全準備。
當世兩個頂尖謀士竟不謀而合,提出了同樣的稱號。